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700多年的大吳村泥塑

在小時候,每到春節後正月初在浮洋鎮安仔街就有大吳村民挑擔賣“土安仔”, 種類很多, 有戲劇人物, 動物、胖娃娃、鯉魚童、觀音, 彌勒佛, 有現代也有古裝, 神形逼真, 有大的尺寸和小的尺寸, 大的一對要一塊錢, 但在那個時期, 社會經濟不好, 每月工資最多也就三十多元, 如果是學徒工每月也就五元而已, 買一對安仔確實是要掂量掂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700多年的大吳村泥塑

“土唏胡”, 是一種用土做的然後過行燒製彩繪, 土唏胡有兩個孔可以吹出響聲, 口技好的人可以吹出曲子, 小時候最喜歡, 一個才一分錢, 可以玩好久. 以前潮汕民間對塗安仔的需求量很大。對新婚人家來說,在勞熱期間上燈,全村的兒童都可以上門討要塗安仔,新婚人家則必須多買些塗安仔送給小朋友以求吉利.拜老爺,保佑生丁。有錢的時候買精緻的,沒錢的時候就買普通的。塗安仔主要以家庭作坊的形式批量生產,銷往潮汕各地,生意好得不得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700多年的大吳村泥塑

“大吳安仔,銀湖小姐”。“ 是潮州的俗語, 是稱讚 浮洋鎮大吳村的 “土安仔”,巧奪天工,美妙絕倫, 比臨村銀湖小姐都美麗.

大吳泥塑的用泥特別講究, 需要經過 挖泥、煉泥、捏塑、燒坯、彩繪五個環節. 會用到雕、塑、捏、貼、刻、劃、彩等多種創作技法。泥土在潮州話裡被叫作“牛腱土”,隨處可尋,但質地好壞不一,需要經過老師傅的判斷。泥塑從制胚開始, 把麵糰般柔軟的泥巴,固定在胚盤的一根細柱上,這個時候的人偶,男女未分、角色未定,必須一點點塑出姿態,並保證這形態能一直維持下去。泥巴不能太溼,也不能太軟,這是泥塑安身立命的基礎。

九十年代製作一套精品泥塑,從捏塑成型、煅燒到彩繪,一個泥塑人像需要5天完成,製作時只能用原始焙烤方法,成品率較低。難度最大的要耗費一個月。最難的地方是貼塑、給人像穿衣服。泥土碰一下就壞,一個泥塑很可能要做三到四次,做完後還必須等它自然幹,不能曬太陽。乾透後才能燒製,以前樹葉圍成一個坑來燒. 燒製完成後再進行 彩繪, 彩繪講究的是色料而色料都採用礦料, 不是水泥漆也不是水彩色, 必須要調配好, 否則就會出現開裂的現象,影響這一套作品的價值.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700多年的大吳村泥塑

現在, 大吳泥塑的傳承人有很多名師如:

吳光讓,生於1948年,號光合,大吳泥塑第23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泥塑(大吳泥塑)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民間文化技藝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獲得者。

藝承其父吳來樹(大吳泥塑知名藝人,號裕合),50年來臨藝不綴,醉心於大吳傳統泥塑藝術的研究創作。

承祖輩古風,吳光讓泥塑技藝傳統純正,深具潮州民間藝術神韻。作品人物文身生動傳神,衣帶流暢飄逸,深具民間戲劇的韻律美感和濃郁的潮州鄉土氣息。

吳聞鑫,生於1974年,號鍾記,金合。大吳泥塑第24代傳人,中國民協彩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吳泥塑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2016年度廣東省優秀民間文藝家,第十屆廣東省“新世紀之星”,潮州市第七屆拔尖人才,首屆潮州市民間藝術大師,潮州市最美工匠。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潮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獲獎者。中國民間泥彩塑集成《大吳泥塑卷》編委。

師從其父吳光讓,追求大吳泥塑古風技法,以“讓作品說話”的務實創作理念為其座右銘。

吳漢松,男,生於1951年,大吳泥塑第二十四代傳人,製作臉譜、安仔頭、紗燈頭、戲劇木偶頭的代表性藝人。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師承父親吳傳家,現是祖傳字號——大吳泥塑“文合”作坊負責人。其作品在粵東地區、閩南地區、東南亞地區等傳統泥塑巿場具有較高影響力,多次獲得展覽評比金、銀、銅獎。

吳宏城,生於1975年,大吳泥塑第二十四代傳人,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吳泥塑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師,潮州市民間藝術大師,潮安縣第五屆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潮安區第六屆拔尖人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獲得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700多年的大吳村泥塑

師從其父吳光讓.

大吳村的泥塑傳統可以追溯到七百多年前。南宋理宗嘉熙元年,吳靜山帶著家眷從福建漳州到大吳村定居,以製作、售賣泥塑維生,從此,這門手藝世代相傳,在清光緒年間達到鼎盛,全村出現了一百多位泥塑藝人,皆為吳氏後人。

其中,光緒年間的吳潘強是公認的高手。據說,只要一團泥巴在手,吳潘強能在幾分鐘內捏出人像。大吳村當年家家會捏泥、戶戶有作坊的盛況,就歸功於吳潘強將自己捏製的塗安仔翻模供村民沿用。

“大吳泥塑”是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齊名的中國三大泥塑之一。

吳光讓的“金陵十二釵”是怎麼捏成的, “金陵十二釵”中每一尊泥塑從捏泥到成坯大約需要3至4天,給人物彩繪上色也需要3至4天。這樣下來,製作每尊泥塑大約需耗費一週時間,這中間還不包括採泥、陰乾和燒製的過程。如何繪製《紅樓夢》中這12位女子的服裝呢?賈元春的服裝是雍容華貴的皇家服飾,而妙玉的服裝卻是清淨脫俗的佛家衣物,每人都有各自特色。在描繪妙玉的服裝時,胸部和腰間菱形的形狀和大小是不一樣的,特別是一些褶皺處更是難以處理,吳光讓硬是憑著多年的經驗和豐富的想像力將之勾勒出來。正是由於泥塑製作的精細和複雜,加上每尊泥塑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藝術價值極高。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700多年的大吳村泥塑

大吳泥塑被列入第二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大吳泥塑的漸受重視,大吳泥塑工藝品的市場價格也越來越高。泥塑市場潛力得到充分挖掘,為大吳泥塑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一些原本不再捏泥塑的藝人也重拾昔日行當,大吳泥塑的從藝人員悄然增加,這門古老民間工藝正迎來新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