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毛澤東任用幹部的藝術


「視野」毛澤東任用幹部的藝術


毛澤東與基層幹部交流。

毛澤東畢生重於攬才,明於識才,長於育才,善於用才,可以說,他的用人謀略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慧眼識才

毛澤東是一位高明的伯樂,他善於發現和識別人才,並加以任用。在毛澤東麾下,經毛澤東親自考察、選拔的人才,從士兵到將軍,從布衣寒士到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可以說有成百上千。毛澤東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從平凡中發現英才,從人才未顯山露水時慧眼識珠。

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際,毛澤東組織秋收起義,剛從學校出來的羅榮桓也在隊伍中。羅榮桓是個老實人,他是在武昌中山大學讀書時參加中國共產黨的。由於他是大學生,又兼任管賬先生,在率領農民自衛軍參加秋收起義的轉戰途中,竟被兩個痞子兵把錢箱都騙走了。然而,就在這時,毛澤東注意到了這位革命意志堅定的“書生”,任命他為特務連黨代表。在開闢井岡山根據地的鬥爭中,毛澤東又進一步發現了羅榮桓許多可貴的素質:凡是要求戰士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時衝鋒在前,退卻時掩護在後;行軍時為病號扛槍,宿營時下班查鋪,吃飯時帶黨員去站崗放哨——儘管這意味著有時要餓肚子。羅榮桓以自己的模範行動成為戰士的知心朋友,深受士兵的愛戴。此後不到三年,毛澤東即任命羅榮桓為紅四軍代理政委。

知人善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才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在於如何合理地使用。揚長避短,合理地搭配,才能形成有效的互補效應。毛澤東深知人才“長短”的辯證法,在運用人才時善於長短搭配,用人之長,補人之短,力圖組織最佳的人才結構,使其手下的良才猛將各擅其長、各顯其能。

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劉鄧大軍”,其領導人劉伯承和鄧小平其實是兩位領導風格迥異的統帥。劉伯承元帥的領導風格是“舉輕若重”,意為謹慎、周全、萬無一失。而鄧小平的領導風格則是“舉重若輕”,意為大刀闊斧、氣魄雄偉、敢於冒險。毛澤東將這兩位不同類型的領導人放在一起,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劉鄧前後共事十三年,兩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協調。宋任窮在回憶鄧小平的文章中說:“在戰爭年代,他和劉伯承同志,一個政委,一個司令員,十餘年裡一直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工作非常協調,堪稱合作的模範。”

用人之長

毛澤東知人之長,也善於用人之長,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抗戰初期,山東地區日寇、偽軍、土匪犬牙交錯,有槍就是草頭王,大大小小的“司令”有七十多個,嚴重地阻礙著山東抗日局面的開展。毛澤東決然點將,命許世友橫刀齊魯,打開山東局面。許世友一踏上山東土地就說:“太平我不來,我來不太平。”許世友以他獨有的威猛凌厲,迅速蕩平了山東。不久,齊魯大地上只剩下一個“司令”,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許世友。

陳雲是中國共產黨內傑出的經濟領導專家,毛澤東曾讚賞說:陳雲同志所管的財經工作不是教條主義的,是按照中國情況辦事的,有創造性的。上海解放後,一些資本家和不法商人認為共產黨搞政治行,搞經濟不行,於是相互勾結,利用“兩白一黑”(棉花、大米、煤炭)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對新生的人民政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毛澤東派深諳經濟規律和經濟鬥爭策略的陳雲到上海,協助陳毅指揮了經濟戰線的“淞滬大戰”,幾個回合下來,將資本家和不法商人打得一敗塗地,不得不“俯首稱臣”。

不拘一格

毛澤東對粟裕的任用是他不拘一格、量才用人的典範。早在抗日戰爭時期,30多歲的粟裕已顯露出卓越的軍事才能。抗戰結束後,粟裕即擔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兼華中野戰軍司令員。內戰爆發後,粟裕率野戰軍3萬人迎擊國民黨軍5個整編師12萬人的進攻,一個半月內,在蘇中地區七戰七捷,殲敵5萬多人。當粟裕率部到達山東與陳毅會合後,毛澤東於1946年致電陳毅等人,指示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粟裕不負所望,3個月之內,協助陳毅,具體指揮了宿北、魯南、萊蕪戰役,均獲大捷。當國民黨集中60個旅45萬餘兵力向山東發動重點進攻時,粟裕“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概,集中全部主力,打擊中路突進的敵74師,取得了孟良崮戰役的勝利,迫使向魯中進犯之敵全線潰退。粟裕在解放戰爭中能發揮重大作用,成為解放軍百戰百勝的優秀將領,顯示了毛澤東不拘一格、重用後起之秀的成功。

毛澤東在選人用人時反對論資排輩,堅持破格提拔年輕的傑出人才。只要識得英才,毛澤東就大膽地加以運用。毛澤東曾說:“赤壁之戰程普40多歲,周瑜20多歲,程普雖是老將,不如周瑜能幹。大敵當前,誰人掛帥?還是後起之秀周瑜掛了大都督的帥印……古時代可以破格用人,我們為什麼不可以破格提拔?”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任命十八九歲的“娃娃”當師、團長,任命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當軍團長並不是什麼稀罕事,而幾十年的腥風血雨又證明,毛澤東識人識得真,用人用得準,他們都成為所向無敵的戰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