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攻佔臺灣,李鴻章不反擊卻反而“獎勵”日本四十萬兩,他這是賣國的行為嗎?

郜素清


這個事確實有,但話不是這麼說的。

第一,日本是在攻打臺灣,並非“攻佔”,一字之差相去萬里,你覺得以東洋小鬼子的尿性,吃到嘴裡的東西四十萬兩就能讓他吐出來嗎?

第二,說“獎勵”有明顯的誤導意味,與事實嚴重不符。就如同你接受見義勇為的獎金,別人卻說你是為了錢一個道理(當然,這個比喻並不恰當,但很中肯)。

第三,不要如此沒有底限的抹黑李鴻章,人家不是智障。雖然簽過很多賣國條約,但不能否認他很有遠見和能力。

再說說事情的經過吧。

當時的日本剛剛經歷了明治維新,西方之所以沒有出面干涉,主要是因為日本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塊雞肋罷了。但當時的日本不過是空有一腔熱忱而無根底,海軍沒有,陸軍不行,家底更是一窮二白,直到甲午戰爭中獲得海量好處並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方取得與列強稱兄道弟的權利。明治維新一開始,日本在對外政策上確立了“開疆拓土”的侵略總方針,比起清政府不過人心更齊,除此之外別無所長。

而清政府剛剛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又陷入捻軍的困擾而不可自拔。征討捻軍的主力是淮軍,所以李中堂大人的確很忙。

1871年12月,60多名琉球人乘船遭遇颱風,漂流到臺灣南部登陸,其中54人被臺灣土著居民殺害,其它人被清政府送回國。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臺灣被殺為藉口,在美國駐廈門總領事、自稱“臺灣通”的李仙得的協助下,立即向清政府發難,乘機侵略臺灣。

1874年2月6日,日本政府通過《臺灣番地處分要略》。4月組成所謂的“臺灣生番探險隊”3000人,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艦隊侵略臺灣,並在琅嶠登陸。5月18日,日軍開始與臺灣當地居民交戰。牡丹社酋長阿實祿父子等戰死。7月,日軍以龜山為中心建立都督府。

清政府得知日軍侵犯臺灣消息後,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質問,並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軍直赴臺灣。沈葆楨等到達臺灣後,一面與日軍交涉,一面積極備戰。日軍由於不服臺灣水土,士兵病死較多。日本政府考慮到不能立即軍事佔領臺灣,於是轉而用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經過一番外交鬥爭後,清政府與日本政府於10月31日簽訂《臺事專條》【即中日《北京專約》】,清政府付給“日本國從前被害難民之家”撫卹銀10萬兩和日軍在臺“修道建房等”40萬兩。12月20日,日軍從臺灣全部撤走。

這就是“日本侵略臺灣事件”的全部過程了。清政府吸取鴉片戰爭教訓,秉承一貫息事寧人的作風,50萬兩白銀打發走了這個不懷好意的鄰居。

清政府在歷經十多年洋務運動之後出現了“同光中興”的局面,實力尚可,十年之後尚且能夠在鎮南關痛揍法國人,真打起來,小日本決計討不了好。但抵抗意志一直堪憂,這一尿性一直延續到大清國滅亡。

看似花小錢辦大事,其實清政府的“明白人”們還是上了小日本的當。

第一,日本不過是在投石問路罷了。學了幾天西方的毛皮就想打清帝國的主意,小日本雖然狂妄,但不愚蠢,侵略臺灣不過是在投石問路罷了。通過這次軍事行動,日本基本看穿了清政府外強中乾的本質,轉而回去修煉內功,準備更大規模的侵略行動。

第二,日本是“醉溫之意不在酒”,其戰略目標其實在於琉球(今日本沖繩縣)。通過對《臺事專條》中日軍的“保民義舉”的斷章取義,壓迫清政府間接承認了日本對琉球宗主權的擁有。其實在1873年日本就完成了對琉球的實際佔領,不然他們的“海軍”不具備本土到臺灣的遠航能力。1879年,日本正式將太平洋上的小島國“琉球”納入自身版圖和行政統治,並改名為“沖繩縣”,將琉球國王強制移往東京,縣知事由中央政府任命,立國700年的琉球王國自此滅亡。


琉球群島的地緣重要性不言而喻,直到今天仍然是所謂封鎖中國的“第一島鏈”的核心組成部分。1945年雅爾塔會議曾決定將琉球歸還中國,但蔣介石忙於內戰而無心搭理。1947年4月,聯合國通過《關於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將北緯29度以南的琉球群島交給美國“託管”。戰後初期,雖短暫出現過希望在美國保護下,琉球獨立的運動,但由於美軍在琉球所實行的政策不得人心,故而獨立運動最終為“迴歸日本”的呼聲而代替。隨著東亞局勢的瞬息萬變,1951年,日美在沒有中國代表參與的情況下籤訂《舊金山條約》,確認日本擁有琉球群島的主權,但繼續由美國執行施政權。1972年,美國向日本歸還琉球群島,沖繩縣再度成立。

