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我生病了,爸媽卻用鉅款買一個紅色“饅頭”回來給我吃

先做一個選擇:一個人生病了,該怎麼辦?

1.去看中、西醫

2.熬一段時間等它自己好

3.找偏方自己抓藥吃

4.去寺廟、神婆等地方祈福

......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

《藥》:我生病了,爸媽卻用鉅款買一個紅色“饅頭”回來給我吃

按照常理和醫學原理來說,去看中、西醫是最合理的選擇。可是有一戶人家卻“另闢蹊徑”,找了人血饅頭當救命仙丹餵給自己的兒子吃,簡直細思極恐。

這戶人家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藥》裡的華老栓夫婦。

我先跟你說下小說的大概經過: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華老栓夫婦經營著一間茶館,他們的兒子叫小栓。小栓不知道什麼原因得了癆病,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肺結核,治了很久都不見好。在路人康大叔的提醒下,夫婦倆決定去買人血饅頭給小栓治病。

這人血饅頭怎麼來?原來是沾了剛砍頭犯人的血的饅頭。民間有說法,只要吃了這人血饅頭,不管什麼病都能治好。所以,華老栓夫婦花了大價錢買了一個人血饅頭回來給兒子治病。

等華老栓夫婦給兒子吃完人血饅頭後,茶館裡的客人也說出了這個人血饅頭的主人來歷。原來人血饅頭的人血來自一個叫夏瑜的年青革命黨人,而這個革命黨之所以被捕,是因為被自己的三叔告發。

然而,人血饅頭依然治不了病,小栓最終還是去世了。最後兩位母親去給自己的兒子上墳。巧的是,一位是小栓的母親,一位是夏瑜的母親。一左一右兩座墳,中間只隔了一條區分死刑亂黨和窮人家墳的小路。

小栓和夏瑜素未謀面,因為人血饅頭而牽連在一起,最終兩人的墳墓也彼此相連。

《藥》:我生病了,爸媽卻用鉅款買一個紅色“饅頭”回來給我吃

以上就是《藥》這篇小說的基本脈絡。

小說開頭是寫華老栓夫婦買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繼而引出人血背後的故事。明線是治病,暗線是革命黨被殺,再通過茶館內的一眾圍觀群眾的態度構成了小說的整體框架。在小說結尾時,配備兩位母親給自己的兒子上墳,暗示革命的前景和結局。

這樣的小說脈絡是很清晰的,也適合我們模仿和學習。當我們設置的明線碰到阻礙時,就可以用暗線來補充說明。

另外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比如這段:

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著。華老栓忽然坐起身,擦著火柴,點上遍身油膩的燈盞,茶館的兩間屋子裡,便彌滿了青白的光。

《藥》:我生病了,爸媽卻用鉅款買一個紅色“饅頭”回來給我吃

這裡的烏藍、青白,都是冷色調。冷色調營造出的氛圍和感覺一般是不好的徵兆,也跟後面華老栓兒子病死、革命黨人慘死的基調相符合。

合適的顏色構成合理的環境描寫,這是小說寫作中的一個小技巧,需要我們去模仿和借鑑。

還有這段動作描寫:

老栓慌忙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給他,卻又不敢去接他的東西。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怕什麼?怎的不拿!"老栓還躊躇著;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嘴裡哼著說,"這老東西……。"

華老栓“摸”“抖抖”等動作與黑的人“搶”“扯”“塞”等動作形成對比,兩個人物的性格立馬立體起來。

華老栓本性不壞,有些膽小,但是為了兒子硬著頭皮去買人血饅頭;黑的人野蠻、粗魯、只認錢,不管其他。其實這2個人物形象也是當時社會的2種底層人物的縮影。

華老栓代表著老實一輩的百姓,本性不壞,但是無知、愚昧;黑的人代表著當時封建社會的幫兇和劊子手,麻木、愚昧,還殘忍。

《藥》:我生病了,爸媽卻用鉅款買一個紅色“饅頭”回來給我吃

只是通過幾句話,就能把人物形象豐滿的刻畫出來,這點,魯迅先生的功力真的很值得學習。

當然,魯迅先生的文章肯定不止這麼幾個亮點值得學習,我只是挑了幾個最吸引我的點來給你分享。如果可以的話,自己去閱讀原文,收穫可能更大。如果沒時間的話,看這裡也可以了。

2019年,讓我們繼續前行,讀遍名家名篇,寫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