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在困難的日子裡》:淺談作者的環境描寫特點和人物塑造方法

引言

《在困難的日子裡》是陝北著名作家路遙在四十年前寫作的一篇小說,描述了主人公馬建強在縣高中艱難求學,從被動適應到最終被認可接納繼續上進的故事。以路遙特有的樸實筆法動情描繪出那個年代那些學子們窮且益堅不墜青雲的志向,同學、師生間質樸單純的情感,至今來讀,依舊讓人動容。

作為陝北作家三強之一的路遙先生,出生於陝西榆林,後由於家庭困難被過繼給了在延川縣的伯父,曾在延川縣高中上學。《在困難的日子裡》這篇小說就是路遙結合自己在縣中學的求學經歷對當時農村青年進城上學所面臨的一些現實而作出的切身描摹,文中情節著墨有限,更多的是通過環境烘托和人物白描來凸顯一種困難中始終堅毅進取的品格。藉助為數不多的幾個出場人物、幾個不同情境下主人公在遭遇面前的選擇,部分表現出了作者自身的掙扎和對昔日生活的緬懷。現從場景設置、背景襯托、環境素描三個方面對這篇小說作一分析,探討路遙通過不同手法憑藉這篇文字所欲表露出的高尚和不屈。

路遙《在困難的日子裡》:淺談作者的環境描寫特點和人物塑造方法

路遙

不同環境下人物的轉變,體現出了主人公在掙扎中對信念的執著和堅守

場景設置是形成人物性格、並限制其活動的特定場所,它決定和影響著人物的性格。作者路遙利用場景設置營造了真實艱難的意境和悽慘悲涼的氣氛,讓人感同身受,同時也烘托出了人物的心情變化,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使人物性格和和場景變化互相映襯。

馬建強和那個年代大多數從村裡考入城上學的娃娃一樣,揹著一點少的可憐的百家飯和幾百雙眼睛裡無比殷切的期望艱難的徒步走向了縣城,他不知道這將是他幾乎半年的口糧,也不知道此去前路會遇到些什麼事什麼人,此去沒有回頭路,只能一身向前。

第一個場景是在河邊的小石窩旁,飢餓讓馬建強變成了一個野人,也讓他的內心變得更加堅韌。

《在困難的日子裡》,馬建強的困難最直白的表現就是三個字,不是吃不飽,不是肚子餓,而是簡單又嚴重的三個字,沒飯吃。帶來的口糧很快消滅,每天只能靠兩碗清湯充飢,更恰當的說是解渴,因為湯里根本沒有一顆糧食。在這樣的近乎絕境中,馬建強被迫煥發出了野性,正如文中寫到的一樣:

飢餓迫使我憑著本能向山野裡走去。……我在城郊的土地上瘋狂地尋覓著:酸棗、野菜、草根,一切嚼起來不苦的東西統統往肚子裡吞嚥。

路遙《在困難的日子裡》:淺談作者的環境描寫特點和人物塑造方法

挖草根

這便是作者開始設置的第一個場景,在馬建強從野地裡搜尋野菜草根、殘餘瓜果勉強充飢後,總要跑去河邊一處背風的小石窩躺一會,那是他難得的快樂,是他從飢餓的巨大陰影中出來短暫透氣的一瞬。不得不說作者場景設置的真實巧妙,嚴重的飢餓激發出覓食的本能,人像獵狗一般靈敏搜尋著一切可以進食的東西,飽餐後躺在石窩裡看著夕陽餘暉緩緩降下,強大的飢餓幾乎將一個人變成了一個野人。此處的場景設置不僅體現出了主人公的生活艱難,也反映了主人公的性格堅硬不拔,在如此惡略的環境下也能努力的生存下來。

第二個場景是在後山的破磚窯裡,馬建強找到了支撐自己的信念,形成了高尚的品格。

飢餓帶來的困苦遠不止這些,在馬建強每天餓的頭暈眼黑的情況下,現實又給了他重重一擊。這個入學全縣第二的尖子生期中考試竟然排到了班級倒數第二!馬建強欲哭無淚,飢餓奪走的不僅是體面和尊嚴,甚至還有邏輯和智慧,頭昏腦脹的他連最基礎的試題也無法答對。但天無絕人之路,在馬建強靠著強大的毅力持續堅持學習的同時,作者給他安排了另一個場景。

馬建強在一天的學習中幾乎耗盡所有的體力,幸而他在學校後山生產隊廢棄的破磚窯裡撿了一點田裡殘餘的玉米和土豆。隨著寒冬的來臨,被稱為“別墅”的小石窩已經四面漏風無法再去,這間破磚窯成了他新的佳處。馬建強在這裡小心翼翼烤著艱難收集來的糧食,靠著這點微薄殘糧的充飢他迎來了期終考試,最終竟然取得了全班第一的成績。

