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武則天為什麼不立武氏後人為皇位繼承人呢?有一個人居功至偉

浩浩五千年的中華歷史長河,湧現出了許多帝王,他們有的文韜武略兼備,建有蓋世奇功,開創了輝煌歷史,書寫了宏偉的英雄史詩,成為名族的自豪,千古讚頌;有的奸猾狡詐,就是混世梟雄,糟蹋了乾坤歷史,留下了千古罵名,永遠被人們口誅筆伐;有的資質平平,沒有任何建樹,在歷史上暗淡無光,如過眼雲煙,不值一提;但是有這麼一位皇帝,後人對其評價不一,有褒有貶,就連她自己也不知如何評價自己,遂留下了無字碑,相信大家已經知道筆者講的是誰了,沒錯,她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女皇帝武則天。

女皇武則天為什麼不立武氏後人為皇位繼承人呢?有一個人居功至偉

現在大家對武則天討論比較多的一個議題是:為什麼武則天不立武氏後人為皇位繼承人,延續武周政權呢?筆者通過大量的查閱資料,發現最初武則天稱帝后,一直被繼承人問題所困擾,她一直猶豫到底是立子還是立侄為太子呢?為了使自己的事業後繼有人,她最初是傾向於立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為皇太子,因為,大周政權姓武,宗廟供奉的是武氏先祖,如果立李氏族人,則自己死後,大周便煙消雲散了,為此,她將侄子提拔為宰相,給他們極大的恩寵,一步步培養他們,以期他們能繼承大統。但是為什麼後面又改變主意了呢?筆者總結有以下四個原因。

女皇武則天為什麼不立武氏後人為皇位繼承人呢?有一個人居功至偉

<strong>第一,在武則天眼裡還是覺得兒子比侄子親。最初,武承嗣是最有希望成為太子的,他在武則天臨朝聽政和取代李的過程中立下了大功,他還多次在武則天耳邊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性為皇嗣者”,但宰相狄仁傑這樣勸她說“太宗皇帝風裡雨裡,南征北戰,平定天下,為的是把天下傳給子孫。高宗皇帝把兩個兒子託付給陛下,陛下卻要將天下傳給他族,這是不合天意的,況且,侄子與兒子哪一個更親呢?陛下立自己的兒子為天子,祭祀煙火不斷;如果立侄子,我還沒聽說過侄子當了天子後,卻去祭祀姑母的先例。”聽了狄仁傑親情加利害關係的話,加上武則天本身覺得兒子更親,武則天在立儲問題上開始傾向於李氏子孫。

女皇武則天為什麼不立武氏後人為皇位繼承人呢?有一個人居功至偉

<strong>第二,武承嗣有害武則天兒子之心,武則天擔心立侄子為太子,兒子命運悲慘。當時,武則天的確有立武承嗣為太子的打算,在長壽二年(693年)正月初一的祭拜中,武則天第一個祭拜,武承嗣第二,武三思第三。但是武承嗣為了早日當太子,一方面討好武則天,另一方面又背地裡陷害武則天的兒子李旦,想要置他於死地。這件事讓武則天擔心,一旦侄子成為皇位繼承人,自己兒子的命運會十分悲慘。

女皇武則天為什麼不立武氏後人為皇位繼承人呢?有一個人居功至偉

<strong>第三,朝中大臣不支持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對立太子的事始終猶豫不決,她曾就此問題和大臣討論多次,而朝中有威望的大臣沒有一個人支持自己的侄子。當時,宰相狄仁傑當面勸諫武則天說:“陛下是高宗的皇后,高宗皇帝病重時讓您監國;高宗駕崩後,陛下得到了天下,已有十來年了。現在商議繼承人的問題,我想除了李唐子孫外,別的人選就不用再考慮了。”這種觀點代表了當時大部分朝臣的願望。

女皇武則天為什麼不立武氏後人為皇位繼承人呢?有一個人居功至偉

<strong>第四,武承嗣為人和才能不夠好。武則天專權後,武承嗣建議武則天誅殺李唐皇室子孫,對不依附武則天的大臣進行誅殺,得罪了大量李唐老臣,即使武則天建立大周政權之後,這些老臣仍仇恨他;另一方面,他只是靠武則天一步步提拔上來的,本身才能並不高。

因以上種種原因,武則天經過多年的猶豫,反覆權衡利弊之後,武則天於聖曆元年(698年),召回廬陵王李哲,立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中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