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平定高句麗:大唐帝國威震東夷

乾封元年六月,高宗任命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率左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等部,進討高句麗,馳援淵男生。同時授予泉蓋獻誠右武衛將軍之職,讓他當唐軍的嚮導。

九月,龐同善部率先進抵遼東,大破前來追殺淵男生的高句麗軍隊,隨後與淵男生合兵一處。高宗當即下詔,封淵男生為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從而扶植起了一支反對高句麗現政府的政治力量。

這一年年底,高宗李治意識到,全面進攻高句麗的時機已經成熟。可是,要讓誰擔任此次東征的最高統帥呢?鑑於隋唐兩朝多次對高句麗用兵均遭失敗,所以對於這一次的統帥人選,高宗不得不慎之又慎。

權衡再三之後,高宗終於敲定了一個人選。

他,就是李勣。

李勣平定高句麗:大唐帝國威震東夷

唐滅高句麗作戰示意圖

這一年,李勣已經七十三歲高齡,是燦若星辰的大唐開國名將中真正碩果僅存的老將。從大業年間開始,李勣歷經隋末的群雄混戰、大唐的開國戰爭以及貞觀時代的平定東突厥、薛延陀之戰,可謂身經百戰、軍功赫赫。更重要的是,在貞觀末年太宗親征高句麗的戰爭中,李勣作為主將之一,積累了豐富的遼東作戰的經驗。所以,除了李勣,沒有誰更適合擔任此次東征高句麗的統帥!

乾封元年十二月十八日,高宗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以郝處俊、契苾何力、龐同善為副大總管,率高侃、薛仁貴、郭待封等人,分海陸兩路大舉進擊高句麗。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九月,李勣親率陸路主力進入遼東,一舉攻克高句麗在遼東的軍事重鎮新城(今遼寧撫順市北),然後揮師東進,以破竹之勢連下遼東十六座城池,高句麗頓時舉國震恐。

淵男建慌忙派遣軍隊對駐守新城的唐軍發起反攻,被左武衛將軍薛仁貴擊退。稍後,高侃部進抵金山(今遼寧康平縣東),與高句麗大軍展開遭遇戰。唐軍失利,被迫後撤,高句麗大軍乘勝追擊,準備一舉吃掉高侃部。就在此時,薛仁貴部突然從高句麗軍隊的側翼殺出,將其截為兩段。高侃部隨即掉過頭來,與薛仁貴前後夾擊,高句麗軍隊猝不及防,隨即四散潰逃。

這一戰打得異常慘烈,高麗軍隊一共被斬首五萬餘級,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創。薛仁貴與高侃挾新勝之威,又連克南蘇(今遼寧西豐縣南)、木底(今遼寧新賓縣)、蒼巖(今遼寧清原縣東)三城,並與淵男生會師。

就在陸軍橫掃遼東的同時,郭待封(前安西都護郭孝恪之子)也率領一支海軍跨越黃海,直趨平壤。李勣派遣將軍馮師本負責為郭待封運輸糧食和裝備,不料馮師本在運輸途中遇到風暴,船隻沉沒,郭待封軍中隨之斷糧,情況極為艱難。

郭待封打算寫信向李勣求救,可轉念一想,萬一書信被敵人截獲,讓高句麗軍隊知道他目前的處境,勢必傾巢來攻。可是,要怎麼做才能既傳達軍情,又確保不讓敵人破獲呢?郭待封思前想後,最後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

他寫了一首離合詩。

所謂離合詩,就是從詩歌的表面文字上看不出真實內容,必須按一定的方式重新排列組合,才能知悉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含義。

可是,當這首詩送到李勣手中的時候,老將李勣卻破口大罵:“軍情緊急,郭待封這小子居然還有心思寫詩,老子非宰了他不可!”

李勣手下的文書元萬頃覺得事有蹊蹺,便拿過去看了看,很快就把郭待封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念了出來。李勣大為詫異,經元萬頃一番解釋後才恍然大悟,連忙派人給郭待封運送糧草和裝備。

郭待封此舉,可以被看做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早的以密碼形式發送的情報。

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春天,高宗李治派遣了侍御史賈言忠前往遼東前線,負責視察戰況並慰問官兵。

賈言忠回朝覆命時,高宗問他對高句麗局勢的看法,賈言忠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四個字——高句麗必滅。

高宗問:“你憑什麼這麼說?”