晚上覆習完功課,我就摸黑中鮐這個荒涼的地方,拾點乾柴枯草,打一堆火,燒幾顆土豆;或者在火裡爆一把玉米花。我不能想象再有比這更好的晚餐了。吃完扣,稍有一點精神,就在黑暗中背誦當天新學的數理化公式;或才在心中打著作文題的底稿,嘴裡唸唸有詞……啊,燒磚窯!這又成了我的“冬季別墅”了。

這間廢棄的磚窯又成為了馬建強的一絲新的慰藉。路遙設置的這個場景卻還有故事演繹著,在這個破磚窯裡,馬建強目睹了逃荒母女的悲慘,還在磚窯邊上連著兩次撿到了糧票和錢。這些在破磚窯便發生的事件五一不影響衝擊著馬建強的大腦,也正是在這樣一場又一場的衝擊中,路遙完成了對馬建強高尚品格和執著信念的昇華,他不忍逃荒母子受餓,將自己儲存在窯裡良久的糧食拿出來給了這對母女;他不忍將撿來的東西據為己有,最終不顧自己窮困潦倒將錢財上交。

路遙《在困難的日子裡》:淺談作者的環境描寫特點和人物塑造方法

破磚窯

可以說,路遙的這個場景設置,已經完成了主人公馬建強品格的建設和拔高,另一場故事也呼之欲出。

第三個場景是在武裝部的窯洞裡,馬建強感受到了人間的善良,健全了自己的品格。

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好事,馬建強也不例外,後來才知道他連著兩次在破磚窯前撿到的糧票是同班同學吳亞玲為了不露聲色的幫他而故意為之。最終吳亞玲與班主任一道為馬建強爭取了助學金補助,同時吳亞玲故意拉著馬建強去了武裝部“勤工儉學”。這便是路遙設置的第三個場景。

如果說前兩個場景中的馬建強幾乎是一個野人,艱難的堅守著自己的品格,那麼第三個場景就是馬建強逐步褪去野人的毛髮,逐步迴歸到人的過程。馬建強按時到了武裝部,和吳亞玲一道處理廢舊窯洞的牆皮,能吃苦的馬建強沒幹多長時間,就得到了吳亞玲故意多給的工錢,他終於可以像個人一般在縣國營食堂吃一頓了。

書中寫到:我向國營食堂飛跑而去;我感到渾身的血液像是在燃燒著一般沸沸揚揚,長期凹下去的胳膊驟然間就隆起來了。我在食堂裡買了四碗燴菜,八個蒸饃,端在靠角落的一張桌子上,什麼也不看,什麼也不想,除過吃,一切別的好像都不存在了,滿頭大汗地吃!渾身大汗地吃!拼命地吃!吃!

這是一個長久以來飢餓難耐幾乎病態的人所能做出的最出格的舉動了,但是這一切看似粗暴的背後卻僅僅是因為兩個字:飢餓。這個場景裡有馬建強的無數個第一次,第一次單獨和女同學一起幹活、唱歌,第一次憑自己的勞動賺到工錢,第一次在縣國營食堂飽餐一頓。在這個場景裡幾乎有著馬建強當時所能想到的一切美好,在這裡激起了馬建強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對他品格的塑造,除了高尚、堅毅以外又增加了純良——他只是想單純的做個人,僅此而已。


路遙《在困難的日子裡》:淺談作者的環境描寫特點和人物塑造方法

國營食堂

三個場景,兩次轉變,完成了馬建強從人到野人,再從野人到人的塑造。這期間,他的品德始終在昇華中不斷完善,單純、高尚、堅韌幾乎成為他刻在骨子裡的堅守。這些刻意的塑造也成了他後來最終為了成人之美而作出退學選擇的鋪墊。

背景印照下兩次選擇凸顯出進城青年心底的純良

在描述主人公馬建強初次進城上學的準備過程中,路遙用了這樣一個細節:村裡的老人把兒孫們孝敬的玉米饃饃也給了馬建強作路上的乾糧,據記載馬建強是1961年考上的縣立中學,那個年代正是全民勒緊腰帶過日子的年代,能省出一碗高粱面已屬不易,而玉米饃饃則是奢侈之上的奢侈。在這樣的背景襯托下,主人公馬建強已不再是他一個人,他代表的已然是整個馬家村的希望,這也意味著一旦他放棄了,他放棄的就是馬家村唯一的希望。


