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鐘讀懂中日350年恩怨情仇(一)


60分鐘讀懂中日350年恩怨情仇(一)

▲沈亦云所著回憶錄



各位花木僧的朋友,大家好,咱們這一期接著講歷史,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做《亦云回憶》,是沈亦云女士晚年寫的自己與丈夫黃郛兩人人生經歷的回憶。整體內容主要由她來寫,唐德剛先生協助她做成了回憶錄,並在臺灣的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大陸也有引進。

說起沈亦云女士,首先要說她的丈夫黃郛。


60分鐘讀懂中日350年恩怨情仇(一)

▲黃郛、沈亦云夫婦


黃郛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對於今天不太瞭解中國近代史的人來說,黃郛這個名字可能有點陌生。黃郛也是清末留日學生,老同盟會員,與蔣介石是結拜兄弟。黃蔣二人感情很好,在黃郛私人的書信往來當中,不管之後蔣介石的地位有多高,黃郛給他寫信都是稱之為弟,蔣介石反過來也一樣。因為黃郛的日語特別好,所以蔣介石上臺後就讓他承擔了外交上對日交涉的一些重要任務。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日交往,核心主題就是日本對中國的不斷欺凌,在這種背景下擔任對日交涉,所有的汙名都要由黃郛來背,黃郛也就被人扣上了漢奸的帽子,這是時代的不幸!

因為沈亦云女士跟黃郛先生長期生活在一起,在工作上對他有很多的協助,因此沈女士對中日關係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亦云回憶錄》中有一章便對中日近300年來的關係做了系統的梳理與分析,我讀過之後極為佩服,認為這是能用極短文字對幾百年來中日關係作出既清晰又透徹的分析的一段文字。真是非常少見!所以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回憶錄中的這部分內容,並通過介紹把整個300年來中日間的恩怨情仇做一個簡短清晰的交代。

<strong>遺民朱舜水落戶日本

沈女士的起筆是300年前清軍入主中原,浙江餘姚的朱舜水先生,不忍故國淪落,想要請求援兵來幫助明末的力量對抗清軍,先是到了安南(主體位置就是今天的越南),但是安南人對他無禮,他不能在安南待著,之後就到了日本,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對外來人員,不管是中國人,還是荷蘭人,都抱著極大的警惕,但是日本人知道他是中國的一個儒者,因此對他非常尊敬,便破例準他登陸,並讓他在日本永久居住。那時的日本也沒有力量支援他去擊退滿清,就跟他說反正你也回不去了,清朝已經把整個中國佔據了,您就永遠在我這兒住吧。

朱舜水留下後,人們紛紛向他問禮問學,有的還把自己的俸祿拿去贍養他。日本當時最有勢力的一個諸侯就是國政的實際主持者叫德川光國,德川光國父子禮聘他為賓師,即把他當客人,又把他當老師尊奉,留他住在他們的釆邑江戶(也就是今天的東京)。而且在朱舜水晚年的時候,德川光國還特許他在中國的一個子孫來侍奉他。那個時候清朝已經統一了中國,所以大家都留髮穿清朝的服裝,明朝的服裝可能只在戲文裡有了,當朱舜水的孫子快要到日本的時候,他擔心自己的孫子沒有明朝的衣冠了,寧願讓他穿日本的衣服來見他,也不願看見清朝的胡服。他死之後,德川父子把他安葬在他平日最喜愛的櫻花園裡面,朱舜水先生因此就在日本做了王者師,影響了日本的人情和政治。