賈言忠侃侃而談:“隋煬帝之所以東征不克,是因為國內人心怨離;先帝之所以東征不克,是因為高句麗內部精誠團結。而現在,高藏(高句麗國王)昏庸懦弱,權臣獨攬朝綱,淵蓋蘇文一朝身死,三個兒子旋即內訌。淵男生誠心歸順,為我軍之嚮導,高句麗的各種情況,我軍洞若觀火。以陛下之聖明,國家之富強,加上將士盡力,乘亂取之,高句麗之亡翹首可待!”

毫無疑問,賈言忠所列舉的諸多理由,確實都是高句麗即將覆滅的徵兆。高宗聽在耳中,喜在心頭。他接著又問:“遼東前線的幾大將領,哪個最能幹?”

這個問題就不太好回答了,因為不管賈言忠說誰最能幹,都難免得罪其他人。賈言忠略加沉吟,就給了天子一個非常滿意的答覆。他說:“薛仁貴勇冠三軍;龐同善雖不善戰,但治軍嚴整;高侃勤儉自處,忠勇有謀;契苾何力沉毅能斷,雖不適合充當前鋒,卻有統御之才;然而,要論到夙夜小心、忘身憂國者,還是非李勣莫屬!”

賈言忠這個回答雖說有些八面玲瓏,但確實也道出了實情。

此次出征的這些將領,實在是無可挑剔的。比如其中的薛仁貴,的確當得起勇冠三軍這個至高的評價。當年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薛仁貴以普通一兵的身份隨軍東征,就是憑藉其過人的膽識和高超的武藝,故意不穿鎧甲而披白袍,在戰場上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從而一戰成名。太宗對他極為賞識,親自提拔他為遊擊將軍,並且高興地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資治通鑑》卷一九八)薛仁貴從此名揚天下。龍朔二年(公元662年),薛仁貴率部平定鐵勒九姓的叛亂,他親臨陣前,三箭射殺三個鐵勒武士,令對手聞風喪膽,進而一戰平定了叛亂,締造了一個“三箭定天山”的千古傳奇。此次東征高句麗,薛仁貴更將以一系列輝煌的戰績,再次向天下人展現出他勇冠三軍的名將風采。

儘管高宗本人對此次東征的將帥陣容也頗有信心,但是為了確保此戰能夠徹底平定高句麗,他最後還是給李勣又增派了一個副大總管。

這個人就是劉仁軌。

李勣平定高句麗:大唐帝國威震東夷

高句麗騎兵

其時劉仁軌已經回朝,並且高居右相(中書令)之職。高宗此刻再一次鄭重其事地把他派往朝鮮半島,足見對他的信任和倚重之情。

二月,李勣揮師繼續向高句麗縱深挺進。猛將薛仁貴在金山大捷之後,又擔任前鋒直逼遼東的另一座軍事重鎮——扶余城(今吉林四平市)。

薛仁貴出發前,只挑選了三千名士兵。諸將都說兵力太少,讓他多帶一些人去。薛仁貴卻笑著說:“兵不必多,關鍵是看如何指揮罷了。”

薛仁貴隨後率兵直撲扶余城。高句麗守軍偵知唐軍兵少,遂傾巢而出,在一馬平川的扶余平原擺開陣勢,主動迎戰唐軍。

此舉正中薛仁貴下懷。因為高句麗軍隊向來長於守城,短於野戰,所以薛仁貴要的就是引蛇出洞,誘使高麗軍隊出城跟他決戰。

當敵軍漫山遍野地衝過來時,薛仁貴一馬當先殺入敵陣,唐軍將士緊隨其後,個個奮勇拼殺。雖然高句麗軍隊在兵力上佔據了優勢,可是碰到拼命三郎薛仁貴,他們也只有挨砍的份兒。此戰薛仁貴再次以少勝多,砍殺並俘虜了一萬多人,隨後又乘勝而進,一舉攻克了扶余城。

一聽說重鎮扶余城被薛仁貴一戰而下,扶余平原上四十餘城的守將頓時膽破,沒過多久就全部望風而降。

薛仁貴以三千騎兵大破高句麗軍隊,不僅斬獲一萬多人、輕而易舉地拿下了扶余城,並且兵不血刃地逼降四十餘城,如此輝煌之戰果,令人擊節稱歎!