路遙《在困難的日子裡》:淺談作者的環境描寫特點和人物塑造方法

背井離鄉

1.告別鄉村,熱血追尋漫漫遠方誌向

馬建強就這樣踏上了求學之路,在背景的襯托下,從開始就註定這是一條沉重的路。不僅僅是時常餓得浮腫的身軀,也不僅僅是昏沉的大腦裝不下簡單的邏輯,在縣中學的尖子班,還有學習的比較,穿著的比較,甚至情商的比較。馬建強的同桌是縣國營食堂主任的兒子,生活委員是縣武裝部長的女兒,班長是副縣長的兒子,這樣的遭遇用懸殊兩個字來說可謂恰當。馬建強自卑又自負的性格再也無法掩飾,他的高冷正是他不得已躲避的手段,他的痛苦也只有他伏地哭泣的時候可以得到緩釋。但他的底色從未改變,他努力上進,學業上的日臻化境成了他唯一的安慰。在班長鄭大衛向他請教物理題目的那一刻,他似乎終於抓住了什麼,那種久違的踏實和平靜,正是他當初選擇走出馬家村,一腔熱血所追尋的志向。

一方面承受著,一方面又爭取著,那些早已附著在馬建強身上的東西一時半會還難以取下,而那些明亮的色彩又是他不斷追逐爭取的希望。也曾消沉絕望過,但一顆土豆可能就喚起了生機,也曾失落嘆息過,但一把爆玉米花可能就燃起了心底的火。那些處在掙扎中的人,過得是一種冰火兩重天的生活,他們真的太敏感了,而他們還能堅持著,只因為始終不能忘卻離家前暗暗下定的決心。

2.成人之美,悄然別過不惜從頭再來

幾個簡單的情節繼續推動著故事的進展。幾重矛盾的集聚終於引來了衝突,吳亞玲因和馬建強走的過近引起了眾人的猜疑,特別是她青梅竹馬的鄭大衛,對此極為苦惱,而不知輕重看熱鬧的文體委員周文明依然大肆渲染,和馬建強扭打在一塊,最終換來了鄭大衛的一記拳頭。馬建強對這突如其來的風波也措手不及,他在冷靜中開始了理性的思考:

我原來就知道這一切是很不美氣的--只不過儘量朝好的方面想罷了。我實際上一直對自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方面明知道我的詵我錢都是吳亞玲變相送給我的,另一方面又為了自尊心儘量安慰自己這是“勞動得來的”。現在,事情終於弄到了這樣難堪的地步!自己真像小偷被人抓住一樣。人的錯誤往往產生於自己一時的軟弱中!


路遙《在困難的日子裡》:淺談作者的環境描寫特點和人物塑造方法

學校

馬建強又蜷縮回了自己的殼裡,他又準備步入自己孤獨的城堡中了。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切說不清道不明的誤會,他選擇了退學,退學是為了打破所有的謠言,是為了不再傷害自己所看重敬重的人,是為了自己那顆年輕良心的安穩。原本一無所有的人很容易放棄暫時得到的一切,因為他本就不曾在心底認為自己擁有過。

這是馬建強上學半年後的一次重大選擇,它的重要性甚至大過了半年前入學的時刻,那時他代表馬家村的希望迎著朝陽向前,這一次他在經歷過無數掙扎後還是選擇了退縮,他已經盡力了,卻依舊只能想到這個辦法。班主任給他寫了轉學的介紹信,他準備悄悄的離開,一如他來時那般安靜。

路遙對這兩場選擇的安排,傳神地表現出了初入城市的青年從開始的不屈到艱難的掙扎,再到不得不放棄的情境,這又何嘗不是一場洗禮,熱血只有經過淬鍊才會更加有力,志向只有不斷追求才有實現的可能。


路遙《在困難的日子裡》:淺談作者的環境描寫特點和人物塑造方法

晝夜交替

晝夜變化與季節交替透露出的暗示——絕望世界裡盛開的希望之花

在路遙的筆下,沒有任何多餘的文字,任何一處描述的經得起仔細推敲。期間隱藏的線索和欲說還休的戛然而止常常為讀者拓展出一番洞天。尤為突出的是在晝夜時間交替的描述和季節轉換下背景的表現,筆觸所達無不飽含感情,風雷激盪就這樣被輕描淡寫的帶過,變得雲淡風輕。

1.白天到黑夜的轉變,也是馬建強從失落掙扎到重拾信心的改變

一個人最能胡思亂想的時刻正是他思維最為活躍的時刻,而最活躍的時刻正是夜幕降臨的時候,萬家燈火還未退去,千頭萬緒湧上心頭。這也正是路遙在對馬建強開始內心白描時慣用的手法。一到夜晚,飢腸轆轆的馬建強就走向了學校後山的土坡,開始了又一次內心的獨白,也是剖析和對自身掙扎的思考。

太陽在最後落下去之前,把那橘紅色的光芒淡淡地、輕柔地抹在了對面的山尖上;而所有兩山之間的溝坡都已經沉浸在陰影中。不久,所有山尖上的那點紅暈便由低到高漸漸地隱去了。大地上立刻出現了一會短暫的明亮,過不多時,一切就都變得模糊起來。

