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冬至節氣的傳統民俗與飲食文化

就算是平時沒怎麼了解傳統民俗文化的朋友,也都知道冬至節氣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冬至在傳統習俗中還有幾個名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都是冬至的常見俗稱。其實早在大概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咱們的祖先就已經使用“周公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節氣,它是24節氣裡最早制定出的一個,所以在周朝冬至是一年的開始,這就是前面為什麼說冬至節氣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的原因。冬至節氣開始的時間是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12月22日或12月23日這三天裡面,這一天也是地球北半球全年裡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國內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有吃餃子、南方則是吃湯圓的習俗。

關於冬至節氣的傳統民俗與飲食文化

據考證周朝的記載,民間傳統有冬至日到郊外祭祀天的習俗活動。當時周曆的正月是夏曆的11月,因此我們現代的農曆十一月等於在周代的正月,所以在當時賀冬和拜歲是同一回事,就這樣一直到漢代採用了夏曆後,才把冬至賀冬和正月拜歲分開。賀冬與拜歲分開後,冬至就有過“冬節”的說法,冬節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關於冬至節氣的傳統民俗與飲食文化

西安冬至祭天大典

說到傳統文化習俗,冬至這天除了祭天大典這些活動,當然也離不開“吃”。每年冬至這一天,無論家庭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物,有一條諺語是這麼描述的“十月一(這裡十月一是指十月又一的意思,也就是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南方則有吃湯圓仔多一歲的說法。在以前的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這個說法來源於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來騷擾邊疆,搞得老百姓都不得安寧,據說當時匈奴部落裡有渾氏和屯氏兩位部落首領,都十分兇殘,北方的老百姓都非常憎恨他們,於是採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的諧音,把這種食物稱作“餛飩”。冬至吃狗肉的說法也是從漢代開始的(在這裡聲明一下筆者不是提倡吃狗肉,只是陳述傳統習俗),據傳漢高祖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特別鮮美且讚不絕口,所以從此民間就有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人們在這一天吃狗肉的少了,都是吃羊肉比較多。在江南水鄉地區,有冬至之夜全家共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據傳共工氏有不才子,無惡不作,在冬至這一天變成疫鬼,繼續殘害老百姓,但這個疫鬼有個弱點就是最怕赤豆(我們常說的紅豆),於是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就煮赤豆糯米飯來吃,祈求能驅疫鬼,防疫病。

關於冬至節氣的傳統民俗與飲食文化

冬至節氣是傳統養生上一個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象徵著陽氣的初生。我國古代曾定冬至是一年的開始,也就是子月,陽氣初生時和田地裡初生莊稼苗一樣需要細心地呵護、精心調養,所以子月和十二時辰裡的子時在養生學裡有重要的地位,傳統養生學裡認為只有把子月和子時陽氣初生時調養好,才能使人體內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養生目的。民間傳統認為冬至後適合陽虛體質的人進補,一般體質的可以遵循“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去進補,當然也要注意時而可止,以免過猶不及。

關於冬至節氣的傳統民俗與飲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