扶余城及其附近諸城全盤淪陷,令淵男建大為恐慌。他意識到,以唐軍這種犁庭掃穴、雷霆萬鈞的勢頭,不消多久就可以直逼平壤、攻克高句麗全境。所以,淵男建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奪回扶余城,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唐軍主力越過鴨綠江。

高句麗隨即集結了五萬大軍,火速向扶余城逼近。李勣料定,這差不多是高句麗所能調動的最後一支預備隊了。如果把這支部隊殲滅,高句麗勢必再也無力組織有效的反撲。

唐軍的高級將領們經過討論,一致同意主帥李勣的上述判斷。

隨後,李勣與多位副總管一同率領唐軍主力,在薛賀水(流經遼寧鳳城市境)嚴陣以待,準備與這支高句麗大軍決戰。

總章元年二月底,兩軍在薛賀水展開大規模會戰。

這場大戰的結果同樣是毫無懸念的——戰鬥以高句麗軍隊陣亡三萬餘人而告終。

高句麗又一次遭致慘敗。

其實,從淵男建決定奪回扶余城的那一刻起,高句麗軍隊的失敗就已經註定了。因為在當時的亞洲戰場上,唐軍無疑是最擅長野戰的一支軍隊,而高句麗軍隊最顯著的優勢則是守城戰。只要淵男建仔細研究過隋唐兩朝多次東征的戰例,他就應該採取避敵鋒芒、堅壁清野的戰略,儘量避免與唐軍野戰,更要避免戰略性的決戰。他應該像歷史上的每一次高句麗戰爭一樣,不斷地誘敵深入,拉長對方的戰線和補給線,最終拖垮對手。

假如淵蓋蘇文在世,唐軍絕對不可能通過野戰一次又一次吃掉高句麗的有生力量。可淵男建畢竟是初生牛犢,太缺乏軍事經驗和戰略智慧了。他基本上自始至終都被唐軍牽著鼻子走,根本沒有自己的通盤戰略,只會糾纏於一城一地之得失,並且一再以己之所短去對抗敵之所長。於是,高句麗軍隊每一次與唐軍展開野戰,都不啻於以卵擊石、羊入虎口!金山會戰、扶余川之戰、薛賀水會戰,莫不如此。

高句麗軍隊在這樣一個最高統帥的指揮下,又豈能不敗?

主動把脖子一次次伸到對手的刀下,高麗又豈能不亡?

薛賀水大捷後,李勣又乘勝東進,攻克了鴨綠江西岸的軍事重鎮——大行城(今遼寧丹東市)。拿下該城,意味著廣袤的遼東土地已經全部落入唐軍手中,平壤的門戶已經轟然洞開。

總章元年夏天,各路唐軍會師於大行城,經過數月休整和養精蓄銳之後,唐軍於八月對鴨綠江的高麗守軍發起強攻。此時,屢戰屢敗的高句麗軍隊的士氣已經落到了低谷,而唐軍挾數次大捷之威,士氣正空前高漲。高句麗軍隊當然抵擋不住唐軍的強大攻勢,很快就全線崩潰。

唐軍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半島,一鼓作氣向東追擊了兩百餘里,並順勢攻下了半島北部的要塞辱夷城(平壤城西北)。

至此,高句麗大勢已去。其他各城的守將聞風喪膽,要麼棄城而逃,要麼舉城歸降,唐軍如入無人之境。勇將契苾何力擔任前鋒率先殺到平壤城下,緊接著,李勣的主力也進抵平壤,隨即將其團團圍困。

平壤作為高句麗的都城,經過多代人的苦心經營,其防禦體系固若金湯。此前蘇定方曾經對它圍攻了八個月,最後也不得不黯然收兵,可見平壤的確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堅城。

然而,世界上最堅固的東西並不是城牆,而是人心。

隋唐兩朝的多位帝王之所以屢屢在高句麗這個東夷小國折戟沉沙,並不僅僅是因為高句麗的城牆特別堅固,而主要是因為高句麗君臣能夠團結一致,舉國上下同仇敵愾。而今日,平壤雖然依舊擁有堅固的城牆,但是此刻的高句麗君臣顯然已經失去了拒敵的勇氣和抗戰到底的決心。所以,這樣一座貌似堅固的堡壘,到頭來也就避免不了從內部被攻破的命運。