對馬建強來說,白天無疑是一場痛苦的掙扎,這落日的餘暉就好像是一場掙扎的盡頭,終於能歇息一會了,不論是不爭氣的咕咕叫的肚子,還是爭氣的能考全班第一的成績,在這一刻好像都不存在了,同學間的嬉笑攀比,甚至孤僻和躲避也都不存在了。黑夜是一場安慰,不管是對路遙還是對馬建強,在路上的人總歸是需要一個自我修復的時間。這段晝夜變化的記述正是主人公重拾信心的開始。


路遙《在困難的日子裡》:淺談作者的環境描寫特點和人物塑造方法

寒冬來臨

2.從秋季到寒冬的開始,象徵著主人公的人生即將從高處落到谷底。

另一場變化是季節的轉變。在秋盡冬至天漸寒的時期,馬建強去了吳亞玲安排的武裝部勤工儉學,路遙對那段天氣的描述是這樣的:

要是天陰還罷了,天氣越晴朗,氣溫反而越低。凜冽的風把大地上的塵埃和枯枝敗葉早不知捲到什麼地方了。風是清的,幾乎看不見跡象,只能聽見它在大川道里和街巷屋角所發出的嚴厲的尖叫和嗚咽聲。太陽變得非常蒼白,閃耀著像月亮那般清冷的光輝,已經不能給人一絲的暖意了。

如此酷寒的情境下,馬建強卻得到了彌足珍貴的幫助,天氣雖已不能給人以暖意,但馬建強卻感受到了自入學以來最大的暖意,這種暖意不是他考到第一名時候的欣喜,而是他逐漸成為了一個正常的人的轉變的力量。但形勢又很快急轉直下,接下來路遙對寒冬的描述又成了這樣:

這可是一個絕好的早晨。太陽從遙遠的地平紅那邊升起來。給積雪的大地塗抹層淡淡的紅顏色。整個黃土高原這樣一裝扮,頓時顯得異常的雄壯起來。冬季裡滿眼的荒涼都被厚絨絨的雪埋蓋了;大地上所有的高低錯落和參差不齊,都變成了一些單純的互相銜接的曲線。一切都給人一種豐潤和壯美的感覺。

這樣的描述裡,冬天似乎已經不再是冬天,而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只是這樣的春天裡,卻有一個悲傷的故事:苦苦掙扎的馬建強終於決定要退學了。這壯美的雪景在這一刻竟顯得如此悲壯,彷彿一個巨人的告別,沉重的嘆息聲在久久迴響。幸而結局是美好的,正如雪景的描述那般:所有的高低錯落和參差不齊都變成了互相銜接的曲線,那些所有磕磕絆絆的人和事最終都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對環境轉變描述暗合了故事的走向。


路遙《在困難的日子裡》:淺談作者的環境描寫特點和人物塑造方法

在最困難的日子裡

結語

《在困難的日子裡》從一個農村青年進城上學開始,描述了在窮困飢餓中主人公始終不忘初心努力進取的故事,筆觸之銳利,感情之豐沛,讀罷久久不能忘懷。對那個年代的質樸和純真更加嚮往,沉悶黑暗的大地始終遮蓋不住即將破土的嫩芽,就如路遙描述的主人公馬建強一般,始終懷著飢腸轆轆,卻始終有著高昂奮進的精神,這股精氣神穿越年代,跨過時空,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之謂也。

除了情景設置、背景襯托和環境素描三個方面以外,主人公的內心白描,次要人物情節推動,一起豐滿襯托著馬建強,表現了馬建強屢屢困境中的堅守,對夢想追求的鍥而不捨,對遠方的美好向往,這都是是當時農村青年進城的真實寫照,對於現今時期依然有著親切而又實際的參考意義,期間所反映出來的高尚、不屈的品格,歷經彌新,所體現的價值評判更是深刻影響了幾代人。這也是那個時期特有的境狀,百廢待興大建設過後,人才依然稀缺、物資依然短缺,但懷抱著理想的青年始終引領著時代昂揚的風貌。

不論最終的結果和故事的走向,渾然一體的情節中顯露出來的淋漓元氣總是有著極強的感染力,無時無刻不薰染著路遙的讀者,年輕人在特有年齡段的困惑和選擇更顯亮眼奪目。總有那麼一瞬,所有人好像都忘記了時代,忘記了貧窮和苦難,在滿眼希望的照耀下,大地似乎早已勃勃待發,甚至側耳還能聽到春雷陣陣,可以說,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那個時代的親歷者、作者路遙的青年寫照。

璀璨的星光終究會穿過雲海抵達眾人的眼睛,1982年《在困難的日子裡》獲得當代小說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