再次跟日本打交道之時,李中堂已經是忍辱負重而不得不籤城下之盟了

在“日本侵略臺灣”事件中,清政府的小聰明最終導致了嚴重的連鎖反應,造成了不可追回的後果。50萬兩白銀也許不算什麼,當後面發生的事情卻坐實了“賣國”這一行徑。了往事可鑑,願種花家勿忘歷史,勿重蹈覆轍。


涼州七里


這條問題本身很多錯誤,下面挨個簡述一下,和大家一起來探討。

首先是事件背景,日本侵臺。

日本攻佔臺灣,指的顯然是1874年發生的日本侵臺事件。當時日本明治維新剛剛初見成效,之所以敢於入侵中國臺灣,關鍵是日本抓住了清政府的一個軟肋。

就是清王朝時代,“臺灣”這個詞實際上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就是臺灣全島。第二層含義,則是指清政府在臺灣的行政單位,即臺灣府。由於臺灣多山,加上原住民非常彪悍,事實上在1874年前,清政府的臺灣府的行政範圍,並沒有能夠遍及臺灣全島。也就是說,臺灣島上有很大一片區域,處於無主狀態。

(日軍侵臺後在臺灣土著部落裡設立的指揮部。當時日軍在臺灣的主要活動就是招撫清政府臺灣府統轄區域以外的臺灣原住民,讓其歸順日本。等於是在臺灣島上要搞出事實上的日本統治區)

日本人就是鑽了這個國際法空子入侵臺灣。當時日本藉口是為被臺灣土著殺害的琉球船民報仇,進攻的是清政府臺灣府轄區以外的土著番社。所以,明明是日本人入侵了臺灣島,但是由於日本人鑽了國際法的空子,聲稱只是打土著,而不是進攻清政府的行政區域。由此,清政府愣是沒辦法去直接採取軍事反擊。所能辦的只是和日本人抗衡,以及趕緊把臺灣島上處在行政管轄範圍以外的生番招撫開化。

所以這種“不反擊”,不是李鴻章的態度,而是清王朝無可奈何的態度。

其次是李鴻章當時的對日態度其實非常強硬

臺灣事件發生後,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臺灣主持開山撫番和驅逐日軍的行動。本來整件事和李鴻章沒什麼關係,但是李鴻章瞭解到沈葆楨渡海赴臺灣後,手裡缺乏大枝軍隊,於是李鴻章在沒有受到清政府命令的情況下,自告奮勇,將屬下非常精銳的唐定奎部淮軍13營無償地贈送給沈葆楨,用招商局輪船運往臺灣,參與制衡日本。

不僅贈送軍隊,李鴻章還向沈葆楨贈送了大量的軍火彈藥,並不斷提醒沈葆楨要做好和日本軍事鬥爭的準備。

對此,沈葆楨感激萬狀,李鴻章和沈葆楨的私人友誼也就在這一時期定下。

最後是賠給日本軍費40萬兩的問題

日本侵臺事件,最後以日本撤兵,清政府支付日本軍費40萬兩而告終。整件事其實和李鴻章沒有半毛錢關係,因為這個談判是總理衙門和日本進行的談判,李鴻章根本沒有參與,扯不上李鴻章。而且李鴻章私下裡,對於給日本軍費是有很大不滿意見的。

下面這段是李鴻章得知總理衙門答應給日本軍費之後,在給沈葆楨書信中的一段話,可謂意味深長:

今乃以撫卹代兵費,未免稍損國體,漸長寇志。或謂若啟兵端,無論勝負,沿海沿江靡費奚啻數千萬,以此區區收回番地,再留其有餘,陸續籌備海防,忍小忿而圖遠略,抑亦當事諸公之用心歟。往不可諫,來猶可追,願我君臣上下從此臥薪嚐膽,力求自強之策,勿如總署前書所云,有事則急圖補救,事過則仍事嬉娛耳。


海研會


這事兒和李鴻章還真沒關係。

日本侵臺事件由於沒打起來,所以國人不太關心,對細節也不瞭解。這事兒的起因是日本進行明治維新後,開始逐步剝奪武士階級的特權,所以國內矛盾日益激化,武士叛亂已經發生過好幾次,其中甚至還有維新元老發動的叛亂,於是就有一部分元老提出,乾脆把武士放出去打仗禍害別人吧。

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就是主張對外擴張來緩解國內矛盾的領袖

這個時候呢,正好發生了幾個日本漁民海難漂流到臺灣,被當地生番(土著)搶了,還好被當地漢人移民救了送回日本。於是日本找到大清負責外交的總理衙門,把這件事和幾年前琉球國人被臺灣生番殺死的事兒合在一塊兒,要求大清處理生番。

