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太悶了,這不是我喜歡的那個諾蘭

今天要為大家推薦的是諾蘭的《敦刻爾克》,理由嘛,很殘暴,諾蘭出品,必屬精品。但是我下面要告訴大家,我是如何從諾吹變諾黑的。

《敦刻爾克》太悶了,這不是我喜歡的那個諾蘭

友情提示:本文涉及少量劇透 ,請放心閱讀


非線性敘事結構不是戰爭電影的菜

可能大家還不是很瞭解什麼是“非線性敘事結構”,通俗講(不準確)如果電影是按照一條準確的、清晰可見的敘事順序講故事的,就是線性的。而諾蘭的招牌是打破時間、空間,以敘事精巧、構思奇特見長。比如,《盜夢空間》在幾層夢境裡穿梭,《星際穿越》在多層空間、時間維度裡跳躍。

《敦刻爾克》太悶了,這不是我喜歡的那個諾蘭

可如大家所見,《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這兩部諾蘭非線性敘事結構的代表作,都是一個完全虛構的故事。因為是虛構,沒有真實的歷史參照,時間和空間才能隨意扭曲而不出現違和感。而且,虛構就容易產生未知,加之導演手法節奏的近乎完美的掌控,無異於增加了觀眾(粉絲)對電影導演的信任感。

然而,戰爭電影真的不適合非線性敘事。

第一、戰爭是歷史,而“敦刻爾克大撤退”作為二戰的著名事件,距今不過百年。所以,觀眾首先就是對該事件有一個預先的認知,觀眾更容易相信故事,而不是相信導演。

《敦刻爾克》太悶了,這不是我喜歡的那個諾蘭

第二、諾蘭也很聰明,明白歷史題材就有歷史題材的拍攝方式,只用了非常少的非線性,甚至可以說,一點都不高深,一點都不非線性。具體的做法就是從大撤退的群像中,陸海空各選一個代表人物(事件),將一週、一天、一小時的故事分別進行,又在最後交叉在一處。這樣的非線性確實是諾蘭電影當中較為低級的。因此,我也大膽的猜測,《敦刻爾克》的非線性是最大程度上為個人標籤、營銷需要和電影票房服務的,而不是故事本身。

所以,對於習慣了"諾蘭式燒腦“的觀眾來講,《敦刻爾克》真的沒有什麼可吹的。甚至顯得太悶。

我們承認轉型,但是我們對轉型有苛求

二戰電影,大家肯定看過不少。因此,我們在看《敦刻爾克》的時候自然也會比較一番。

耳熟能詳的,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單》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拯救大兵瑞恩》從一個最普通的二戰美國士兵身上反映戰爭的殘酷(教科書級的真實血肉橫飛)和小人物的歷史命運,《辛德勒的名單》則繞開了民族視角,從人類的善惡去區分戰爭中的人性,這兩個都是絕佳的反映戰爭、反映人性的角度。像《傳條紋睡衣的男孩》也是趨於後者。

《敦刻爾克》太悶了,這不是我喜歡的那個諾蘭

相比斯皮爾伯格的真實,我不能說《敦刻爾克》不真實,只能說他是不全面的真實。《敦刻爾克》裡沒有出現納粹,自然很少血肉橫飛,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逃——想進一切辦法的逃。擠滿的人群、消極的氣息肯定是撤退中的真實寫照,但是我不相信這是戰爭的全部寫照。難道納粹看不到30多萬人擠在海灘上?納粹不知道這些有生力量會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威脅?顯然知道。但是,在影片中,我們很少看到。

也許,會有人說這是諾蘭”刻意的安排“,就是為了真實再現撤退。但是有些東西真的不應該被忽視。我們承認這是諾蘭的轉型之作,是他更貼近奧斯卡的作品,但是,真的還有距離。如果要展現人性,必須是一個拿的出手的故事,而故事的矛盾是推動故事發展的源動力。但是在影片中"納粹和英法聯軍的矛盾真的不夠突出“,對於那些偉大的戰爭電影來看,故事性,真的比較雞肋。這樣的故事對習慣諾吹的人是令人失望的,對奔著戰爭、人性,被諾吹拉近影院的人來講是不負責任的。

《敦刻爾克》太悶了,這不是我喜歡的那個諾蘭

我變成了諾黑,但我依舊喜歡諾蘭

《敦刻爾克》的宣傳和票房還是成功的。喜歡的人覺得很值,不喜歡的人覺得很不值。電影是屬於每一個觀眾的,我們看到不一樣的聲音,看到理性的思考不會被感性的喜歡誤導,這也正是諾蘭和《敦刻爾克》對中國電影及其受眾的貢獻。

諾黑也好,諾吹也罷,都是因為我們喜歡諾蘭。我們希望看到一個更好的諾蘭。

如果這算是苛責,這肯定是愛。

留下你對諾蘭或者《敦刻爾克》的看法吧,每一條我們都會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