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古畫學做中式設計?


承舊與煥新 一個具有真正審美知覺的民族會創造出各種傳統形式,以代代相傳、永恆而有意味的主題表達生活中簡單樸素的感性之情。一旦失之真誠,代之以勢利的野心,那麼壞品味也就隨之而來,其實質是用非審美的價值取代審美價值。—— 蘇珊·桑塔耶納

融信·海月江潮蒼霞售樓處由樂尚設計傾力打造。原建築一進歷史可追溯至清代,二進三進為民國加建,在這樣的保護建築內,硬裝改造則需要從承襲文脈的角度著眼,不可破環原建築構建,做極少的加法設計,給空間富於新的表皮,而軟裝陳設方面設計師在這種保護建築裡還原再造了古文人雅集,於十幾幅古畫中,找尋到根由,以《長物志》為依託,室廬、花木、水石、禽魚、書畫、几榻、器具、位置、衣飾、舟車、蔬果、香茗。凡園之營造、物之

步入一進,匠人根據蒼霞明清繁榮商賈雲集的景象創作了巨幅木雕,耗時三個月手工雕刻完成,巨型璽印的純銅底座亦由當時街道的佈局而創作而來.雅的木色,因為浸潤了歲月光陰,更顯溫潤親切。讓古舊的木建築元素自然嵌合進空間,這些老而不頹的木頭以極具藝術氣息的形態豐盈著空間的精神界域在淡雅安然的背景映襯之下,煥發出嶄新的生命活力。在宅院一進後堂,設計師巧妙地將清末官轎置入空間,讓傳統融合著當代美學,以裝置藝術的形


《韓熙載夜宴圖》顧閎中(910—980)△



步入一進二樓,此處為家宴區.顧閎中筆下的《韓熙載夜宴圖》,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家一次完整的夜宴過程,畫中條几上茶壺、茶碗和茶點,散放賓客面前,主人坐榻上,賓客有坐有站,賓客們一邊品茶,一邊聽琴。文人流行點茶法,將茶壓輾成粉末後放入茶盞中以水注點,用力攪拌使茶水混合成乳狀再飲用,中國茶道是一門飲茶藝術,深入日常生活詩詞、繪畫中。乾隆帝曾曰:“君不可一日無茶”,這成為了茶融入日常生活的最佳寫照。

《十八學士圖軸》劉松年△





文人插花在中國最早起源於五代,興盛於唐宋。至元代,文人因鬱滯隱居,在書齋插花孤芳自賞,所以文人插花以元代的插花為代表作,而清朝文人插花的代表人物,則為寫《浮生六記》的沈三白。六朝時文人特重荷花;唐代則以牡丹為主,宋代又以梅、蓮、牡丹、杏、菊、水仙、蘭、竹……為文人插花的素材,此種風格延至明代,仍以梅為主軸。



步入三進,中國古代木製建築結構盡顯古雅端然,精巧的紋飾和樸實的形貌完美融合一體,木頭裡彷彿是有靈魂的,經過時間的磨損,給人帶來更加意味深長的韻致。左右對稱的空間,鋪排出傳統的禮序層次之美,精美的木雕屋簷,大氣渾成的書法匾額,彷彿是古老福州的歷史場景再現。層層遞進的空間佈局設計,天地、屋宇之間的自然和融,宣示著天人感召、物我相依的生命精神。



福州傳統軟木雕,作為中國傳統工藝三寶之一,被設計師以別開生面的手法運用於空間各處,錯落有致的木刻不著人工之色,呈現出樸實無華、渾然天成的風貌,而精刻細鏤的浮雕立體造型,又讓其倍顯典雅別緻,工藝美、立體美、意境美及材質美在此交相薈萃,讓人目不暇接。這塊巨型軟木雕由軟木大師陳君錕創作,耗時六個月。



在《清人畫弘曆是一是二圖軸》裡我們可以看到乾隆的書房的考究,明清時期的文人,崇尚高雅,長於繪事,對於書房的陳設佈置格外重視,佈局格調獨具匠心,他們把書房變成了一個兼及修身、怡情和養生的美好天地,把書齋文化推向高峰。"清供"源於佛供,回溯魏晉時期的蘭亭雅集: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之蘭亭舉行風雅集會,即“修禊”,樹叢中有人煮茶,有人弄酒,石頭上放著一瓶花,就成了曲水流觴,那些花瓶,杯盞也成了清供擺設的雛形







『位置之法,煩簡不同,寒暑各異,高堂廣榭,曲房奧室,各有所宜,懸畫宜高,齋中僅可置一軸於上』“掛畫”最早是指掛於茶會座位旁的關於茶的相關畫作。文人雅士講究掛畫的內容和展示的形式,作為平時家居鑑賞或雅集活動共賞的重要活動。《長物志》將宣德爐列為首位,曰“文房諸器,宣爐為首”。君子佩玉,文人博古,是文房清玩之雅器。而剔犀漆盒及珊瑚樹盆玩亦是最愛。





中國用的香歷史可追溯至春秋之前,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讀書,一邊享受氤氳香氣,一邊讀經談畫論道。歷代不少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皆惜香如金,甚至有文人感嘆“無香何以為聚”。蘇東坡晚年與弟子就是以沉香為伴,終日焚香作賦,度過晚年。三進內堂香事細作,宣和御製香繚繚而升,徽宗最好。



樂尚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