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課題是經上海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批准後確立的xxxx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市級一般課題(項目編號為:B10103)。課題自立項以來,學校高度重視,根據縣教科室指示和本課題的實施規劃,於xxxx年xx月x日進行了有市、縣專家和領導出席的課題的開題儀式,xxxx年xx月xx日進行了有市、縣專家和領導出席的課題的中期報告會。課題經過歷時三年多的研究實踐,完成了課題研究方案上原先設定的研究內容,根據研究的時間部署現已進入了結題階段。經過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在市、縣專家的指導下,開發了許多的校本課程和積累了較多的研究成果,實現了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通過梳理與總結形成了以下的結題報告。

實施"'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的課題研究,追求的是教育內部、外部、主客體間相互依賴,互促互利的親和性、生長性,目的是建立一種自然、和諧、開放、創造的新型的教育發展的模式,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使師生充分發展個性,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教育態勢。提出"'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的課題是基於以下的思考與實踐。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strong>一、研究背景與課題動因

<strong>(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要求需要學校進行個性化的實踐探索

高中階段是青少年開始顯現不同個性、不同興趣愛好和不同才能的分化期,是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這就要求高中教育既要強調共同基礎,又要滿足學生多樣性、個性化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普通高中教育要適應未來各級各類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必須走出傳統的單一辦學模式,辦出質量,辦出特色,推動多樣化發展。要鼓勵特色辦學,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

一直以來,普通高中單一的辦學模式,造成了高中教育與社會需求和學生的實際相脫節的嚴重後果,極大地制約了普通高中自身的改革和發展。國家教委在對普高教育的性質、任務、地位、作用進行充分的理論分析,提出了普高辦學的四種模式,即以升學預備教育為主的模式、以就業預備教育為主的模式、兼有升學預備教育和就業預備教育的模式及特色校模式。

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中的最高層次,接受普高教育的學生面臨升入大學或是步入社會這兩種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較強的決定性意義。這就需要我們付出百倍的努力,採取更有力的措施,努力搞好普高教育,為塑造新一代幸福人生奠基,準確理解並積極推進普通高中辦學多樣化發展。

<strong>今後中國高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總體說來是"多樣化發展"、"特色發展"、"全面發展和有個性的發展",這是未來10年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的方向。而擴大優質資源,促進辦學體制多樣化;深入改革高考制度,探索培養創新人才的新機制;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等,是未來10年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的歷史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普通中學的一員如何順應教育改革的發展需求需要思考,更需要大膽實踐。

<strong>(二)打造xx縣生態教育品牌需要學校主動作為

xx縣在"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要建設"生態教育"品牌的區域教育發展戰略目標。近年來,xx從教育的核心構件上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與開創性的建設實踐,開展了豐富而有成效的特色活動,取得了一批頗具質量的研究成果,對xx教育起到了催動發展的積極作用,並在縣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高中生態教育的目標是建立對環境的態度、責任感和價值觀,理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具有批判性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獲得必要的環境保護法規教育,增強學法、守法的主動性,能用學到的環境科學的基礎知識、原理和規律,去解決環境保護中出現的問題,養成主動了解當今世界和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發展趨勢的自覺性。

基於上述目標,對照我縣形成的生態教育的研究成果,我們不難發現生態教育的研究成果初中、小學的多,而高中少;研究成果中重視基於環境教育的多,而重視在生態中進行生態教育的少。因此,需要高中在打造區域生態教育品牌中主動作為,從而創造出鮮活生動的具有高中學段特點的案例。

<strong>(三)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學校突破高原進入高峰

對於學校來說,所謂可持續發展是指按照現代學校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把學校的發展建立在科學的具有長遠生命力和效力的舉措上,從根本上、全局上進行謀劃,使學校達到不斷超越、不斷創新的發展目標。

