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吶喊》(挪威語:Skrik),或譯稱《尖叫》,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93年的作品,是表現主義繪畫風格著名的作品。

《吶喊》是奠定孟克表現主義藝術大師地位的成名版畫作品。畫中的天空、雲彩如血般猩紅,燃燒著黃色、橙色和紅色的火焰,在熾熱的天空下,一個無法分辨是男是女、類似骷髏般的人的人站在一條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公路橋上。他穿著褶皺扭曲的藍色外套,似乎要淹沒在身後奔湧的夾雜著淺綠、靛藍和深藍的河流之中,扭曲著身子,眼盯著前方,雙手緊捧著頭,捂著耳朵,如驚弓之鳥,驚恐萬狀,魂不守舍,聲嘶力竭,高聲尖叫。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畫面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 這套組畫題材範圍廣泛,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基本主題,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印尼喀拉喀托火山

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記中記錄了《吶喊》的靈感來源:“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陣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累得要死——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則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我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彷彿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樣的雲。——那些色彩在尖叫——這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吶喊》。”

所以,《吶喊》中的人物或許是蒙克的自畫像。

這不僅僅是蒙克自身精神世界的吶喊,也是光怪陸離世界的吶喊。這不僅僅是命運的吶喊,更是精神與靈魂的吶喊。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蒙克,表現主義代表畫家。1863年12月12日出生於挪威雷登(Løten)軍醫家庭,家中有5個孩子,他排行第二。蒙克的母親勞拉(Laura Cathrine Bjølstad)在1868年死於肺結核,母親過世後年幼的蒙克由父親單獨撫養。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們灌輸了對地獄根深蒂固的恐懼觀念,他一再告訴孩子,如果他們在任何情況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會註定被投入地獄,沒有任何寬恕的機會。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父親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個兄弟和蒙克最喜歡的姐姐蘇菲在1877年也死了。蒙克的一個妹妹在小時候就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體弱多病。在五個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結過婚,但婚後不過數月也過世了。

眼見雙親和手足接二連三地離去,這種人世間最殘酷的懲罰嚴重打擊了蒙克的精神與情緒,接踵而至的悲傷對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輕而敏感的心靈深處,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蒙克的作品呈現壓抑且悲觀的原因。蒙克在晚年說道:“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且持續的伴隨我一生。”

很難現象一個人,在非戰爭時代,會遭遇如此的命運捉弄。他的孤獨和憤懣,他的脆弱和暴烈。他被魔鬼詛咒的命運,讓他在極度的壓抑中爆發出深深的《吶喊》。

《吶喊》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1890年,他開始著手創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組畫”。這套組畫題材範圍廣泛,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基本主題,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

《吶喊》,是這套組畫中最為強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最著名的作品。它被稱為是美術史上僅次於《蒙娜·麗莎》的第二名畫。

所以,瞭解《吶喊》,首先需要了解蒙克的《生命組畫》。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絕望》是《吶喊》主題的第一幅畫,這幅畫於1892年畫於柏林的酒店客房裡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憂慮 1894年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殉難處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絕望》1892年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病中的孩子》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青春期 1894 - 1895 年

在之前的19世紀,確定性正是令人們感到安逸的關鍵,而這幅畫則呈現了一個完全感受不到確定性的人:沒有上帝,沒有傳統,沒有習俗——只有一個深感存在危機的男人,面對著一個他完全不瞭解的世界,只能感受到深深的痛苦。它清晰標誌著西方文化在20世紀的重大轉變。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手持香菸的自畫像﹝Self Portrait with Cigarette﹞

17年間,他畫了4個版本的《吶喊》。分別是藏於奧斯陸蒙克博物館的版本(蛋彩畫、紙本,83.5×66cm)、藏於國家畫廊的版本(蛋彩畫、油畫、粉彩、紙本,91×73.5cm)、藏於蒙克博物館的另一個版本,和彼得·奧爾森(Petter Olsen)的收藏版本。1895年畫家把作品製成平面印刷以大量複製,至今使用最初的畫框,也四個版本中唯一的私人收藏。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1893年版(蠟筆)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1910年版(蛋彩)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1893年版(油畫 蛋彩)

蒙克的絕望和悲傷,在他的畫筆裡,變成了全體人類的絕望和悲傷。他不僅僅釋放了自己的悲劇,也詮釋了人類的另一面。

當理解了什麼是絕望,或許才更知道什麼是希望,才更珍惜希望~才可以激活拯救人類的善與大愛~!

插曲1:

蒙克的《吶喊》是被偷竊次數最多的畫作,曾被盜過兩次。1994年,兩名竊賊潛入挪威國家畫廊偷走了1893年版的《吶喊》(次年被完好地追回)。另一次是在2004年,蒙面的持槍歹徒從奧斯陸的蒙克博物館搶走了1910年版的《吶喊》(兩年後被追回)。

插曲2: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2012年,1895年創作的板上粉彩版《吶喊》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拍出近1.2億美元(7500萬英鎊)的天價 (圖片來源:Getty),而這幅作品儘管價格極高。但是有趣的是,這幅畫的外框竟然還是當年的原始外框。後人放棄了裝配更加“華麗”的外框,而沿用原始外框。也讓後人可以看到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版作品。這在藝術史上也不多見。

插曲3:

藝術史學家還認為,《吶喊》中的人物或許還有另外一個來源,那就是蒙克在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看到的一具秘魯木乃伊。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1889年巴黎世博會

插曲4:

受到蒙克影響的不只是表現主義畫家。最令人驚奇的或許並非它對後來的藝術所產生的影響,而在於它竟然超脫了藝術史的範疇,成為了流行文化的試金石。《吶喊》經常被改編成漫畫或諷刺作品,使得這幅畫本身的知名度遠遠超過了它的創作者。從《辛普森一家》到90年代恐怖片《驚聲尖叫》裡的殺手佩戴的鬼臉面具,《吶喊》出現在許多流行文化中。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插曲5:

收藏在挪威國立美術館(Norwegian National Museum)的1893年油畫版本。這幅畫始終有個未解之謎--主角手臂旁有個明顯的白點。在先前,它被認為是一坨鳥類排洩物,但研究人員分析畫作以後,發現這個白色的標記其實是蠟。研究者們認為,這個白點是蒙克在他的工作室裡使用蠟燭時,不小心滴落在畫作上。

《吶喊》,是最坦白的自傳,更是對命運最近距離的表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