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路遙入選改革先鋒,說明啥?


《平凡的世界》路遙入選改革先鋒,說明啥?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遙實至名歸,雖然他已經英年早逝。

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100位改革先鋒揭曉,鼓舞億萬農村青年投身改革開放的優秀作家路遙在列,是為數不多的兩個上榜的作家之一。

另一位上榜者數字經濟的創新者、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不止一次說:“是路遙的作品改變了我,讓我意識到不放棄總有機會。”

1

路遙人生的長度沒有讓他經歷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變化,不過,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中央對路遙的評價:<strong>他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將文學創作融入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用心用情抒寫改革開放故事。

有人評價說,生活中無處不有糾結與掙扎,而現實與精神的雙重痛苦常常使人徹底墮落,只有在無比的痛苦中還能巍然站立,有力把握著生活馬車的車轅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和孫少平就是這樣的強者,他們經歷過巨大的艱難與痛苦,卻把艱難痛苦都當作人生的財富,始終緊握生活的馬鞭,在各自的道路上闖蕩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有太多的企業家和書中人物有相似的命運,每一個進入書中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曾說,《平凡的世界》對他的影響更是深遠,相似的成長經歷令他有著感同身受的體會。

《平凡的世界》是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一部小說,沒有任何一部小說可以超越它。它陪伴我一起度過了人生最低潮的時間,能夠從我的心裡面引起共鳴。


《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孫少安,作為農民家庭的長子,他從小便深知家裡的窘困與艱難,在只有12歲的時候他就開始承擔起這個貧窮的家庭,可是稚嫩的他並沒有被飢餓與貧窮壓垮,而在困難中緊緊把握著生活的車轅,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孫少安遺傳了父親的倔強與魄力,卻比父親更加精明幹練,生活的歷練又使他不會在任何困難面前輕易低頭,這樣的人在那個時代大潮中勢必會有所作為。孫少安白手起家還清積攢創業資本:可以大膽借貸萬元開辦磚廠為鄉人謀取利益:更可以在欠下萬餘欠款時從頭來過,東山再起,最終成為遠近馳名的農民企業家。

潘石屹曾回憶道:

我跟孫少安、孫少平的經歷有好多是一樣的,包括我上學的學校也是在一個半山腰上面。電視劇上面出來的都是磚房,而且磚房很漂亮,這跟我想象的不一樣,我想象的房子全都是土坯房。孫少安最後創業的第一份工作是什麼呢?是建磚廠,我就按照孫少安的指引,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建磚廠。第一個磚廠建在海南島文昌,這個磚廠辦了半年時間倒閉了。我就辦第二個磚廠,第二個磚廠辦的時間比較長,在海口市秀英區,等我去的時候全是蒼草,現在想也是很美好的地方,辦了這個磚廠,算是賺了第一筆錢,然後就開始做房地產了。房地產當然也賺錢了,比燒磚賺的錢還要多。我有時候看《平凡的世界》,孫少安、孫少平,因為沒有飯吃,各種各樣的困難,就好像壓著快要趴下去了,實際上真正把他們壓著快要趴下去的態度,就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具備的態度,只要具備了這個態度你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因為周圍的力量都會幫助你們的。

2

《平凡的世界》中最令人震撼和感嘆的無疑是對<strong>1975—1985年間波瀾壯闊地歷史進程和十年間天翻地覆的巨大轉變。

這個時期是社會轉型期,社會各個階層還不像現在這樣已經固定,各階層流動性很大。

<strong>回過頭來看,路遙筆下的孫少平的姐夫王滿銀也許就成了潘石屹、馮侖....在那個時代普遍認為王滿銀是“二流子”的年代,在我們今天看來思想是多麼前衛,在80年代初,就知道將廣東貨賣到陝北,將蘭州的白蘭瓜販運到南方....

《平凡的世界》電視劇第一集,王滿銀就因倒賣老鼠藥被抓鎮上抓去勞動改造。《平凡的世界》故事始於1975年。也就是說,1975年,王滿銀就販賣老鼠藥了。

當時,整個社會依舊處於計劃經濟的時代,整個中國市場經濟尚未破冰,當時整個社會熱點是在安徽小崗村的土地改革上。市場經濟的破冰,直到1980年才因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實踐受到整個社會重視。陝北山區的王滿銀,已經領先了至少5年時間。由此可見,王滿銀是一個充滿市場經濟意識的人。

王滿銀強烈的市場經濟意識,並未因一次勞動改造而中斷。在政策逐漸鬆動後,王滿銀馬上就從外地倒騰到衣服去鎮上銷售。這是一個不安分的人,市場經濟意識根深蒂固。在鎮上賣衣服時,孫少安扛著家中的南瓜來賣時,他就勸孫少安,賣南瓜賺不了錢,還是做生意好。

小說中,極力塑造孫少平到外面世界闖蕩的精神,說孫少平是一個有著另外世界的人,實際上,王滿銀同樣是一個有著另外世界的人。這個被稱為二流子的人,一年到頭在外地跑,北京、上海、廣州、海南都跑遍了,四處尋覓商機。王滿銀是一心想過好日子的人,他對金錢的渴望是小說中所有人物中最強烈的。

至於王滿銀在自家窯洞裡和南洋女人滾床單的事,這就是道德層面的事情了,<strong>當然,在當前現實中也能看到他的影子。

3

熟悉當代經濟史的人,都知道80年代初的“溫州八大王”事件:投機倒把罪。

“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一批頭腦靈活、敢闖敢幹的個體戶很快嶄露頭角,成為各行各業的“大王”。

溫州市樂清縣柳市鎮,是溫州私營經濟的發祥地。“八大王”就是改革開放之後在柳市鎮最早冒尖的私營業主。

但是,槍打出頭鳥,“大王”不是那麼好當的!

198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打擊經濟領域中嚴重犯罪活動的決定》,浙江有關方面立即行動起來,次月,省委工作組就已進駐柳市鎮,開始“打擊”“經濟犯罪”,3個月的時間造成了轟動一時的“八大王事件”。

《大突破》一書作者馬立誠說,今天看起來,有些事不免令人哭笑不得,但歷史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書中記述:有一天,工作組成員看見一座鶴立雞群的三層小白樓,便議論道:“此人不搞資本主義,能有錢蓋這樣的樓嗎?”幾天後,樓主鄭祥清就被抓了起來。抄家時發現有許多廢棄的電機線圈,他就被按上了生產偽劣線圈牟取暴利的罪名,這個罪名,使從事電機修理的鄭祥清成了“線圈大王”。

在這場風暴中,號稱“五金大王”的胡金林被關了兩個多月;“目錄大王”葉建華被罰款1萬元,也進了監獄;35歲的“螺絲大王”劉大源亡命天涯;才22歲的“礦燈大王”程步青被五花大綁地押上公審臺,判處4年有期徒刑;“膠木大王”陳銀松、“翻砂大王”吳師濂和“舊貨大王”王邁仟也沒能逃脫被捕判刑的命運。其後,8個人的生意都沒有什麼大的成功。

柳市“八大王”事件,使剛剛走上經商道路的溫州農民遭受重創。一時間,就像刮颱風一樣,工廠關門,商店收攤,人人自危,個個提心吊膽。柳市鎮當年工業產值比上一年下降7000萬元,電器業經營狀況一落千丈。

幸好改革腳步沒有停,幾年後,有關領導認識到“八大王”事件的錯誤,給他們平反,請他們做報告,用榜樣的力量帶領全溫州人脫貧致富。這八人又從“犯罪分子”變成了溫州改革的功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