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的红军镇:秦岭南麓探秘“红军老祖”的故事

全国唯一的红军镇:秦岭南麓探秘“红军老祖”的故事

在陕西的秦岭南麓,素有“秦巴明珠”之称的安康市旬阳县,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全国唯一的红军镇,作为全国红色教育基地,这里还修建有红军烈士墓。在革命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与红军结下了鱼水深情,直到现在,他们仍旧亲切地称呼红军为“红军老祖”。

红军镇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东北部,与湖北省郧西县接壤的潘家河上游。这是一块美丽的土地。山重水复,茂林修竹。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块土地同县境汉江以北其它地区同属于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二十五军及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曾在这儿为建立、保卫红色根据地浴血奋战,无数英烈洒尽鲜血,长眠在这块红色土地上。

全国唯一的红军镇:秦岭南麓探秘“红军老祖”的故事

在旬阳县城东北160里的红军镇碾子沟,九龙山和大座山的环抱之中,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红军老祖”墓,墓中长眠着1935年10月为掩护部队突围而英勇牺牲的原红七十四师二营(原第六路游击师)特务队指导员高中宽和尚班长。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俩为“红军老祖”。在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尊称背后,寄托着旬阳北山人民对红军真诚、淳朴、久远的热爱和怀念……

全国唯一的红军镇:秦岭南麓探秘“红军老祖”的故事

红军指导员高中宽生前有“神医”之称,其实他原本不是医生,来到陕南苏区后,看到穷苦百姓无钱治病,便利用战斗空隙,钻研解救百姓的常见病药方和中草药,经常给群众看病治伤。红军在潘家河的大半年时间,他日夜奔忙,宣传革命,先后为80多户百余农民治疮病和其它疾病。最让人们难忘的是,他给一位姓刘的孤老太婆治伤寒病,整整在茅草房守护了4天4夜,使奄奄一息的刘老太婆死而复生。由于他胆大心细,善于钻研,医术提高很快,竟使当地流行的麻疹断了根,人们尊称他为妙手回春的“神医”。

全国唯一的红军镇:秦岭南麓探秘“红军老祖”的故事

他和尚班长牺牲后,农民曹有伸不顾白色恐怖,让出自己的土地,同其他三位农民安葬了烈士遗体。许多贫苦农民深信死去的红军会“得道”“显圣”,仍能为穷人治病,消灾灭难。所以四季八节纷纷到红军烈士墓培土、垒石、铲草、栽树,虔诚地称呼红军烈士为“红军老祖”。这里的男男女女坐在一起,一开口就谈起了高医官,都争着说,他夜夜梦见高医官,梦见高医官给他治病;梦里吃了高医官的药,“头不疼了,痨病也好了”。梦话、神话,一传十,十传百,愈传愈远,愈传愈神。传遍碾子沟、潘家河、圣驾河、旬河两岸,传入深山老林,传到数百里之外。

全国唯一的红军镇:秦岭南麓探秘“红军老祖”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旬阳县委、县政府和当地的群众把两位红军烈士墓作为重点革命文物加以保护,对墓地重新进行了修葺。在墓前砌了一道石头护坎,又在墓地周围栽植常青柏树。每年清明节,当地政府组织机关干部、中小学生前去扫墓、祭奠,缅怀红军英烈。因了这段光辉的历程,难忘的岁月,旬阳县被命名为革命老区县,丰积乡更名红军乡,是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政府。

全国唯一的红军镇:秦岭南麓探秘“红军老祖”的故事

今天,在两位红军长眠的碾子沟口,已建成国家“AAA”级红色旅游景区的红军纪念馆园区。园区包括“红军老祖”墓在内,主要建筑项目有停车场、入口广场、红军餐馆、旅游用品商店、公园、纪念碑、土炮台、展览馆、红军老祖雕塑、祭奠广场、忠骨亭等,集中展现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全国唯一的红军镇:秦岭南麓探秘“红军老祖”的故事

三面环山,形似圈椅,开朗处,青烟袅袅,横崖而飘着一条条长长的红纱,如飞天的龙正要乘风归去。万绿丛中一线红,这红会使来谒者的双眼不由得都亮起来,当即敛容,放轻了脚步,拾级而上。这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庄严,这种庄严的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永不磨灭,长久回荡在陕南的青山绿水之间,激荡在人民群众的心田。

全国唯一的红军镇:秦岭南麓探秘“红军老祖”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