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槍騎兵、獵騎兵是15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騎兵兵種。在滑鐵盧戰役中,這些騎兵悉數上場,法國文豪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對他們在戰場上的風采做了令人血脈噴張的精彩描寫。

胸甲騎兵是裝備了胸甲、馬刀和火槍的騎兵,是中世紀歐洲重騎兵的延續。這個兵種最早出現在15世紀末期的歐洲,是15世紀末期至19世紀歐洲戰場上的主要突擊力量,是拿破崙和普魯士腓特烈二世大帝的最愛。

胸甲騎兵因為裝備了厚重的胸甲而得名,這種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為黃銅,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為了揹負沉重的胸甲,胸甲騎兵必須體格強壯,拿破崙胸甲騎兵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由此對坐騎負重能力的要求也非同一般,只有法國佩爾什馬、諾曼科博馬、英國夏爾馬等重型馬才能駝載胸甲騎兵。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胸甲對刀劍有很強的防護力,也能抵禦早期火槍。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國胸甲騎兵頭盔是鋼質的,下部環繞毛皮,頂部有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 拋光的胸甲使騎兵衝擊時光芒四射,對敵方會產生心裡震懾。但胸甲製作和維護複雜,再加上對人員和馬匹的特殊要求,因此胸甲騎兵是高成本兵種,只有強國才裝備得起。

隨著熱兵器的發展,胸甲在槍彈面前已經失去了意義,各國的胸甲騎兵也逐漸取消了胸甲,只保留頭盔。而對胸甲騎兵有著特別執著的法國一直將胸甲保留到一戰,在普法戰爭中,胸甲騎兵還作為主力使用。但這一時期的胸甲只是給騎兵一些心理安慰,增強作戰信心而已。

一戰後,法國胸甲騎兵被大量裁減,卻仍有一些得以保留,被改編成法國第一批裝甲部隊,他們仍使用原來的胸甲騎兵番號。如今負責保衛法蘭西總統的共和國衛隊就是當年的胸甲騎兵,他們穿胸甲騎兵制服,佩戴胸甲騎兵頭盔。英國、西班牙、意大利的王室和政府騎兵衛隊也是由原來的胸甲騎兵擔任。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龍騎兵最早出現在16世紀中期,當時法國和西班牙因為爭奪意大利而爆發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法國通過總結戰爭經驗,讓火槍手騎馬行軍,從而大大提高了機動性,一個新的兵種因此誕生。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龍騎兵團徽

由於他們旗幟上繪有一條噴火的龍,也因為他們手中的火槍發射時會發出巨大的聲響和火焰,彷彿一條火龍,因此被稱為龍騎兵。

初期的龍騎兵就是騎馬的火槍手,裝束與普通步兵一樣,後來為了方便駕馭馬匹,他們的軍靴改成帶馬刺的馬靴。龍騎兵都隨身攜帶工兵器材,為的是當他們機動到目的地後可以構築步兵防禦工事。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雖然龍騎兵有騎兵之名,但他們的裝備和訓練都是按照步兵的標準進行的。同時期歐洲騎兵裝備的都是短身管騎槍,而龍騎兵則裝備步兵用的長火槍,他們的軍服和騎兵軍服也有很大區別,編制也與步兵類似。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奪得鷹旗的法國龍騎兵

後來龍騎兵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多用途兵種,追擊、偵察、掩護交通線、衝擊敵陣等任務都可以執行。但上馬機動,下馬作戰的戰鬥模式始終是其靈魂,也正是這樣,在熱兵器日益發展的19世紀末期,這個兵種仍呈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在日俄戰爭中,秋山好古的日本騎兵能在黑臺溝會戰中擊敗哥薩克騎兵,靠的就是龍騎兵作戰模式。

如果說胸甲騎兵是冷熱兵器混用時期的裝甲部隊,那麼龍騎兵就是那個時代的摩托化步兵。

驃騎兵起源於匈牙利,是一個通行全歐洲的兵種,驃騎兵輕防護,重速度和機動性,他們執行巡邏、偵察、奇襲、追擊以及在戰場上保障重騎兵側翼與後背等任務。

驃騎兵是最激動人心的騎兵,他們裝備輕捷,服飾華麗,他們駿馬彎刀,如風一般馳騁疆場。殺入敵陣,奪取敵人的旗幟是他們最神聖的使命。由於輕防護,所以驃騎兵在衝擊敵方陣地時往往要承受很大傷亡,加入這個兵種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獻身精神。

驃騎兵中產生過極具個性的英雄人物,拿破崙的愛將,號稱驃騎兵之王的拉薩勒率領的驃騎部隊被稱為“地獄之旅”,他曾說:“驃騎兵過了三十歲還沒有死去,那就是混蛋!”拉薩勒英勇無畏,視死如歸。在埃及戰役中,他長劍短刀並用,從馬上打到馬下,一人斬殺了多名兇悍的馬穆魯克騎兵。拉薩勒是一個傳奇,在法軍中是被敬仰和模仿的榜樣。

驃騎兵的標誌是他們身穿的那套奢華軍裝--用“上帝之鞭”命名的“阿提拉夾克”。“阿提拉夾克”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套騎兵軍裝。一套完整的“阿提拉夾克”包括兩個部分:穿在裡面的多曼上衣和披在身上的斗篷夾克。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多曼上衣裁剪非常貼身,通常飾有豔麗的繡花圖案,胸部擁有許多橫向的金色飾帶,左右兩邊的帶子在中間結合在一起,起到紐扣的作用。