<strong> 朱舜水在日本發揚儒學

那朱舜水先生對日本的政治文化到底帶來了什麼影響?梁啟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做了一個比較精闢的解說。他說,日本從前受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是唐代,那個時候派遣留學生、僧人來唐朝學習,而那時正是中國佛教盛行儒學衰微的年代,因此日本來中國學去的都是佛教文化,我們看今天京都繁盛的寺廟,許多都保留了唐代寺廟的結構。但宋明之後佛教衰退,儒學復興,加上從宋到明中日關係很淺薄,像唐朝那樣大規模的往來交流已經不存在了,這就導致中日之間只能通過走私、海盜等方式來往,所以日本對於宋明以來的儒學是不瞭解的。但是,朱舜水先生是儒學大師,在日本前後十幾年,其人格的感化力量極大,加上他懂得的知識又很多,因此把中國的儒學在日本進行了廣泛傳播。後來梁啟超說,“可以說自遣唐留學以後,日本與中國文化真正接觸,那就是朱舜水先生這一回了”,德川幕府這200多年以文治國,就是繼承了朱舜水先生的遺訓,朱舜水先生把中國的儒學禮教帶到了日本,對日本的整個近二三百年以來的政治格局、政治文化、政治倫理的形成,都有著獨特、重要的影響。

<strong> 日本開國、維新

一直到19世紀中期,日本還是一個閉關自守的封建國家。在1830年代,美國屢次和日本進行通商,但是都不成,在北海捕鯨魚的美國漁民遭到風險,漂泊到了日本海上,經常會被當做盜賊來治罪,或者被禁錮起來,不放他們走。因此1853年7月,美國派出海軍准將佩裡,率四艘兵艦到日本東京灣,這就是日本近代開國的著名的黑船事件。由於當時日本高估了佩裡的實力,所以在未經一戰的情況下,1854年3月就和佩裡訂立了條約,開了通商港口,從此日本就終止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決心學習西方強國,為黃色人種在世界上抬頭作出表率。但是這個美國的巴克教授說,雖然美國當時得到了通商的利益,但是如果以珍珠港事變來作為評判的標準,佩裡當時所做的或許是錯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正是因為佩裡的黑船事件讓日本開國改革進步了,所以日本的實力才會提升,最後才會有日美珍珠港一戰,如果佩裡沒有做這件事情,讓日本一直閉關鎖國,就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太平洋戰爭這一說了,這個是歷史學家的一個假設,這是沈亦云女士引用的巴克教授的《美國通史》。好,之後是她自己的文字,她說,美國幾隻小兵船的示威,打開了日本的閉關政策,更警醒了日本的上下人心,於是就有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什麼是“尊王攘夷”?就是把天皇的地位奉到更高,讓當時分裂的諸藩把權力還給天皇,這樣一來日本就成為了一箇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就是日本的“尊王攘夷”。隨後就有了日本的明治維新,但是反過來看中國人,被更多的兵船示威警不醒,警醒後卻又麻木,這是沈亦云女士的一個疑問。

<strong>日本崛起

明治維新是改藩設縣(日本的縣相當於中國的省),諸侯歸政於天皇,亦是全國統一,從此日本就定下了憲法,立了國會,整新工商業,普及教育,裝備海陸軍,不到半個世紀,日本的工商品就推行到全世界,日本的油船航行全球。我看很多人的回憶錄中都寫到,當時在亞洲和美國之間的太平洋航線上,除了美國的商船公司之外,規模最大的就是日本的商船公司,而日本的教育吸收了幾萬名中國學生,日本的武器足以攻擊強大的海陸軍。日本的海陸軍在十年之內連續擊敗了兩大鄰邦,一個是中國,一個是俄國,俄國割送了半個庫頁島給日本,而中國則是將臺灣、旅順割讓給日本,或者是說這個權力遞給了日本,再加上了賠款。沈亦云女士說,我生在中日甲午之年,中日戰爭是我對近代史很敏感的一頁。