隨著xx縣高中佈局的調整,高中向x、x兩鎮集中。2009年,xx中學實行初高中分離,成為xx縣實驗性示範性高級中學。由於高中佈局的調整,我校的高中生源和質量,相對以前都在明顯下降,如何基於校情的變化而探索出一條發展新路是學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於是學校根據現實以及發展的前景,制定了《學校五年發展規劃》,確立了"新生態教育"的辦學理念,提出了學校品牌化追求、優質化發展、生態化特色的戰略定位,確立了"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學校,創造適合教師發展的管理,創造適合學校發展的文化"的辦學目標。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strong>二、核心概念與關鍵問題

<strong>(一)核心概念

<strong>1.新生態教育

"新生態教育"就是根據教育自身的特點,將生態學的原理及方法,運用於學校以及學校影響所能及的每一個角落,使學校的一切活動與環境都符合生態的原則,進而使學校教育品質得以提升的教育。<strong>簡而言之,"新生態教育"是指"關於生態""為了生態""在生態中"的教育。

<strong>2.三稜錐模型

<strong>三稜錐模型是指:用數學學科中三稜錐模型的四個面表示"新生態教育"實施的四個部分,形象生動地說明"新生態教育"是一個整體。包括"關於生態1"(人與環境)、"關於生態2"(人與社會)、"為了生態"以及"在生態中"四個部分。

<strong>(二)關鍵問題

"三稜錐模型"可以比較好地體現"新生態教育"的整體性與立體性。三稜錐模型的底面是指"在生態中教育",她是"新生態教育"的基礎,也是保證;三稜錐模型的其餘三個面是:"關於生態1"(側重於人與環境)的教育、"關於生態2"(側重於人與社會)的教育、"為了生態的"教育,這三個面是"新生態教育"重要方面。構建"新生態教育"三稜錐模型並分析其內在關係,是課題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

<strong>關鍵問題是:"生態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如何全面地、整體地落實到學校教育之中,進而形成一種"新生態教育"。

根據"新生態教育"的原理和近年來學校發展的現狀,我們及時提出了"以普高為主體,以藝體為兩翼,三元並進,相互促進。"的辦學方向,大力培育xx文化,創建x中特色,彰顯x中精神。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strong>三、研究目標及其調整

<strong>(一)原有的研究目標

確立"新生態教育"的內涵與外延,構建"新生態教育"三稜錐模型,探索實踐三稜錐模型的具體操作辦法,從而獲得實施"新生態教育"一般規律的認識,為創造性實施素質教育提供鮮活的案例與經驗。

<strong>(二)調整後的研究目標及其說明

新增的目標為:探索運用生態學整體、系統的分析方法,針對教育生態的特殊性,改革學校教育教學與管理的方法與手段,規劃學校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力求創生出使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滿足社會需要的教育。

由於"新生態教育"是一種系統開放的教育,是一種整體和諧的教育,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致力於追求"讓每一位學生在這裡自由呼吸,讓每一個教師在這裡詩意棲居"的理想願景,所以為了學生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適當調整研究目標,把"新生態教育"的理念用於學校教育教學與管理和發展的多個領域。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strong>四、研究內容與實踐推進

<strong>(一)研究內容

<strong>1.前提性的研究內容

<strong>(1)學校教育現狀的調查

xx中學創建於1992年6月,並於1998年7月與創辦於1946年的xx中學組合成新的xx中學。2009年,xx中學實行初高中分離,現在是xx縣實驗性示範高級中學。學校校園佔地80畝,建築面積30200平方米,綠化面積21000多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校舍寬敞明亮。體育設施全面。學校現有xx個高中教學班,在校學生xxx餘人,教職工xxx人,其中高、中級教師xx人。

近年來,xx中學在提高教育質量和改善辦學條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後獲得教育部依法治校示範校、全國平安和諧校園、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法制教育先進集體、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上海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上海市行為規範示範校、上海市花園單位、上海市中學體育工作先進單位、上海市中學生小發明小創造先進集體、上海市第四屆教育科研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學校在xxx上享有較高的聲譽。

由於高中擴招和佈局調整,我校錄取的高一新生質量相比以前不斷下降,錄取最低分數是上海市高一新生錄取的最低控制線,有幾年還出現在市高一新生錄取的最低分數線以下。我們對2011年進校的271名高一學生進行了學習狀況的現狀調查,發放271份問卷,回收到269份問卷,其中無效問卷1份。在對問卷進行初步的定性分析後,再進行了簡單的定量分析統計。數據如下:

上述數據說明,我校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明顯缺乏學習動力。

<strong>(2)"新生態教育"及其相關文獻研究

確定了研究課題後,一開始我們對文獻資料進行查閱的,通過對各種文獻資料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發現事物的內在聯繫和內在規律性。做的主要工作包括:(1)梳理國內外實施生態教育的新經驗;(2)找出國內外生態教育成果的空白點或盲點。圍繞國內外有關"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文獻分析進行。通過研究,我們真正理解了"新生態教育"的理念,充分認識到"生態教育"與"新生態教育"的區別和聯繫。我們通過網絡重點查閱了溫州市三垟中學開展"新生態教育"的有關資料,瞭解該校實施"新生態教育"以來,學校各方面的發展,為我們開展課題研究提供有用的經驗。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strong>2.本體性的研究內容

<strong>(1)"新生態教育"的內涵與理念研究

圍繞"新生態教育"之"新"進行分析:

<strong>①立足本土背景新。地方性的課程資源是當地人們長期生活積累的產物,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學校鼓勵教師積極開發和利用地方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教學活動。

<strong>②挖掘內涵理念新。教育是溼潤的,而非乾癟的;教育是豐富的,而非單調的;教育是天性的、自由的,而非造作的;教育是靈動的,而非呆板的;教育是綠色的,而非蒼白的;教育是再生的,而非生搬硬套的;教育是清新的、自然的、詩意的,而非混濁的。"新生態教育"以生態系統原理為啟迪,實施立足於本土,為了學校生態的再生、自生、平衡、超越與可持續發展。

<strong>③拓展外延實踐新。一是關於生態的教育。依託學科教學,開展生態環境價值倫理、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活動等綠色學校教育;二是符合生態要求的教育。即生態的教育應體現"新生態教育"之溼潤、豐富、連續、整體、天性、靈動、綠色、再生、清新、自然、詩意的教育價值追求,並把這一價值追求滲透到學校的教學、課程、管理、德育等日常工作中。

<strong>(2)"新生態教育"的維度與模型研究

<strong>①"關於生態1"的教育——人與環境。宗旨是讓學生學會共處。讓學生明確人與自然的關係,樹立生態危機意識,尊重生物多樣性,完善和激發生態情感,形成生態行為習慣。

<strong>②"關於生態2"的教育——人與社會。宗旨是讓學生學會關心。完整理解人類社會生態史,熟悉生態國情,正確解決人類文明與生態的矛盾,尊重地球上的生命,養成生態人格。

<strong>③"為了生態"的教育。宗旨是為促進人的生態意識、生態情感、生態道德行為服務,提升人的生存智慧,促進社會生態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形成全球化環境倫理。

<strong>④"在生態中"的教育。宗旨是一切教育領域的活動均要符合生態發展的要求。選擇、開發、實施、評價課程時,要貫徹尊重生命、生態保護和生態促進的原則,讓學生在教育生態中體驗。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strong>3.條件性的研究內容

<strong>(1)"新生態教育"的評價研究

高中教育在學生的一生成長中,具有奠基的意義。在今天,評價,不僅是教育教學的檢測手段,而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而如何評價,會有導向的作用。因此,把評價從事務性的狹隘中解放出來,從只關注結果的侷限中解脫出來,從育人的站位高度,來重新審視評價,讓評價產"值",升"值",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我們主要採用:<strong>①評價是教育的過程;②評價是發展的過程;③評價是充滿人文關懷的過程;④評價是民主、平等和科學的過程等來改變以往單一評價模式。"新生態教育"首先就要正確認識評價的意義和作用,樹立一個科學的、新的評價觀。在這個新的評價觀指導下,我們才能對學生進行更好的、科學的評價,從而使評價起到真正的促進學生髮展的作用。

<strong>(2)"新生態教育"的管理研究

"新生態教育"管理應該是管理者讓師生更關注未來;讓師生更關注效益、情感;讓師生更關注人文、文化;讓師生更關注管理就是服務。強調"以人為本"的人文化管理。我們主要採用:

<strong>①管理讓師生擁有微笑和自信。按照"因人而異、微笑搭橋、情態管理、過程服務"的操作原則,對師生形象和言行規範都提出具體要求;

<strong>②管理教師就是服務、指導。體現的是學校管理者"深入教學一線、聚焦課堂教育、服務全體教工"的宗旨;

<strong>③管理應營造一種人文化管理。"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在學校管理中,就是對教職工和對學生的個體的充分尊重,就是人文化管理。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strong>(二)實踐推進

<strong>1."新生態"德育

學校把德育作為一項生態的、系統的工程來抓,為德育創設一個良好的內外環境,實行無痕化德育。積極探索新型的現代學校、社區、家庭聯動融合的機制,爭取社區、家庭緊密配合,主動參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建立起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合力網絡,使各種力量形成時空交叉影響的德育優勢力量,並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學生的德性,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為使學生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德性,在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學校構建了與"四自"(自強、自主、自律、自信)教育相適應的"L-O-V-E"德育體系,從而實現了"新生態教育"的這種無痕化德育。它包括:

<strong>——L:激發興趣(Lighten):激發學生參與德育活動的興趣,點燃學習熱情。

<strong>——O:制定目標(Object):教師制定德育活動要達到的可能目標。

<strong>——V:多樣化方法(Variety)

:教師圍繞目標以多樣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

<strong>——E:多方面的體驗(Experience):學生在參與德育活動的過程中多角度體驗與感悟。

我們根據新生態德育要求,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善於抓住契機,利用系列活動的開展,將德育貫穿其中。如:

<strong>(1)孝心活動系列——結合家庭,延伸社區,從小事做起(抓住母親節、婦女節、父親節、重陽節等節日進行);

<strong>(2)重大紀念日教育活動系列——根據形勢,善抓契機,針對實際,設計主題;

<strong>(3)思想教育專題活動系列——開展活動,舉行儀式,注重激勵,形成傳統(如入團儀式、開學典禮、畢業典禮、三好評比表彰等;)

<strong>(4)社會實踐活動系列——社會考察、志願服務,重在落實、堅持不懈(學農、學軍等活動形成系列);

<strong>(5)校園文化活動系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學生為主、形成機制(如體育節、科技節、藝術節等)。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strong>2."新生態"課程

"新生態教育"下的課程目標而言,課程應像陽光雨露一般,薈萃自然之精華,滋潤學生之生長。因此,我們整體協調好課程,並在充分實施國家規定課程的同時,整合校內外各種教育資源,立足本土,合理開發具有"新生態教育"特色的校本課程,包括:關於生態的課程以及生態化課程。課程建設逐步做到豐富與多樣,使學生對課程有較大程度的選擇空間,為特色教育、特長髮展做準備。

<strong>(1)整體規劃學校課程,協調關於生態的課程及生態化課程的關係

關於生態的課程。關於生態的教育涉及到生態環境價值倫理、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活動等方面的整合實施,我們以課程統整的方式實施。我們課程的統整有兩種類型:單學科的統整與多學科的統整。

①單學科統整。依託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單個學科實施校本課程研發。(如圖課程實施模式I)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②多學科統整。以生態教育為主題,實施多學科、跨學科的課程統整。(生態教育主題從生態發展史、生態倫理、生態保護、生態系統、生態價值等方面挖掘,以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和生態素養)。(如圖課程實施模式II)

生態化課程。生態化的教育課程是指將"新生態教育"的理念滲透到學生在學校的所有學習與生活之中,包括在學校及班級管理、學科教學、綜合實踐和社會體驗、體育藝術、技術技能中,培養學生現代文明素質;學校還根據學生的特點,開發勵志類課程以及學法指導類課程,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使學生受益終生。這一類課程與以上兩種課程相比,沒有可見的範本,但處處都有痕跡;沒有特定的實施者,但學校人人都是課程的實施者。

<strong>(2)抓好課程研發、實施與評估工作,進而整體推動學校課程發展

①學校確立課程整體規劃,組建以校長為領導,以教務處、德育處、教科室及資深教師為主體的,有課程理論專家、學科教學專家參與的課程規劃小組,以抓好學校課程的研發、實施與評估工作,整體推動學校課程發展。