而斗篷夾克是鑲有毛皮邊領的厚實外套,通常只批一半,披掛在左肩上,策馬馳騁時,衣服隨風飄揚,顯得狂傲不羈,驃騎兵的野性和悍勇得到充分張揚。

“阿提拉夾克”的這種穿法不僅是為了耍酷,而是有著重要實戰意義的。

“阿提拉夾克”借鑑了東方遊牧騎兵的後勤保障經驗,使騎兵在不用過多攜帶衣物的情況下,就可以應付晝夜長途奔襲中的氣溫變化。蒙古和藏區的牧民平時都是半披一件袍子,氣溫突然變冷時,就全部穿上。匈奴騎兵把這種穿衣風格帶到了東歐,又被匈牙利人吸收改革成了驃騎兵服。

在卸去盔甲後,厚外套成了唯一的防護,相當於一件軟甲,而把它披在左肩,又是實戰的需要。

在蘇聯小說《靜靜的頓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勇猛的哥薩克勇士格里高利在與紅軍作戰時,雙方放馬對沖。但在接近對手,眼看雙方即將從右側錯馬時,他突然撥轉馬頭,從對方左側通過,同時把(恰西克)馬刀換到左手。而對手是右手持刀,頓時左側門戶大開,被格里高利一刀劈成兩半。受這一情節影響,國內拍了一部電視劇《左手劈刀》,劇中的男主也多次用這一招砍掉對手。所以騎兵交戰時,如果對敵方與自己錯馬時的位置判斷錯誤,那麼披在左肩的厚夾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防護,至少不至於被當場劈成兩半。

驃騎兵的“阿提拉夾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對各國軍服影響很大,幾乎成了軍服設計的模板,特別是多曼上衣這種多穗帶的設計,是三百年間歐洲各國軍官禮服的標配。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身穿多曼的普魯士路易斯公主

在滑鐵盧戰役中給予拿破崙致命一擊的,就是普魯士骷髏驃騎兵。他們在步兵尚未到達的情況下,對法軍側翼發動兇猛攻擊,導致法軍全線動搖,輸掉了戰爭。

獵騎兵是一種輕騎兵,就這一點而言,與驃騎兵相似。但驃騎兵主要用馬刀作戰,而獵騎兵主要使用遠射程火槍,就此而言,又與龍騎兵類似。

七年戰爭後,法國兵力損失慘重,為了快速低成本補充軍力,年法國政府在1779從貴族莊園的看守人、獵人、森林巡守員中募集槍法良好的人材,加以嚴格的馬術訓練,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精銳輕騎兵,稱為獵騎兵。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雖然與驃騎兵同為輕騎兵,但獵騎兵的兵員來自勞動階層,制服樣式比較簡單,而制服和武器以及馬具奢華的驃騎兵以貴族子弟居多。所以兩者人員構成不同,獵騎兵的列裝成本要比驃騎兵低得多。

獵騎兵裝備的大口徑遠射程步槍賦予了他們作戰距離上的優勢,他們可以在所有騎兵火器的射程外輕鬆地狙擊對手,而不會遭受反擊。

獵騎兵因此成為了戰場上最致命的騎兵殺手,他們的機動速度和距離與其他騎兵相當,武器射程又是尋常騎兵的三倍以上,因此可以輕易地挑戰並擊敗那些與他們規模相當的敵軍騎兵部隊。獵騎兵最適合執行遠程敵後偵查、狙殺特定目標、搜尋並消滅敵軍的斥候等任務,而且己方受損一般不大。嚴格來說,獵騎兵就是一支輕裝遊擊部隊,以偵查和敵後遊獵為作戰目的。

槍騎兵是十八世紀在波蘭出現的騎兵兵種,主要武器是長達三米的長矛,由於波蘭槍騎兵有著巨大的翼形裝飾,又稱為翼騎兵。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中東歐國家比較喜歡槍騎兵,普魯士、奧匈帝國、俄國都擁有規模不小的槍騎兵部隊,而英法起初並沒有列裝槍騎兵。直到1807年,拿破崙波蘭戰役期間見識了波蘭槍騎兵的威力,才開始組建槍騎兵。1808年,一隊波蘭槍騎兵攻破防守嚴密的西班牙炮兵陣地,而之前法國軍隊沒能將其攻下,槍騎兵的聲譽因此達到巔峰。1810年拿破崙又組建了第二批槍騎兵。這就是著名的“紅色槍騎兵”,因為他們身穿紅色制服。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槍騎兵團徽

槍騎兵的威力來自於他們手中的長矛,這種三米長矛比任何槍刺都長,只要不被子彈擊中,槍騎兵能夠搶先攻擊到敵方方陣內的步兵,而敵方步兵無法傷害他們,因此特別適合於用來突破防禦騎兵的空心方陣。在北京八里橋戰役中,英國女王騎兵團的槍騎兵可以輕鬆貫穿僧格林沁馬隊的戰線,而裝備馬刀和弓箭的蒙古騎兵無法突破英法聯軍的空心方陣。槍騎兵因為手持長矛,所以不適於在樹林、山地、街巷等複雜地形上執行偵察、警戒任務,失去了部分輕騎兵應有的功能。而且槍騎兵不僅需要有衝陣時的長矛使用技巧,還要擁有近戰時熟練運用馬刀的本領;他們既要對付步兵,還要對抗騎兵,因此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形成戰鬥力的週期較長。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槍騎兵由於技能全面,遠戰近戰通吃的特點,因而其生命力很強。《靜靜的頓河》中的哥薩克格里高利參加一戰時,就是一名槍騎兵,直到二戰時,波蘭槍騎兵還揮舞著長矛向德國坦克衝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