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雅霓裳|這些京劇戲衣美極了!


花雅霓裳|這些京劇戲衣美極了!

香色緞混繡改良蟒


<strong>京劇戲衣裡的中國文化意蘊

<strong>——訪京劇戲衣收藏家陳申

<strong>中國藝術報記者 蒲波

蟒,是京劇戲衣中的一類奢華服飾,專屬於王侯將相等有權勢的人群。蟒的顏色分“上五色”,即紅色、綠色、黃色、白色、黑色;“下五色”,即粉紅色、湖色、沉香色、藍色、紫色。在戲曲舞臺上,皇室成員一般穿黃蟒、紅蟒,上了年紀的重臣(及家屬)通常著香色(茶褐色)蟒、古銅色蟒。

近日,“花雅霓裳——非遺戲曲服裝服飾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展覽以“紅”“黃”“藍”“綠”等色彩分為若干展示空間,展示了戲曲舞臺上製作精良的蟒、靠、帔、氅、宮裝、官衣、褶子、箭衣、馬褂、盔頭等角色行頭。這些戲衣的收藏家陳申指著一件香色緞混繡改良蟒說:“這是上世紀50年代上海工藝美術大師謝杏生為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設計的一件戲衣,周信芳在麟派名劇《蕭何月下追韓信》中扮演蕭何時使用。”周信芳藝名“麒麟童”,因此,此件改良蟒胸前繡麒麟,而非通常使用的龍紋。這件戲衣上所繡龍紋在傳統樣式的基礎上有所簡化,兼顧簡潔明快、威嚴莊重的效果。

花雅霓裳|這些京劇戲衣美極了!

陳申和他收藏的戲衣

收藏京劇戲衣,是陳申的一個業餘愛好。他沒曾想到,一著迷至今30多年,收藏的寶貝戲衣越來越多。“家裡可能有三五百件吧,我也記不清了。我都摺疊存放著,一件戲衣的自然壽命大概300年左右。”陳申說。從上世紀90年代,他開始京劇戲衣的收藏。幾十年如一日,他尋訪了很多製作戲衣的作坊及傳人,結識了海內外許多梨園界的朋友、戲衣工藝專家,以及像朱家溍、鈕雋等京昆研究大家,尤其是與著名的戲劇研究學者劉曾覆成了學術上的忘年之交。他對京劇戲衣的關注從業餘收藏逐漸轉變為專業研究,曾經出版《中國京劇戲衣圖譜》。

展陳戲衣都是純手工刺繡,精美無比。比如,帔有適用於《洪羊洞》楊延昭的藍繡花帔、適用於《鎖麟囊》薛湘靈的粉綠色繡花女帔、適用於《龍鳳呈祥》孫尚香的團鳳女帔;靠有適用於《穆柯寨》穆桂英的粉靠、適用於《扈家莊》扈三孃的女改良靠;褶子有女士居家便服——粉色繡花褶子等。陳申說:“這些戲衣都是蠶絲材料,蛋白質的,易脆,怕發黴乾燥,所以這次展覽考慮燈光條件以及觀眾的欣賞需求,展陳的都是當代手工作品。”在他的收藏裡其實還有不少清代、民國時期的戲衣。

陳申邊收藏邊研究,形成了自己對於京劇戲衣發展的一些思考。他說,中國戲曲服飾在明代逐漸形成,清代製衣工藝達到了一個頂峰。上世紀50年代後期,我國有北京、蘇州和上海三大戲衣生產基地,戲衣製作行業相對繁榮。戲衣從面料到圖案裝飾,簡繁統一,剛柔相濟,初步完成了由華麗美向和諧統一美的轉變。1978年以後,戲衣生產迎來又一個春天。據1980年的一個全國劇裝行業會議統計顯示,當時為全國各劇種生產的劇裝計300餘種,其中傳統戲衣187種。手工戲衣的生產在上世紀90年代之後就大大縮減規模。“一件戲衣,一般要200多個工人,所以說戲衣是比較昂貴的製作。後來,機器生產與手工生產相結合的戲衣,或者純機器生產的戲衣,較之純手工戲衣,審美質感就差多了。”陳申特別比較了化學金線和純金金線織就的戲衣圖案,“化學金線的光澤比較刺眼,純金金線的光澤非常柔和”。

刺繡是農耕社會的產物。這些手工繡衣置於透明展櫃中時,所呈現出的那種手工的繁複精緻,讓參觀者嘖嘖稱奇。當它們穿在舞臺上的角色身上的時候,觀眾所能感知的,更多的是色彩、款式、圖案,而如此近距離的觀看,讓一針一線交織出的藝術美感撲面而來。陳申的戲衣收藏止於上世紀90年代,但至今他仍然利用各種途徑“淘戲衣”,並且將之與更多的觀眾分享。看到家裡疊放的戲衣,一件又一件的掛在展櫃裡,他心裡說不出的高興。

“主流的收藏裡,服飾就比較小眾,收藏戲衣就更少了。京劇戲衣裡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蘇州曾經有10萬繡娘,而今時代變了,這些戲衣越來越少。雖然我的財力有限,我還是希望能盡我所能保存一些精品,為我們的後代留下點寶貴的文化財富。”陳申說。

陳申收藏的部分戲衣欣賞

花雅霓裳|這些京劇戲衣美極了!

紅緞鑲邊梅派蟒


花雅霓裳|這些京劇戲衣美極了!

紅緞開氅局部


花雅霓裳|這些京劇戲衣美極了!

紅龍箭衣馬褂


花雅霓裳|這些京劇戲衣美極了!

黃蟒


花雅霓裳|這些京劇戲衣美極了!

宮裝


花雅霓裳|這些京劇戲衣美極了!

黃靠


花雅霓裳|這些京劇戲衣美極了!

黑緞繡梅花女帔


花雅霓裳|這些京劇戲衣美極了!

梅花細部


花雅霓裳|這些京劇戲衣美極了!

龍套衣


花雅霓裳|這些京劇戲衣美極了!

孔雀藍褶子


花雅霓裳|這些京劇戲衣美極了!

展出的各種“蟒”,左二為麟派改良蟒


花雅霓裳|這些京劇戲衣美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