②課程規劃小組擬訂課程名稱、課程目標與計劃以及課程分類,制定各學年的課程計劃,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

③研製《學校課程認證評估手冊》,多次對課程的實施進行檢查與評估,在此基礎上,初步形成了符合學校實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體系。

④做好學科發展規劃與優質學科建設工作,從課程、質量、教師及教學等"一體四面"促進了相關學科發展。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strong>3."新生態"課堂

"新生態課堂"的教學內涵,是主張將生態學的原理方法運用於教學活動,是教學過程與教育的內外部環境相互協調,從而真正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有效喚醒和培育學生的主體精神,切實提高課堂教學品質。"新生態"課堂追求的是詩意的課堂、民主的課堂、原生態的課堂以全面實現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和有效性。具體做法是:

<strong>(1)形成多元的課堂教學主張與教學模式群

學校設計完成了《"新生態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研究實施方案》。各教研組據此分解落實課堂教學革新的各個子課題,各子課題組按照總課題研究方案的要求編制課題研究方案。子課題研究內容涉及課堂教學模式的各個主要方面。從理論上形成了多元的課堂教學主張,實踐上形成多樣的教學模式群。

(<strong>2)落實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做法,初步形成了獨特的經驗

我們積極進行"學校高效教學36計"的研究,初步總結出了學校高效教學的核心經驗。我們要求教師精心備課,精心選擇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能否減負增效,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科學施教,在於要切實落實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做法。具體文章,見《新課程》雜誌。

<strong>(3)制定了學校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在現行課堂教學的評估的基礎上,開展了全校性、跨學科的課堂教學視導活動,各學科教研組初步展示了課堂教學革新的觀摩課,分析現狀,歸集問題,進一步明確優化或改革課堂教學的主攻目標,據此制定並逐步完善了《堡鎮中學"新生態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積極開展教研活動,開設研究課,骨幹教師的展示課,徵集"新生態"課堂教學的優秀案例,目前已交出版社準備正式出版。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strong>4."新生態"管理

"新生態教育"管理是借鑑生態學原理,欲實現學校管理體制與機制的整體優化,創建一種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管理生態。就是要實現學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人文化,形成精簡、務實、高效的管理體系和管理作風,進一步增強學校內部活力,最大限度調動教職工積極性、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建立一個適應時代發展的、符合"新生態教育"理念要求的、以人為本的學校教育管理保障系統。實現制度管理、人性管理的有效結合,既使學校擁有核心領導,各類事項都有章可循,做到校務公開、民主管理、分權管理,又能夠有效調動全體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體性,形成整體合力。

<strong>(1)學習"新生態教育"理念,建立"命運、責任和利益共同體"

我們以學習"新生態教育"理念為契機,建成學習型組織,形成"命運、責任和利益共同體"。學校的重大決策都要通過教代會審定,擁有廣泛的民意基礎,接受黨支部和全體教師員工的監督。通過設立校長信箱等多種形式獲取民意,形成民主管理、參與決策、民主監督的體系,使全體教職員工以主人翁的責任感參與學校管理。

<strong>(2)以"新生態教育"的辦學理念為指導進行學校制度梳理,形成學校管理手冊

我們發動全校師生員工以人性化、科學化、民主化的標準審視既有的學校管理制度,提出修改建議,對制度加以完善,增強學校內部的活力和凝聚力,最大限度調動全體人員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修訂學校各項制度、條例、崗位職責、考核辦法、各部門規章制度與獎懲辦法,使之更加符合人性化、民主化、科學化、高效化的原則,形成學校新的管理手冊。

