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宗削藩:唐王朝的自救行动

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后遗症”,藩镇割据的主观原因是自安史之乱开始,整个中原兴起了“否君臣之节,营自家社稷”的思想。

<strong> (一)平定剑南

永贞元年(805年)八月乙巳日,唐宪宗李纯登基,因宪宗自小便熟知太宗、玄宗之盛,欲复大唐之威, “志平潜叛”。他早已看不惯那些藩镇的飞扬跋扈,至此,自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到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宪宗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削藩战争。

805年八月,西川节度使韦皋病死,他的心腹<strong>刘辟不经朝廷同意就自立为留后(代理节度使)。恰逢当时宪宗李纯刚刚即位,若是要打击刘辟时机还不成熟,只好暂时采取安抚手段,于是在同年十二月任命他为节度副使,代理节度使事。刘辟立刻抖了起来,他认为这个年纪轻轻的宪宗皇帝在藩镇事务上绝对不可能比当年的德宗更有能耐,于是得寸进尺,公然向朝廷要求得到三川之地。

宪宗给刘辟的答复是——门儿都没有!

宪宗削藩:唐王朝的自救行动

剑南西川割据范围

于是刘辟就进行叛乱,宪宗本来还给他机会不准备动他,现在撞上枪口的刘辟成了宪宗打响“削藩”的第一枪;宪宗立刻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高崇文最早在平卢军从军,并随镇淮西 ,颇为熟谙兵事,直接打爆了刘辟,刘辟屡战屡败。

元和元年九月(806年),高崇文攻克成都,刘辟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

但是叛乱平定之后,宪宗封渤海郡王高崇文(后改封为南平郡王)为剑南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

元和二年十月,任命宰相武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十二月调任高崇文为邠宁节度、京西诸军都统。

<strong>因此宪宗在此基础上是灭掉叛乱的藩镇节度使,又新增了一批节度使,藩镇割据状态始终在根本上没有解决掉。

刘辟割据被灭,是元和中兴中央攻略的第一步。

<strong>(二)平定镇海

此次平叛,“蜀既平,藩镇惕息,多求入朝”,搞得各大藩镇人心惶惶。于是到了唐宪宗元和二年,镇海节度使<strong>李琦亦不自安,手下人劝说他申请调任回洛阳,以表不反的决心。宪宗非常高兴,以为借此机会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收回镇海大权,因此立即批准,同时派遣宦官前往镇海宣慰三军,实际上是督促他进京。

对于李琦来说,本身就不想入朝,所以马上就反悔了,迟迟不肯动身。王澹和宦官再三劝告,李琦干脆上疏说自己患病,请求年底再入朝。

九月,李琦的帐下亲兵突然哗变,大声叫嚣说:“王澹是什么东西,胆敢擅自主管军务!”

随即把已经接管军府事务的留后王澹杀了,并剁成肉块吃掉。李琦手下大将赵琦出面阻拦,也被乱兵杀掉吃了。乱兵随后把刀架在钦差宦官的脖子上,一边叫骂一边作势要杀。就在这节骨眼上,李琦带着一副惊诧的表情及时出现,制止了乱兵,救了宦官一命。

其实这是李琦自编自导的一幕,为了在亲兵面前展示出自己并不想入朝,不想抛弃他们的决心。

宪宗知道李琦当下动作,征求宰相们的意见,时任宰相的武元衡说:“陛下刚即位,李琦说入朝就让他入朝,说不入朝就不用入朝,决定权都在他手上,陛下将如何号令天下?”