<strong>日本的國民精神

中國在義和團事變的時候(清朝當局叫庚子拳匪之亂),八國聯軍進了北京,光緒和慈禧倉皇西狩,當時說法是向西去打獵,其實就是逃到西安。“拳匪”固然幼稚,但八國聯軍也很野蠻。當時在八國聯軍當中,日本的軍隊號稱是最守秩序的,為什麼呢?因為日本這個時候對自己的軍隊嚴加控制是為了表示自尊,為了表示自己是一個有文明有紀律的國家。當時執世界牛耳的大英帝國,和日本訂立了《日英攻守同盟》,而也正是從此時起,歐美人開始覺得天之選民(上帝的選民)不一定都是白種人,這就是日本的自尊自立、奮發圖強,給歐洲人留下的鮮明而生動的衝擊和印象。沈女士說,這是日本天皇明治以及無數愛國的人民和維新時代許多有建國精神的政治家合力奮鬥的結果,言之令人羨慕。沈亦云的丈夫黃郛先生在日本讀書的時候,正是日俄之戰期間,黃郛先生是學軍事測量的,經常會到日本的鄉野間實習,選測量點,一天要走幾個山頭,就寄宿在日本的民家。他親眼看見日本人民的勤儉、耐勞、好學和愛國,不管是車伕還是使女,在做工之餘人手一張報紙來識字,當時日本的識字率排在全球之首,他們用不著政府或者專門的組織來訓練或指導他們,自然而然的就能瞭解自己國家的國策國情,並且能夠積極主動的去合作。

<strong>

<strong>自發愛國精神1:乃木將軍人海戰術慘勝終自殺

黃郛先生的日文教師叫做江口先生,他曾經給沈女士講過兩位日本軍神的故事,這兩位日本軍神被整個日本軍隊都奉為軍神。兩位軍神一位是乃木大將,一位是廣瀨中佐,乃木是日俄戰爭的時候,攻陷旅順要塞的日軍統帥,當時沙俄在旅順築了十分堅固的要塞,要塞之外佈滿了通電的鐵絲網,而且有一道道很深的壕溝,日軍屢次進攻都不能越過這些壕溝,日本當時把全國的財力物力都投入進來,此次一戰,必須速戰速決。乃木大將的兩個兒子,一個叫做勝典,一個叫做保典,都在進攻旅順的部隊裡面,他的第一個命令給他的大兒子,讓他大兒子所在的那一隊向前進攻,結果全軍覆沒,大兒子犧牲了,第二個命令給他的小兒子這一隊,又是全軍覆沒了,兩個兒子相繼犧牲,兩次全軍覆沒的屍身填滿了壕溝,主帥如此身先士卒,人人感動,效命當先,就這樣日軍攻下了旅順,這是整個日俄戰爭陸地戰役裡面具有決定性的一場戰鬥。

這就是半個世紀前的人海戰術,主將首先喪其愛子。在凱旋之日,乃木大將寫了一首詩,上面寫的是“王師百萬徵強虜,野戰功成屍作山,愧我何顏見父老?凱歌今日幾人還!”也說明了在整個日俄戰爭當中,日軍死亡之大,這場勝利得來之慘烈。他豈是隻難見江東父老,他還很難面對他的太太,戰爭結束之後,他每日都很抑鬱想自殺,明治天皇知道他的意思,就對他說:“我活著,你不可死”,於是請他做“學習院”的院長。這個“學習院”是日本的皇族,以及有功勳的貴氣子弟讀書、軍事訓練的學校,請如此一位為國家立下了蓋世功勳的名將來做校長,就是要使這些生而安樂的青年人,知道國家的光榮是拿國民的生命換來的。乃木大將活到了明治天皇死的那一天,靈柩出宮下葬,發出第一聲禮炮的時候,他就在家切腹自殺了。自殺的室內放著兩個兒子的照片,有簡單的遺物和遺囑,託太太送給指定的人,他的太太叫靜子,知道他是什麼意思,完成他的遺囑之後也自殺了。

