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剛剛經歷了雙十二剁手節,北京某寫字樓的月光族小李不免又在辦公室裡哀嚎抱怨。沒想到平常沉默寡言的老賈卻湊到小李跟前耳語一番,說要帶他到一個好地方,不用怎麼花費就能淘到好東西。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要是真一不留神撿個漏,雖不指望走上人生巔峰,但是還個花唄信用卡啥的還是有希望的。

老賈神神叨叨地說的,這地方其實就是鬼市。雖然北京的頑主們都知道,但沒聽說過的還是會被這個“鬼”嚇著。大多數沒見過鬼市的人,對它的瞭解可能都來源於各種影視作品。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網劇《河神》中的鬼市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鬼市在外國電影中也經常被提及 | 來源:日本電影《鎌倉物語》


<strong> “鬼”自哪裡來?

帶著疑惑,小李趕緊讓老賈帶自己去長長見識。鬼市一般說的都是北京鬼市,每週二晚至週三凌晨,以潘家園和東五環的大柳樹市場最為出名。不過到了以後才發現:這不就是夜市麼?跟鬼有什麼關係?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其實稍作了解就能知道,北京的這個鬼市並不是志怪小說中魑魅魍魎進行交易的場所,說白了就只是一種以售賣估衣古著為主的地攤兒。

但是因為市上假貨多,來歷不明的東西多,經常有李鬼充李逵的現象。再加上它通常只在夜裡出現,天剛矇矇亮就如晨風吹霧一般散去,來無蹤去無影,所以人們又把夜市稱為“鬼市”。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除此之外,鬼市的由來也有一些更具歷史淵源的解釋。

相傳鬼市最早的發起者是清末的某個落魄貴族,他們家族的敗落只因吸了兩口大煙。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到最後無產可賣,只能拿出自己的被褥衣衫去換錢。由於畢竟自己有著貴族身份,還要點臉面,所以就趁著天不亮看不清臉時出市售賣,天剛露魚肚白就趕緊溜回家中,生怕熟人知道了之後數落自己。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傳奇的鬼市攤主:光緒皇帝的胞弟、末代皇帝溥儀的七叔,清朝坎坷潦倒貝勒爺載濤


緊隨這些落魄貴族進入鬼市的賣家就是老北京的“佛爺”,“佛爺”在老北京切口(隱語)裡指的是小偷,取自千手千眼佛之意。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經典盜墓題材影視劇《老九門》中著名的“張大佛爺”張啟山,不過在故事中他“佛爺”的名字是來自家中的一尊大佛像


“佛爺”順來物件後也拿到鬼市售賣,因此後來在<strong>鬼市多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不能問物件的來源,因為問了也不能說。

可見鬼市雖沒有成文規矩,更沒有專人管理,但裡面大家默默遵守的規則還真是不少。

<strong> 在鬼市,鬼都不知道自己能收到什麼

如果說鬼市上有那麼多文物販子和小偷,萬一自己真買到了豈不是成了買贓?這難道不是犯法的嘛?很多第一次趟(tāng)鬼市的人應該也會有這樣的擔心吧。

為此小劉還專門又找了個老攤主問了問,然後被告知現在的鬼市裡早就沒幾個真“佛爺”了,經常看到的也大多是一些裝神弄鬼的雜貨販子。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現在的鬼市更像是一場自發的集市,你永遠不知道晚上自己能遇到賣什麼的人。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鬼市變得充滿不確定性和神秘感,有時候還真能淘到不少好物件兒。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比如老賈最喜歡在鬼市掏書,什麼初代初版,限量典藏都能在鬼市裡掏到。而且價錢要比其他地界兒便宜許多。在鬼市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能淘到什麼稀奇古怪的物件兒,只要你有心,肯扒拉。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喜歡老物件兒的時不時能在鬼市淘到好東西,女孩子們也能在鬼市遇上心儀的物件兒。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充滿“老東西”的鬼市也會吸引大量年輕的女孩子 | 來源:肖殿昌


異域風情的掛飾配件,可能比代購還靠譜的包包化妝品,不知道真假的大牌墨鏡,在鬼市應有盡有。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所以想要帶妹夜遊鬼市的真可以瞭解一下,這不但是一種挺有情調的約會安排,很多稀罕東西也不貴,想買就買。

<strong>常來鬼市的,沒幾個不是抱著撿漏這樣的僥倖心理。

在收藏節目大行其道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在地攤兒淘到古玩寶貝一夜暴富。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可惜鬼市裡面“鬼事”多,濫竽充數的“鬼人”也多,三教九流的手藝人都會到鬼市裡討生活。這種情況下,縱使行家也有砸眼的時候。