宪宗觉得武元衡的想法正与自己不谋而合,十月初五遂下诏征召李琦赶紧入朝,同时命御史大夫李元素接任镇海节度使。

果然,李琦耐不住性子就叛乱了。

宪宗可不吃他这一套,于十月十一日下诏剥夺了他的所有官爵,命淮南、鄂岳、宣歙、江西、浙东等五道兵马合攻李琦。

手下人这才傻眼了,他们哪里架得住这阵仗,战斗还没有打响,李琦的后院就起火了。他的外甥裴行立联合镇海兵马使张子良等三位心腹大将共同背叛了李琦,投降朝廷。

十月十九日,李琦被生擒的消息传到了长安。

十一月一日,李琦父子被押解到长安,一同腰斩。

自登基以来,宪宗一直着手于平定大大小小的藩镇叛乱,除了平定剑南西川、镇海之外,从元和二年到元和九年区间,先后搞定了义武、数名族地区张伯清叛乱、收复魏博六州等等等成功之举。

宪宗削藩:唐王朝的自救行动

淮西割据范围

<strong> (三)平定淮西

到了元和九年(814年)九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strong>吴元济密不发丧,对朝廷称其父生病卧床,于是他自领军务。

宪宗自平蜀之后,就立刻想要拿下淮西。淮西节度使驻蔡州汝阳,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李纯对其用兵,正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决心表现,宰相李吉甫也力主拿下淮西:

“淮西非如河北,四无党援,国家宿存数十万兵以备之。失今不取,复难图矣”。

于是第二年(815年)正月,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

宪宗从严绶平息九洞蛮叛乱的事情上获得启示,认为此人或许有办法摆平淮西之事,于是授予严绶以山南东道节度使的头衔,加淮西招抚使,让他率大军进抵蔡州。

但严绶是文职出身,没有方略,在军中只知犒赏士卒,以致数年所积的钱财,全部用完,而士卒反面并不用命,而严绶却又厚赂当权的宦官以为声援。在军事上,严绶奉行保守战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率数万大军,屯于淮西边境,但只是闭壁自过,并不与叛军交战。

吴元济根本没将严绶放在眼里,他手下的人纷纷劝他索性举起造反的旗帜,赶走严绶,大干一场。

李吉甫将淮西实情密奏宪宗,宪宗认为淮西势力过于强势,采用先礼后兵态度,于是遣工部员外郎李君何吊祭,还追赠吴少阳为尚书右仆射,以示恩宠。实则是让其前往蔡州探查吴元济的动向。

可吴元济却不迎敕使,发兵四出,屠舜阳,焚叶,掠鲁山、襄城,关东震骇,李君何吓得赶紧回洛阳禀报实情。吴元济给脸不要脸,宪宗大怒,决意举兵讨伐淮西。

宪宗下令严绶出军讨伐淮西,同时命内常侍知省事崔潭峻监其军。打到元和十年初,宪宗又开始笼络强藩夹攻吴元济。

当时宣武的节度留后(代理节度使)韩弘镇宣武,十余年不入朝,颇以兵力自负,朝廷试图倚靠其形势以制吴元济,于是宪宗调遣宣武等十六镇的兵力共讨吴元济。

淮西战事连着山东、河北割据势力的存亡,吴元济纵兵抗衡,王承宗、李师道暗中配合,给予政治声援和军事援助,致使朝廷迟迟不能拿下淮西,淮西之役,是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等到元和十年三月,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和吴元济在临颍交战,终于打败了吴元济,接着李吴元济又在南顿、时曲先后兵败,淮西兵大溃。

面对兵败,吴元济赶紧遣使求救于恒、郓两大节度使。于是两面派的王承宗、李师道数上表请赦免吴元济,宪宗自然是不答应。煮熟的鸭子还能让他飞了。

宪宗趁势,派遣李师道攻打吴元济。李师道假意遣大将率二千人趋寿春,声言助官军讨吴元济,实际上在军事上制肘官军。同时李师道又派刺客数十人,发盗数十人攻河阳转运院,杀伤十余人,烧钱帛三十余万缗匹、谷三万余斛,人情恇惧。

整个淮西乱成一团,群臣多请就此罢兵,宪宗坚决削藩,不许罢兵。

前前后后五年,直到元和十二年,吴元济在长安被斩首。淮西割据三十多年后,才复归唐皇朝统治。

整个十五年,宪宗全心致力于削藩,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元和中兴”,从经济政治上来说,元和算不上真正意义的的兴盛,在这夹缝中延长了大唐近一百年的寿命,是宪宗做的做成功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