<strong>

<strong>自發愛國精神2:廣瀨中佐旅順沉船被炸死

另一個軍神是廣瀨中佐,在日俄戰爭的時候,日本海軍的整體實力與俄國存在一定差距。傳說日俄兩國海軍有一個禮貌性的交際,就是互相參觀軍艦。一個日本海軍的軍官在俄國軍艦上面,故意在不起眼的小地方用白手套碰一碰、摸一摸,回來一看白手套上面有小汙點,就知道俄國的軍艦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的這麼整潔。當時日本的陸軍是模仿德國,海軍模仿英國,保持每一件事情的效率,保持每一個武器的潔淨是贏得戰爭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就通過這個去看俄國海軍日常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因此每一件事都是通過事先偵探而準備的。當時俄國的海軍分別駐紮在兩個基地,一個是太平洋上的基地(在我國的旅順口,這個是沙皇政府根據1898年和清政府的協定,強行租借去的)另外一個艦隊的基地在波羅的海,這兩處相距甚遠。日本海軍在日俄戰爭當中定下的策略是阻止俄國兩個艦隊的會師,也就要分別將它擊破。

因此首先要把旅順口給封鎖起來,封鎖的辦法就是拿船來沉在旅順口的出海口。當時有名的三菱造船廠的廠主就捐獻出舊船40艘,廣瀨中佐自告奮勇率領著海軍去把這40艘船沉沒。這個行動本身非常危險,把這些船開到旅順口,船下面帶有一個水閥門,駛到指定位置之後打開水閥門,水就灌入船艙,船就慢慢地下沉了,而海軍官兵在船到快沉的時候要坐救生船撤離,最危險的地方在於把船開到這個位置上去做這些操作的時候,會受到俄軍岸上要塞的炮火襲擊,而且炮火非常猛烈,廣瀨中佐便是被炮火炸死。正是因為這40艘舊船封鎖了旅順口,使得俄國的太平洋東海艦隊被困住,不能使用,因此遠道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就被日本海軍在對馬海峽一擊而破,俄國艦隊2/3的船隻被摧毀,幾乎全軍覆沒,而日本僅僅損失了三艘魚雷艇,這是海戰史上損失最為懸殊的海戰之一。

<strong>自發愛國精神3:明治維新元勳西鄉隆盛高風亮節

不但日本軍人如此獻身,資本家如此獻財,明治維新的這些元勳們也都高風亮節。比如西鄉隆盛,他是江戶時代末期薩摩藩的武士,軍人政治家,他和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但是這麼一個有大功的人,他能夠在正式場合穿的外衣卻只有一件,有一天開御前會議人們一直在等他,他卻一直不來,最後派人去他家裡面找,發現他正在家裡烘乾自己的外衣。這就是日本維新元勳的行事風格。而在當時清代人所寫的一個筆記《見聞瑣錄》裡,就對同一個時代清代的中興功臣描述說,中心功臣裡面最富有的以合肥李鴻章為首。據說,他在南京的一個錢莊裡面就有20萬兩白銀的私款。

<strong>自發愛國精神4:日本全民上下形成愛國熱

而另外一個維新的元勳伊藤博文到朝鮮去時就有人警告他可能會遇到危險,但是他說甘心拿自己最後的生命作為日本合併朝鮮主權和土地的代價。確實,伊藤博文最後也是在朝鮮遇刺身亡的,不但知名的人士如此,日本的女子、小學生寧可出較多的錢,買質量較差的日本自制貨品,也不去貪圖價廉物美的外國貨,就是這樣上下一心的“建國熱”,使日本近代的國家建設得以成功的實現。


<strong>向日本學習

沈亦云女士行文至此,感嘆道,看我中國,豈曾有一於此?在日本合併朝鮮以前,中國人對日本大都有好感,存敬意。日俄之戰雖然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發生的,爭奪的是中國的土地,但是多數中國人還是同情日本、幫助日本、為日本的勝利喝彩,把甲午年和庚子年日本欺凌自己的事都忘記了。中國人固然是自己不爭氣,但對日本也是不念舊惡,仁至義盡的,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中國當時正處於帝國主義的洪流,欲圖自強,不論是戊戌維新還是辛亥革命,都要學習日本,都要得到日本好意的援助,並且認為日本是為我們有色人種爭光的先鋒。後來弄到中國人厭惡日本崇拜西洋,那就是之後的事兒。

<strong>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轉變?咱們下一期裡再講。這期就到這個地方,咱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