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年賬單“遲到”!網友驚覺:我哪來的這麼多錢?

又到了一年一度拉清單的時候了!

每年這個時候,支付寶和微信都會生成年度賬單,然後朋友圈就會掀起一陣曬賬單哭(炫)窮(富)的狂潮。

作為醬嬸兒的讀者,今年咱們可不能光看個熱鬧,也得學會從賬單裡看看門道了。

今天醬嬸兒跟大家分享幾個小技巧,讓賬單真正發揮它的作用,也能幫我們省下不少錢。


當我們拿到賬單後,可以算一算這幾個數:

01 花完就後悔的錢

相信每個人家裡都有那麼幾件買完就後悔的東西。

當時可能感覺不明顯,安慰自己一下:也沒多少錢,就當買個教訓。

醬嬸兒之前也中過招,當時就是看到一張這樣的圖片:

支付寶年賬單“遲到”!網友驚覺:我哪來的這麼多錢?

能把冰箱整理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簡直太讚了!一激動就下單買了。

但是用了幾天後發現,真的很不實用。

比如說我們家買的胡蘿蔔和黃瓜,怎麼就沒有人家圖片裡的那麼直,那麼整齊,還有橙子、西紅柿之類的球形食材,四個放不下,三個又太空,反而浪費了不少空間,而青菜是最容易顯凌亂的,但是放不下……總之用不了多久就發現,還是帶著包裝袋直接塞進去方便!

沒關係,誰還沒個看走眼的時候,可以原諒。

可到了年終,如果給自己算算舊賬,有可能這一年浪費掉的總金額超過你的想象!

這個時候就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消費習慣了。

下次再看到“好東西”的時候,先放進購物車,不要著急結賬。

過一個星期再看看,可能就沒那麼想要了。

02 頻率特別高的小錢

我們公司樓下有一家便利店,同事中午就經常去買工作餐。

有個同事每次去買工作餐時,總是習慣再捎帶著買點什麼,比如各色小袋的零食,飲料等等。

價格都是幾塊到十幾塊不等的小錢。

但是一年下來算個總數發現,就這些小東西,居然也花了上千塊錢了。

這些零食和飲料都是高油高糖的垃圾食品。

所以不管從健康,還是從省錢的角度來說,這些錢都是完全沒必要花的。

理財顧問大衛·巴赫曾提出過一個“拿鐵效應”,說的就是平時這些不必要也不起眼的開支,但經過一定時間的累積,最後就會變成一個大得可怕的數字。

西方人習慣喝咖啡,經常是一天一杯,所以大衛·巴赫用“拿鐵效應”命名這個現象。

我們生活中的零食、瓶裝飲料、口香糖、香菸、報紙等等都適用於這個拿鐵效應。

拿鐵效應最難克服的就是自己心理那一關,因為很多人認為這類消費都是自己生活的必需品,是根本改不掉的。

這種想法往往也都是自己的錯覺。

我有位寶媽朋友,她老公在和她結婚時已經有將近十年的煙齡了,不知道用了多少辦法都戒不掉煙癮。後來我朋友懷孕,她老公說戒也就戒掉了。

其實如果你仔細想想,生活中真正的必需品其實很少,如果你的收入完全能承受這些開支,那麼花錢改善生活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經濟狀況已經有些緊張了,改掉這些小毛病絕對是一件有益無害的小成就。

03 超出需求的錢

每年雙十一都是囤貨的高峰期,很多囤貨族都認為自己很會省錢的,但其實這也是錯覺。

商家很少會單純地給一件單品打折,永遠都是搭配一個店鋪滿減優惠券,或者兩件以上才有優惠等等。

本來只打算花100塊錢買點衛生紙,為了湊夠滿400減50,最後買了衛生紙又買了溼巾、抽紙、面巾紙。

我們拿這些東西湊單都不會太心疼,因為都是消耗品,早晚都用得到。

但是來跟醬嬸兒一起回憶一下:傢什麼時候真正斷過衛生紙、牙膏、洗髮水、洗衣液、面膜、化妝水、粉底……

這是因為商家促銷的週期,永遠比我們消耗這些囤貨的週期要短。

比如說,雙十一,商家設計好滿減的金額,誘導我們一次囤夠了半年用的消耗品。

但是過了不到半年,我們就會感覺,離去年雙十一已經很久了,東西好像也用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大概正逢元宵節、情人節、婦女節,於是新的一輪促銷又來了,我們順理成章地又囤了半年的貨。

不知不覺間,我們一年買的消耗品,早就超出了一年的用量。

比起東西買錯了,價格買貴了,這種錢往往浪費於無形之中,甚至還讓人覺得很實惠。

但是如果仔細算算這一年超出需求所花的錢,或許就沒那麼舒心了。

其實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不管什麼時候商家都是有促銷活動的,所以平時可以有意算一下自己常用商品的消耗速度,用多少買多少就是最省錢的。


年底拉清單是一回事,平時能不能管得住自己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對自制力沒有自信的話,可以給自己定一個理財目標,這樣平時攢錢和省錢也就更有動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