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爲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提到撒馬爾罕這個名字

很多人可能會感到陌生

但說到“一帶一路”

誰也繞不過這座中亞古城

它是絲路上的紐帶

它是玄奘講經時的“康國”

曾同時吸引著長安與羅馬的目光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撒馬爾罕Samarqand,坐落於中亞國家烏茲別克斯坦東部邊陲的重要城市,已經有2500年的建城歷史,至今仍有50萬人在那裡生活。

撒馬爾罕古城在1220年被成吉思汗燒燬,新的城市是在明代初年由帖木兒汗重新建立的。我們可以看到藍色的貝貝哈嫩清真寺,旁邊就是城市的標誌——一隊粟特商人正在絲綢之路上行走。在唐代,在陸上絲綢之路最為繁忙、繁榮的那個年代裡,這座由粟特人建造的城市曾令世界矚目。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撒馬爾罕這個城市在絲路上曾經有過什麼樣的特徵呢?它曾經是羅馬人和長安人共同嚮往的地方。羅馬人知道,撒馬爾罕駝隊的鈴聲一響,東方的絲綢就來了。長安人也知道,波斯的珠寶、印度的珍珠是隨著撒馬爾罕的駝鈴帶來的。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在歐亞絲路上,撒馬爾罕處於一個十字路口的位置。它在阿富汗北面,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它的北面是突厥草原,南面是印度,東面是漢唐帝國,西面是波斯,再往西走是羅馬和拜占庭帝國。

正因為它地處十字路口,所以它的文化也是有多重性的。希臘的文化,波斯和印度的文化,以至於唐朝的文化都曾滲透到撒馬爾罕。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粟特人裝扮的狄仁傑

長安胡風大盛,心態開放的大唐帝國人民,喜好胡馬、胡服,葡萄美酒與胡旋舞為達官貴人宴飲所必備。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的狄仁傑做粟特人的裝扮,給我們展示大唐開放與文化融合的影像。那麼粟特人對文化的吸收情況呢?我們憑藉文字甚至圖像也能夠得知。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撒馬爾罕大使廳北牆壁畫武則天泛龍舟彩圖及線描圖

隨著中亞考古事業在20世紀的蓬勃發展, 1965年,前蘇聯考古隊在撒馬爾罕阿夫拉西阿卜(Afrasiab) 23號遺址房間內(編號R 23 / 1)發掘出唐代粟特國王拂呼縵(Vargoman)的大使廳壁畫。自出土以來,該壁畫一直受到國際粟特學界的廣泛關注,但是在這一學科領域以外的學術界,特別是在國內,對於這一重大發現的認識,卻要遲至21世紀初。隨著法國與當地考古合作項目不斷努力,撒馬爾罕大使廳的壁畫終於得到了完整披露。

如今,已經可以在網上看到這一中古藝術瑰寶的高清大圖。大使廳四面牆體壁畫,三面保存都很完整,只有東面保存較為殘破。其內容根據學者研究,南牆為粟特王波斯新年諾魯孜節出行圖,北牆為唐高宗獵豹和武則天泛龍舟圖,西牆為突厥武士和各國使臣宴飲圖,東牆為印度摩訶婆羅多史詩場景圖。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撒馬爾罕大使廳北牆壁畫唐高宗獵豹彩圖及線描圖

我們看到北牆壁畫的內容,卻會驚歎中亞人對於當時唐代中國理解和觀察的細緻入微。正如上文所言,這幅壁畫,不單補充了中國唐代史料中匱乏的圖像資料,也揭示了粟特人對於中國的理解。

首先,北牆的觀念,就來自於中國的天子面南背北,說明了這一時期,唐高宗與武則天對中亞秩序的主導地位。對面的南牆,正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秩序中,稱臣的典型形象。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君主(指南越王)宜郊迎,北面稱臣” 。南牆的波斯歷新年場景,大王服飾異常華貴,隨行列隊十分莊嚴,整幅畫面顯得隆重典雅,不正可以看作是“郊迎”嗎?對面的高宗和武后正獵豹和泛舟,卻身穿輕便的服飾,愉快而歡樂。這樣一種畫面的對比,展示了粟特人的微妙心態。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上圖的彩色復原圖,可見突厥人披髮扎辮,這與大多剪短髮的粟特人有著明顯的區別

其次,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左側的武則天泛龍舟圖中,眾女所乘的龍舟、所梳的雙環望仙髻,樂伎所用雲和琴,是典型的中原地區的唐代器物,都是中亞原本所無,畫工如果沒見過實物,斷然不可能畫得這樣惟妙惟肖。曲江池中,魚、荷葉和荷花、鴨子,以及水鳥給幼鳥餵食等圖案,顯示出一派富貴祥和的歡樂場景。北牆與東牆突厥汗國壁畫的肅穆莊嚴,南牆粟特新年的典雅華貴,共同使整個大使廳營造出“一日之內,氣候不齊”的奇特景緻。

右側的唐高宗獵豹圖這個場景,實際上它的母版還是唐太宗,唐太宗當年被西域各個民族奉為天可汗。唐太宗曾經是大唐的第一射手。他寫給高昌王麴文泰的信裡面說自己是箭無虛發,在草淺馬肥的時候做了一個非常好的狩獵能手。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彩色復原圖,左側正是唐朝使節

如果將北牆壁畫與其他二牆的君主壁畫相比較,可以較為明顯地發現,其他二位君主均以傲人之姿,佔據了畫面的中心,彰顯了王者身份。而北牆的武則天與唐高宗,則由一江曲江水之隔,平分於畫面兩端,不分軒輊。這立刻令愛好唐史的筆者,想到了《資治通鑑》那條著名的記載:“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丙戌,宰相上官儀下獄,自是上(高宗)每視事,則(武)後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唐高宗與武則天,並稱天皇天后,這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世界歷史上也罕見的“天有二日,國有二主”的局面。畫出這樣的壁畫說明粟特人對中華文明、唐朝政治非常關心和了解,兩者關聯較深。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東壁素描復原圖,主題是粟特國君的節日慶典活動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局部復原色彩後的上圖壁畫

由於朝廷禮儀中沒有帝、後平等的規矩,只可能是粟特大使從旁觀察或者打聽到了相關信息,透視了微妙的玄機。對比明清時期,周邊國家和西方國家使節對明清王朝那些啼笑皆非的誤會與不解,就能認識到這種深入理解,是多麼難能可貴。也只有李氏朝鮮的《燕行錄》 ,能夠達到相應的高度。同時,也印證了當時唐帝國在中亞政治文化的影響力之大,如史籍中所說,“中外謂之二聖”的“外” ,已經遠達撒馬爾罕。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與中亞的文化聯結,邁向了新的階段。乘著新風,撒馬爾罕大使廳的武則天泛舟圖,也迴流了中土。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參考文獻:《當武則天在撒馬爾罕“泛舟”》《武則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亞壁畫裡是什麼形象》《撒馬爾罕壁畫:武則天時代的G20峰會》

製圖:豆豆

審核:荊溪

出品:西安報業新媒體中心

“武則天”為什麼會出現在撒馬爾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