當唐帝國的東征大軍圍攻平壤一個月後,有一個人的意志就徹底垮了。

他就是現任的高句麗國王高藏。

李勣平定高句麗:大唐帝國威震東夷

作為一個長期大權旁落的君主,高藏捍衛國土的信念和責任感顯然比較匱乏,起碼比權臣淵男建匱乏得多,所以他的意志率先垮掉,說起來也是情理中事。他攜淵男建的弟弟淵男產以及高麗朝廷的各級文武官員共九十八人,趁淵男建不備,偷偷縋下城牆,手舉白幡歸降了唐軍。

國王親自帶著文武百官投降唐軍,這對平壤守軍的士氣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淵男建暴跳如雷,但他仍然閉門堅守,準備頑抗到底。

隨後的日子,困獸猶鬥的淵男建屢次出兵反攻唐軍,可這不過是垂死掙扎罷了。

高句麗軍隊的反擊屢屢被唐軍挫敗,平壤的陷落只是時間問題。

在此危急的時刻,又有一個人背叛了淵男建,從而敲響了高句麗的喪鐘。

這是一個武僧,名叫信誠,是淵男建的心腹,手中握有平壤守軍的指揮權。他意識到高句麗大勢已去,再負隅頑抗也無法挽回敗局,於是秘密派人與李勣接洽,表示願意充當內應,投降唐軍。

總章元年九月十二日,信誠忽然打開城門,唐軍隨即蜂擁而入。李勣命士兵攀上城牆,插上唐軍旗幟,擂鼓吶喊,並且焚燒城牆四周的各個城樓,平壤城頓時陷入一片混亂。

聽著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看著到處燃燒的熊熊火焰,淵男建徹底絕望了。

他拔出佩劍,狠狠刺進了自己的胸膛。

這一天,平壤陷落,立國長達七百零五年的高句麗王國宣告滅亡。

城破的這一刻,淵男建不愧是一個武士,把最後一劍勇敢地刺向了自己。

可他下手還不夠狠,所以沒有死,結果還是成了唐軍的俘虜。與他同時被俘的,還有流亡高句麗的百濟國王扶余豐。

十二月,李勣押著高麗的這些高級戰俘班師回國,朝廷為遠征軍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凱旋儀式,高宗李治在大明宮含元殿接受李勣獻俘。同時,上至主帥李勣,下至普通將士,全部依照功勞大小給予相應的封賞。

對待高句麗的這些戰俘,唐朝採取了一貫的寬大原則,除了將首惡淵男建流放黔州、將百濟國王扶余豐流放嶺南之外,其他人全部赦免,並且授予了他們相應官職。高藏被封為司平太常伯,淵男產被封為司宰少卿,信誠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此外,最早歸附唐朝的淵男生也被封為右衛大將軍。

隨後,唐朝將高句麗劃分為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個州、一百個縣,同時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統一管轄。各都督、刺史、縣令的職位由一部分有功的高句麗舊將出任,另外也配備了一部分中國官員協同治理。薛仁貴由於在此次東征中戰功卓著,被擢升為右威衛大將軍,並出任安東都護,率兩萬人馬鎮守。

高句麗戰爭的勝利是來之不易的。

隋唐兩朝、四代帝王都曾經為了征服高句麗而傾注了大量心血——隋文帝楊堅於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發動三十萬大軍征討高句麗,結果未及踏上高句麗國土就遭遇天災和疾病,導致士兵死亡十之八九;隋煬帝楊廣更是因為三徵高句麗而耗盡國力,引發了國內風起雲湧的全面叛亂,最終葬送了隋朝江山;天縱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失敗,也是因為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親征高句麗,此次失敗的親征不但拖垮了他的身體,而且沉重打擊了他的精神,使他在短短几年後就抱憾而終、齎志而歿;直到唐高宗李治的時代,即便他繼承了貞觀時代強大的國力和豐厚的人才資本,可還是在龍朔二年第一次東征高句麗時遭遇了失敗,並因此幾乎放棄對整個朝鮮半島的經略。如此種種,足以證明高句麗人確實具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堅韌與頑強。

作為朝鮮半島上的蕞爾小國,高句麗屢屢橫挑強鄰,頻頻遭到大軍征伐,卻一次又一次以弱勝強,在當時周邊國家無不被唐帝國一一征服的情況下,唯獨它始終屹立不倒,誠可謂絕無僅有,亦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