老賈原來老家的鄰居就是這樣一位手藝人,聽他說90年代中期的時候,剛出爐的瓷器,童子尿泡半個星期入土,隔一旬扒拉出來,就敢到鬼市裡稱祖上傳下來的寶貝。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舊社會下九流有一門手藝叫“做舊”


類似造假的手法屢見不鮮,他還見過一位手藝人親手貼瓷,把嶄新的瓷器敲碎了,補上幾塊老瓷,真真假假合在一起,甚至讓老教授都吃了啞巴虧。

<strong>鬼市小白怎樣不被人當傻子

北京的鬼市裡行家那麼多,人多眼雜。到底怎樣才能讓初次來鬼市的人顯得不是那麼外行呢?畢竟到時候像個傻子一樣丟人現眼是小,別再把騙子們招來了……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首先老北京人到鬼市逛,不能說“去”。“去”字大有一去不復返之勢,那可就不大吉利了。也不能說“上”,更不能說“逛”,這兩個字毛病雖然不大,但是缺了一番敬畏之心。

老北京人用“趟”字,多了幾分“水深水淺,水急水緩,自己趟著試試”的意思。這些還是得知道一下,別再一不留神觸了誰的黴頭,被人家報復了自己還不知道為什麼。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鬼市沒有公用的照明系統,所以趟鬼市的行家打眼都是自備光源。而這光源也分三六九等,據說練攤的賣家會根據買家自備的光源看人給價。所以小白初趟鬼市一定要有配套的行頭才行。

最好別是“狼眼”那種專業級別的手電筒,鋁皮手電筒就行,即那種七八十年代戶戶必備的家用電器。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提著這種手電筒趟鬼市才是身份的象徵


除此之外,在鬼市看到上眼的物件千萬彆著急著下錢,鬼市裡所有東西的售價都是看人給價。

而潛規則是買家攔腰砍價。買家不還價賣家心裡還不舒坦。總要揪扯一番雙方才能都滿意。老一輩兒的行家在鬼市裡砍價,甚至還有自己的切口。

佛爺:前半晌摟的底兒,您擎好。(剛來的新貨,您瞧瞧?)倒爺:怕不是破瓷兒?(貨有瑕疵啊。)佛爺:撇淨兒,有毛丫養的。(完好無損,騙你是小狗。)倒爺:三山登頂。(三塊錢買了。)佛爺:五嶽獨尊。(五塊錢少一個子兒也不賣。)倒爺:四通發達,往來是客。(四塊錢吧,交個朋友。)佛爺:青山不改。(得嘞,收著吧,下回您再來。)


注:有人利用計劃內商品和計劃外商品的價格差別,在市場上倒買倒賣有關商品進行牟利,被人們戲稱為“倒爺”。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strong>鬼魅散去,終究成為人的江湖

在提前做了諸多功課之後,小李終於找了一天晚上跟老賈黑著眼圈兒來到了鬼市。可沒想到趟多久便沒興趣了。原來老賈口中的稀奇之地,走進一看也就是個A貨市場,感覺跟普通的兩元店沒什麼區別。

要真說差別,可能就是鬼市門口缺一個不斷循環《我們不一樣》《浪漫土耳其》之類土味歌曲的擴音大喇叭。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說來也是令人惋惜,曾經風光無限的鬼市現如今含金量直線下降,越來越像一個單純的夜市。“鬼市”不鬼,你甚至能在鬼市邂逅烤腸和毛雞蛋。讓人不禁感嘆:<strong>原來“鬼魅”也是食人間煙火的啊!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儘管只要有買賣的地方就難免有人投機倒把,動點兒歪心思佔點兒小便宜。

但曾經常在鬼市趟的行家們可瞧不上那些蠅頭小利,格局太低,按他們的話說是太跌份兒。大家來這兒就是看個緣分,東西出得了手就出,賣不出去也沒關係。大家的興趣愛好都差不多,交個朋友也挺好。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而現在鬼市裡有的手藝人甚至都開始藐視買家們的智商,各種禁忌和規矩沒有了,鬼市“鬼魅”的神秘感也就消失殆盡。在這種環境下,真正的行家和稀罕物件兒只會越來越少,最後最“鬼”的又成了那些挖空心思賺小錢的商人。

或者說<strong>正在逐漸失去傳統的鬼市,已經快被粗製濫造的假貨淹沒了。這實在有些對不起老北京“鬼市”的這個經典文化符號。


北京鬼市,最“鬼”的終究還是人



另外隨著城市規劃的剛需,一些鬼市被樓房什麼的所取締,鬼市或將成為時代的眼淚。而那時,恐怕喜歡趟鬼市的人也少了一個可以讓自己享受“淘”樂趣的地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