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剃头死舅舅”,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在我国民间一直有一个传统就是正月里不理发,大部分人在年三十之前理完发后,等到二月二龙抬头后才又一次理发。

据传言说“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那么这个说法是否是真的呢?

“正月剃头死舅舅”,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这就要从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说起。当时的清军打败李自成后,清廷为了贯彻“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

这种发式可不是我们经常在清朝电视剧中看到的那种。当时的发式是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金钱鼠尾)。为了思想的统治,清廷将这种发型在汉人之间大肆推行。

“正月剃头死舅舅”,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清廷强迫汉人更改发式,激起了强烈的民族反抗情绪。于是就有了“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头人”的口号和“江阴十日”的剃发斗争。后来又借助民俗语言的影响力,创造出了一个歇后语“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以“死舅”谐音“思旧”,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反抗意念。

所以说“正月剃头死舅舅”不是真实的,是一次民族反抗导致的,其中的“死舅”就是“思旧”的变音。清朝成立后,当时有不少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在不敢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的时期,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被一直流传下来。

“正月剃头死舅舅”,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汉族男儿自古就有蓄发,视“头发”如生命的思想。在古代“去发”是一种刑罚,三国时曹操曾“割发代首”就是这个道理。不管是“正月剃头死舅舅”,还是“割发代首”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

“剃头死舅舅”本是一种精神,是汉人对清朝的反抗,现在更多的体现在血脉亲情的个性和文化传统。所以,要不要正月剃头,就看你自己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