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在什麼樣的境況下寫下這篇《教館詩》的

鄭板橋曾經寫過一首以教館(現在的學校)為題材的小詩,詩文如下:

《教館詩》

教館本來是下流,傍人門戶渡春秋。

半飢半飽清閒客,無鎖無枷自在囚。

課少父兄嫌懶惰,功多子弟結冤仇。

而今幸得青雲步,遮卻當年一半羞。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鄭板橋原來也是做過教師的,那麼鄭板橋是在什麼樣的境況下寫的這首教館詩呢?當時的心態是什麼?

鄭板橋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就是一名教書先生,有文章說他爺爺也是教書先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鄭板橋出生在一個教師之家,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但是受過很好的教育。

在二十四歲的時候,鄭板橋順利通過縣考,中了秀才。這是他邁向科舉的第一步。就在鄭板橋考中秀才的前一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四年,二十三的鄭板橋與結髮妻子徐氏結了婚,後來又生育了一兒一女,也就是現在生了二胎,隨著人口的增加,鄭家本來就清苦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看來現在身邊的人不敢生二胎是對的,包括我自己在內也不敢生二胎的,養不起。生了二胎後鄭板橋覺得自己也老大不小了,不能只靠父親那點教書費來維持家庭生計了,自己要挑起家裡的大梁,因此決定外出謀生養家。課時一個文弱的書生能做什麼呢,沒有別的出路,鄭板橋只能子承父業,到教館教書餬口。

那時候的教館俗稱私塾,一般有三類形式:一類是塾師自設的學館,類似於當今的複式教學;一類是地主商人設立的家塾,塾師亦即今天所謂的家庭教師;還有一類是私人捐款或以祠堂、寺廟地租收入等設立的義塾,類似於今天的私立“希望工程”。過去塾師多為落第的舉子,乃為生活所迫不得不為之爾。

鄭板橋就是在第二類私塾學校做教庭教師的,這些教館都是大戶人家自己設的私塾,專門為這些人家培養子弟。為了那一份微薄的薪水,鄭板橋不敢得罪這些孩子,不敢批評教育學生,教書中多多少少會遇到一些這樣那樣的苦惱,這讓板橋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心裡一直充滿了苦痛和無人訴說的落寞,而且在當時教書先生這一謀生的職業總是被人看作是不入流的下九流,所以鄭板橋很抑鬱,就一心想通過考試跳槽。結果鄭板橋後來還真是一路高中,這讓板橋很得意,後來在回憶到這段生活經歷時,自嘲地寫下這首《教館詩》:

教館本來是下流,傍人門戶渡春秋。

半飢半飽清閒客,無鎖無枷自在囚。

課少父兄嫌懶惰,功多子弟結冤仇。

而今幸得青雲步,遮卻當年一半羞。

其實,詩中的第五、六兩個句子頗似當今一些學校出現的情景,以至於現在的老師也很無奈,很糾結,講多了專家說講的過多,講少了家長說上課不講重點,管多了學生容易走極端,不管或少管學生有落個不負責任的罪名。不過,鄭板橋身懷書畫絕技,最終通過科舉除卻布衣之身,所以作得此詩一吐怨氣。當今杏壇諸公若欲逃離此道,大概也只能採取考研讀博之類方法了。可見古今相似之處頗多,此詩並非無病呻吟之作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