<strong>(3)採用符合"新生態教育"理念要求的"走動式管理"的管理方式

所謂"走動式管理",主要是提醒管理者不能脫離經營實際,要有"和群眾打成一片"的精神。走動式管理既是發揮激勵作用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共同提高工作效率,出色地完成工作的方式,更是對教職員工有效的考核和激勵辦法,還是學校管理層瞭解問題並給教職員工給予支撐、讓其感受到關心與愛護、讓其有成就感的一種重要管理方式。我們通過設立校長信箱、校長熱線、校長與學生共進午餐等多種形式獲取民意,形成民主管理、參與決策、民主監督的體系,使全體教職員工以主人翁的責任感參與學校管理。學校加強精細化管理,把握學校基本實情,解決針對性問題,系統跟進各項措施,科學研究質量效益,使學校管理更加突出"提高質量、育人為本"的目標;積極做好校園文化建設整體規劃,創建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加強創建學校特色的調查研究、規劃設計,形成符合本校實際的發展特色。

<strong>( 4)加強學校後勤工作,建立學校後勤保障系統

學校加強學校的後勤工作,強化預防意識、改進意思,形成"零缺陷"的後勤服務體系,為學校擴大和提高辦學效益、滿足師生教學、生活需求服務。

為使後勤服務能達到"零缺陷"的要求,學校一方面要建立起後勤工作人員的培訓機制,為後勤人員提供專業技術培訓的機會,不斷提高後勤人員的專業技術和服務技能,另一方面也建立起後後勤人員的激勵機制,通過考核、獎勵等措施,充分調動後勤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

<strong>(5)完善學校三大管理系統,增強學校決策的執行力與監控評估

指揮決策系統:校長——校務委員會——學校行政——教研組、年級組形成不同層次,上下政令暢通的指揮系統。建設重點在於校級領導班子,形成自身的教育理念、辦學理念,高瞻遠矚,具有實幹精神。

執行協調系統:德育處、教務處、總務處、安保處以及教科室、校長辦公室組成,建設重點是各執行部門職責權限的分工與合作,提高執行力。

監控評估系統:由三個子系統組成,一是由黨支部、教代會、工會等組成的校內自律監督反饋系統;二是由學生管理委員會、各班班委團支部組成的自立自律監督系統;三是由家長委員會、社區和社會有關各界組成的社會監督系統。該系統的職責是對學校的辦學方向、教育教學質量、師德師風學風等進行全方位監控,及時反饋信息,為學校提供諮詢意見。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strong>五、研究過程與主要方法

<strong>整體研究思路:大處著眼、精細設計、多端切入、整體推進

<strong>(一)大處著眼,確立"新生態教育"之定位

根據學校現實以及發展的前景,學校制定了《堡鎮中學五年發展規劃》,確立了"新生態教育"的辦學理念,提出xx中學品牌化追求、優質化發展、生態化特色的戰略定位。

課題申報立項時,根據學校目前的實際情況,為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等方式,來確定學校發展的戰略定位,確立了"新生態教育"的辦學理念。

通過學習"新生態教育"的理念,廣大師生初步形成了"新生態教育"目標的共識: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學校,創造適合教師發展的管理,創造適合學校發展的文化。

<strong>(二)精細設計,規劃"新生態教育"之內容

精細設計,規劃"新生態教育"內容是進行課題研究的關鍵環節。如果一個課題研究沒有精細化的設計,那麼它研究是膚淺的、低效的,並且沒有實際價值。

xxxx年,課題市教委批准後確立市級一般課題後,我們邀請市、縣專家來校,作"新生態教育"內容的輔導報告,指導完成"新生態教育"三稜錐模型構建的研究,完成三稜錐模型構建四個面(基於生態1、基於生態2、為了生態、在生態中)的操作方案的設計研究。

學校的各個部門根據課題內容的要求,完成子課題的設計和具體操作研究。xxxx年5月,課題組成員通過調查分析,初步完成9個子課題或研究論文的研究框架;xxxx年6月,學校佈置全體教師利用暑期時間,圍繞總課題《"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撰寫相關的論文,案例及經驗總結;xxxx年7月,課題組全體成員前往溫州市甌海區三垟中學學習,該校領導為我們介紹了他們學校開展"新生態教育"研究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兩校課題組全體成員進行了交流互動。