事件結束後日本為被殺琉球人立碑,並以此為藉口說清政府已經承認琉球是日本的了,吞併了琉球



總理衙門就打哈哈,生番我們管不著啊,那是野人啊。日本人一聽正中下懷,那我們就自己去處理了喔。總理衙門說好啊,隨便隨便。

吏部尚書毛昶熙和戶部尚書董恂想推卸責任,說清廷對殺人的生番“置之化外”,並未對其進行治理。 後來日方就是咬定清政府曾說過這句話,狡辯生番既為“化外之民”,則他們的居住地帶就非大清領土,以此作為了日本出兵侵臺的託辭。



於是日本就出動了5艘艦船,帶著2個大隊登陸臺灣南端的琅嶠(今恆春),然後把當地生番給打服氣了,讓他們當日本順民。

因為日本登陸那個地方是生番腹地,沒有大清的機構,還是英國人告訴大清才知道這事兒,清政府就讓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去處理這事兒,因為他手上有大清當時唯一的一支西式海軍——船政輪船。

沈葆楨,他由於不懂近代海軍,輕信了同樣不怎麼懂海軍的前法國海軍低級軍官日益格的話,由主張強硬轉向主張妥協



沈葆楨一開始是主張強硬的,結果去臺灣轉了一圈就洩氣了,法國顧問日益格告訴他,日本海軍不得了啊,有2艘鐵甲艦,咱們的輪船打不過滴。於是沈葆楨一下子就從主戰變成主和了,連日本軍艦到澎湖、廈門轉悠他也不管,理由就是兩國沒有開戰,我憑什麼管啊。

日本鐵甲艦“東”號,事件期間在因為颱風沉沒,但是大清沒有情報機構,對此事一無所知

日本鐵甲艦“龍驤”號,速度慢,實際上是無法阻止航速快的船政輪船襲擊日本運輸線的,但是大清沒有懂海軍的人,不知道破交戰的概念


還不止這個糟心,清政府讓沿海各省整頓海防,結果福建上報,咱們這裡海防太差了,廈門炮臺在鴉片戰爭就被英國人毀了,二十多年過去了,炮臺還是那個被毀的鳥樣,連垃圾都沒清理。輪船上報,平時沒有經費,所以軍艦人手不足啊,例如揚武號有13門大炮,但是炮手才10個,得臨時招人。而且輪船的艦長們不懂海戰,於是找了個海關的英籍船長來訓練。等等等等。


船政輪船的巡洋艦“揚武”號,雖然沒有鐵甲,但航速快,火炮多,並非沒有一戰之力,不過官兵素質不足

看見沿海戰備這麼差,清政府就慫了。日本呢,其實在出兵之前,日本政府就被英國警告不準挑事兒,但是帶兵的不聽,所以日本政府也是有點慫的。這時候英國人為了不影響他的東亞貿易,跳出來命令中日兩國不準打仗,日本必須撤軍,清政府必須賠錢,於是最後商定清政府給日本50萬兩,其中40萬兩是“購買”日軍在臺灣修建的房屋和道路,10萬兩是給被生番殺掉的琉球人的賠償。

主政的恭親王性格軟弱,在英國介入後選擇了迅速妥協

英國公使威妥瑪,他決定了日本侵臺事件的最終結果:日本撤軍,中國給錢。他背後站著強大的英帝國,所以中日都選擇了妥協


李鴻章對清政府的妥協和之後對海防建設的漠視非常不滿和失望

李鴻章在這次事件中其實是主張強硬的,聽說臺灣沒兵,就把淮軍13營6500人送過去了。後來清政府妥協他也很不滿,發牢騷說當政的實在是太軟弱了,給的錢也太多了,這樣只能姑息養奸。

事件結束後,沈葆楨在臺南修建的西式炮臺“億載金城”

事件之後,沈葆楨力主“開山撫番”,也就是一改清政府以前對臺灣殖民放任自流的做法,派大軍征服臺灣生番,並大力建設。而日本在侵臺事件中花了一千多萬兩白銀,所得甚少,國內矛盾愈發尖銳,終於激發了“西南戰爭”,用幾萬人的死亡換來了武士階級的覆滅,近代化改革的最後一塊絆腳石終於消失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賣國吃回扣,殺國人挖祖墳是李鴻章的拿手好戲!日本人是李鴻章的親爹,他貪汙受賄,賣國的錢大都投資日本了。十四年抗戰,日本鬼子的殺人槍炮都有李鴻章的投資!大東亞共榮有“李鴻章”的一份功老!


弓目


“日本攻佔臺灣,李鴻章不反擊卻反而獎勵日本銀兩”,問這個問題本來就是扭曲現實,扭曲歷史,是錯誤的。只有打不贏割地賠款;沒有被佔領國土,還去獎勵的。


東八真人


不算,“弱國無外交”。當時日本在侵佔臺灣,大清國又無力打退日軍,只能用賠款換取日軍撤離臺灣,這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像一陣風吹


有危機來不想解決應對,只想糊弄過去以對上有個交代!當官僚合格想當政治家還差了十萬八千里


郅橡樹


姑息養奸,如果屬實,絕對賣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