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庇佑”一战华工的潍县绛埠玉皇庙

<strong>↑点击“潍县老事儿”,关注不扯淡的公众号

曾“庇佑”一战华工的潍县绛埠玉皇庙
曾“庇佑”一战华工的潍县绛埠玉皇庙
曾“庇佑”一战华工的潍县绛埠玉皇庙曾“庇佑”一战华工的潍县绛埠玉皇庙
曾“庇佑”一战华工的潍县绛埠玉皇庙

2018年11月11日,纪念一战结束100周年官方仪式在巴黎凯旋门举行。仪式上,一位华裔女孩用中文朗读了欧战华工顾杏卿关于一战胜利时情景的一段文字,再次让大家关注到了欧战华工这个特殊的群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派遣了140,000劳工远赴欧洲,为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有资料显示,一战期间,法国招雇华工3.2万人,从山东招募华工占总数的15%左右。英国总计招募华工约11万人左右,山东人约有7.5万,约占总数的70%。

“欧战初起,我国宣布严守中立,两年以来,凡中立国应尽之义务,无有不尽。而德国藐视我国应享之权利,实行公法所不许之潜水艇作战计划,至本年二月,又实行海上封锁政策,我国所受损失甚巨。政府向德使提出严重抗议,而德国竟声称碍难取消,于是我国布告与德断绝邦交。然仍希望德国改变战略,讵知绝交后五月有余,德国与奥国,仍不稍变其潜水艇政策。我国至此时际,对德奥已完全绝望,乃于八月十四日布告,对德奥宣战。

欧战开始后,协约各国壮丁多赴前敌,各项职工,均极缺乏。我国对德奥宣战后,<strong>政府实行奖励华工出洋,以尽参战之义务,特设侨工事务局,专司其事。法国派员来潍,<strong>设华工局于胶济站南,招募华人赴欧助战,潍人应募者约三四千人,后欧战停,多陆续返国。”——(《丁叔言五十年之回顾》民国六年记)

战事结束,返回家乡之后,王德昌等48位华工,感念九死一生之后能够平安归里。

他们加入远赴欧洲战场的劳工队伍初衷,或许只是希望能赚一笔钱回来发家置地,谁料其经历竟然何其凶险,“夙夜忧危,寝不能寐”,每每有生死之忧。其中,原籍潍县东乡的劳工们突然记起自己老家绛埠庄旧有玉皇庙,于是“众同默祷,遥祈默佑”,希望万里之外神明能够庇护这些陷于危险境地的乡民。经历了极端危苦,他们感念自己能够安然返乡,之所以能保住性命,全赖玉皇庙中的“玉皇上帝,冥冥之中,默施鸿慈之所致也”!

于是,他们集资刻下了一块“天鉴欧工”石碑,立于绛埠玉皇庙侧,以表达对玉皇的感激和诚心。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于家绛埠村附近的一条沟里,发现了这座刻于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的石碑,后被征集收藏于寒亭区文管部门。这块石碑正面镌刻“天鉴欧工”四个颜体大字,背面的碑文说明了立碑的缘由,罗列了来自潍县、安丘、青州的48名会友名姓。

乡民们的祈祷有应,当然可归于迷信。但这块石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赴欧洲华工们所面临的凶险。据专家分析推算,一战期间赴欧华工约14万人中,约有2万人遇难长眠于异国他乡。树立“天鉴欧工”碑的这48位劳工,必然耳闻目睹了同胞的遇难,亦对于自己面临的险境有着无可纾解的担忧,在如此无助的情境之下,求助故乡的神灵便成了最后的选择。

曾“庇佑”一战华工的潍县绛埠玉皇庙

↑绛埠的地理位置。

曾“庇佑”一战华工的潍县绛埠玉皇庙

↑1994年重修的绛埠玉皇庙。

曾“庇佑”一战华工的潍县绛埠玉皇庙
曾“庇佑”一战华工的潍县绛埠玉皇庙

↑寒亭区文管所藏“天鉴欧工”碑。

曾“庇佑”一战华工的潍县绛埠玉皇庙
曾“庇佑”一战华工的潍县绛埠玉皇庙

↑英国和法国为参战华工发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纪念章”和“法国战事纪念章”。

铁粉儿可加小秘微信wf54060046,敲门入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