<strong>(三)多端切入,推進"新生態教育"之落實

根據學校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的需要,根據課題研究要求,我們制定三年分年度目標,進一步明確各自的職責,理順關係。完善教學常規制度建設和教師專業發展制度建設;改革評價方式,研究制定具有操作性,讓教師有專業夢想,能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體系;建立家校合作機制,積極推進社區、學生及其家長對學校管理的參與及監督,完善家長委員會職責,改革家長委員會運作機制和方式,提高家校合作互動的實效性;實現制度與文化的融合,激發師生潛能,提高學校內部管理效能。

xxxx年9月,學校召開全體教職工會議,佈置"新生態教育背景下'主動•有效'課堂"研討活動的要求,各教研組具體落實上課、研課、制定教學計劃等內容。xxxx年10月,學校隆重舉行了"新生態教育背景下'主動•有效'課堂"研討活動。出席的人員有市教科院課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xxx研究員,縣教育局副局長xxx,縣教育局基教科科長xx,縣進修學校書記兼教育局幹訓部主任xxx,縣進修學校教研室高中部主任xxx,縣進修學校高中各學科教研員,縣各高中分管教學副校長、教務主任、教研組長和部分學科教師,中學教務主任班學員以及名師工作室部分成員,共計200餘人。活動主要是聽課、評課。我校xxx、xxx、xx等17位中青年老師向來賓展示了各具風格的課堂教學。

<strong>(四)整體推進,形成"新生態教育"之文化

明確"新生態教育"的目標和重要性,使"新生態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首先我們在教師中開展了理論學習,深入闡釋了校園環境文化對於學校乃至教育的重要性,在對教師進行教育的基礎上再利用晨會、班會對學生進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全體師生從思想上深刻地認識到了校園環境文化是反映學校辦學水平與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在學校育人過程中發揮著"特殊教育者"的作用,建設優美的校園環境,既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學校常規管理水平的需要。其次,我們利用電教、板報、標語、廣播等圖片、聲像資料對師生進行直觀形象的教育,使全體師生從根本上意識到: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一個綠意盎然的學習環境不但能美化我們的生活,同時還能淨化我們的靈魂。再次,我們充分利用晨會和班會的宣傳教育作用,在學生當中廣泛開展"愛護花草樹木"、"寧栽一棵樹,勿折一枝花"等方面的教育,並開展以"環保在我心中"為主題的班會,加強對學生綠色、環保知識的宣傳教育,使全體學生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了"新生態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校大造"創建綠色學校,開展新生態教育"的聲勢,使全體師生對此項活動高度重視起來。

<strong>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沒有優秀的學校文化,便不會有卓越的學校。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最高層面的建設,它引領著學校的各項建設,賦予學校各項建設的文化內涵,提升其辦學品位。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strong>六、主要研究成果

<strong>1.論文發表

2012年10月,有關新生態教育的9篇文章發表於《新課程》雜誌。

<strong>2.專刊、專著出版

學校《新生態教育》專刊已經出版。

<strong>七、研究成效

<strong>1.德育實效得到了顯著提高

<strong>(1)打破了自我封閉的形式,使學校、社會和家庭協調一致,構建了"三教合一"的教育模式,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strong>(2)培養了學生的道德評價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養成了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課題實施以來,我校xxx等二個家庭在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組織的"科普在社區 、科普進家庭"活動榮獲親子組三等獎:xxx等11位學生在《生活的準則》的徵文競賽分別榮獲上海賽區高中組優秀獎;xxx同學榮獲上海市中小學生"道德實踐風尚人物(美德少年)"百優人選。在"春天的蒲公英——小法官網上行"2013年上海市少年模擬法庭進校園進社區網絡電視展評活動中我校中學獲市三等獎;xxx、xxx二位同學在2013年度上海市中學生民防徵文評比活動中分別榮獲高中組二、三等獎;xxxx同學在由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系統文明辦等組織的"文明上網、共建和諧---我的中國夢"主題系列活動網絡微小說大賽中,獲得中小學生中職生組三等獎;xxxx同學的作品《我的美麗家園》在"百年樹人.電影陽光行"上海市中小學生"中國夢——我的美麗家園"微電影大賽中榮獲劇本類優秀獎。學校榮獲上海市中小學行為規範示範校、上海市"走近邊防線"國防教育先進單位等榮譽。

<strong>2.教學理念得到了根本轉變

<strong>(1)變"單向型"為"雙向型"。所謂"單向型"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僅擔任文化知識的傳遞者和社會道德倫理的傳播者角色。"新生態教育"要求師生關係是"雙向型"的。教師要有向學生學習的勇氣,同時向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發掘學生優點的過程,是進行情感交流的途徑。

<strong>(2)變"功利性"為"合作型"。應試教育本身就帶有鮮明的功利性。因此服務於它的師生關係也必然有著這種特點。所謂師生合作,即前之所說的互動的師生關係。合作是現代生活中交際交往的重要內容。"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也是新生態教育的內容之一。因此,師生合作也給予了學生自我完善的動力,促使學生自我塑造,逐步形成各種社會交往中應有的品質。

<strong>(3)變"間離型"為"和諧型"。"間離型"是師生活動的功利性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唯應試、升學為任,沒有情感的交流或少有之。"和諧型"的師生關係就是要求師生之間形成和諧的互動,即師生共同參與教育。因為只有當教育的教學指向與學生的學習動機趨於一致時,才能達到最經濟、快捷的教育效果。

本課題實施以來,我校xxx、xx、xxx、xxxx等四位老師在全國"創造自己的高效教學經驗"研討會優質課評選中榮獲一等獎;沈xxxxxx兩位老師獲xxx縣"十佳教學之星"稱號,xxx老師已入圍xx縣"十佳教學之星";xxxx老師獲中國教育學會論文評比大獎賽一等獎和上海市地理課堂學習活動設計評比一等獎;xxxx老師獲上海市書法教育實驗學校教師書畫評比一等獎;xx老師獲上海市青少年科普宣傳教育先進個人;學校連續三榮獲崇明縣高中教學工作優秀獎和優良獎,高考升學率顯著提高。

<strong>3.學校管理得到了實質優化

<strong>(1)學校建立起了學習型組織,形成了"命運、責任和利益共同體"。

<strong>(2)管理讓師生擁有微笑和自信。實現了學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人文化,初步形成了精簡、務實、高效的管理體系和管理作風,進一步增強了學校內部活力,最大限度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提高了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建立了一個適應時代發展的、符合"新生態教育"理念要求的、以人為本的學校教育管理保障系統

本課題實施以來,學校分別在xxxx年、xxxx年獲得上海市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和上海市教委系統文明單位的榮譽。學校黨政主要領導xxx、xxx同志分別獲得全國學校德育管理先進個人、上海市法制宣傳優秀校長的榮譽稱號。學校班子成員在每年的教代會測評中滿意率均在95%以上。

<strong>4.校園文化得到了整體提升

營造出了"讓每一位學生在這裡自由呼吸,讓每一個教師在這裡詩意棲居"的"新生態"學校文化,打造了師生的"精神家園"。

<strong>(1)初步完成了"新生態教育"的校徽、校歌、校旗等學校形象識別系統,擬定了學校"新生態教育"的宣傳口號等。

<strong>(2)學校各項制度彰顯了"新生態教育"的民主、和諧的精神,學校體現出了一種溫馨的氣息。

“新生態教育”的三稜錐模型及其操作研究報告

<strong>主要參考文獻

[1]範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劉福森.新生態哲學論綱[M].北京: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2004.

[3]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4]汪霞. 現代與後現代課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5]餘謀昌.生態哲學[M]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6]佘正榮.生態智慧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7][法]阿爾貝特•施韋澤: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8]餘謀昌.生態文化論[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9]王麗琴.生態化教育,必要的烏托邦——21世紀教育哲學前瞻[J].上海教育科研,2000(12).

[10]王牧華、靳玉樂.生態主義課程思潮引論[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0(4).

[11]汪霞.從生態後現代主義的視角理解課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10).

[12]劉光華等.教育生態理論研討會簡述[J].教育研究2008(9).

[13]王加強等.教育生態分析—教育生態研究方式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7).

[14]黃強.生態教育:立足現在走向未來的教育[D].上海:文匯報20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