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六个核心问题 旅游才会更快乐

解决六个核心问题 旅游才会更快乐

如何实现人的发展成为今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旅游,要首先解决好六个问题。

如何实现人的发展成为今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旅游,要首先解决好六个问题。

1旅游品质问题

近年来,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实现规模性增长,一定程度上是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成本和收益存在巨大差距的结果。

我国的国内旅游主要是观光旅游,观光旅游依赖于资源。以观光旅游为核心,强化了我国旅游对景区的依赖性,形成了以景区为重心的门票经济。据统计,目前国内5A级景区中,门票价格大多已过百元,部分甚至超过300元。这样的门票均价,在我国居民旅游消费中的占比远远高于国外景区。如著名的法国卢浮宫、印度泰姬陵、日本富士山其门票不超过300元。

门票价格不断提升,一方面抑制了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扩张;另一方面使国内旅游市场规模性发展受到影响。

从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收益来说,我国国内旅游在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方面问题更多。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等现象仍存在,令消费者苦不堪言。因此,必须重视旅游质量与体验品质的提升,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角度推进优质旅游的发展。

2旅游流动性问题

人们的旅游是一种在空间流动的活动,而空间流动需要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特别是连续性可自由支配时间作为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对国民休假制度特别是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居民的私人假期不能有效地落实,人们的旅游时间只好借助于国家公共假期。在公共假期内,大量旅游者前往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行路难、买票难、游览难,高速公路成了停车场,旅游景区成了集汇地,这些现象已经成为节假日我国国内旅游的惯常现象。

如果国家不进行休假制度的改革,完全由企业和社会团体自行安排,劳动者的休假权利是难以保障的。要解决和落实劳动者带薪休假制度,不仅是发一个文件、制订一个政策纲要,要在理论上对劳动者休假权利和权力重新认识,要将劳动者休假问题放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度去认识。

3旅游空间形态问题

对于度假旅游、休闲旅游、研学旅游、养老旅游等旅游形态,我们的旅游供给和旅游服务体系尚未成型。长期以来,从旅游空间来说,主要是依托于各类景区的观光旅游,但这些空间,无论是风景区、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宗教艺术区、森林保护区,都只是适应于观光旅游的空间,并不是适合其他旅游类型体验的空间。当我国旅游消费进入休闲时代和度假时代,仅靠这些空间的依托,难以适应不同类别旅游者的需求。

要发展休闲旅游,就必须依托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城市旅游环境。如果没有休闲街区、旅游街区、旅游风景道、旅游购物区或是旅游综合体,怎么发展休闲旅游?而如果没有度假区、旅游露营地、旅游功能小镇、旅游主题民宿,又拿什么发展度假旅游?

仅靠现有的适应观光旅游形态的旅游景区这种空间形态难以满足旅游者需要。应建立适应旅游需求的新的空间形态,构建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旅游小镇、露营地、购物区、旅游综合体、旅游风景道、绿道等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空间系统。

4旅游便利化问题

旅游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能是要实现旅游的便利化,提出许多旅游便利化的制度设计,然而这些制度设计在与涉及旅游的相关部门的制度博弈中,往往处在下风。

发展房车旅游,交通部门出于交通安全考虑,要求家用小车不能拖挂房车,驾房车出行必须持有特殊驾照才能上路;发展度假旅游,国土部门出于土地资源保护,不允许建设类似于高尔夫球场的度假项目;发展研学旅游,教育部门出于教学安排以及学分规定,使得研学旅游难以进入高等院校的学分体系;发展低空旅游,航空管制部门出于空中管制的要求,使得低空旅游难以常态化发展。所有这些,使我国旅游的便利化成为当前旅游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要依据区域内现有的资源、设施和服务,以旅游便利化为目标,规划出适应旅游需求的一个完整的旅游服务系统,以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提升的需要。旅游目的地不仅要规划度假区、旅游小镇、自驾营地、度假项目、旅游风景道,还要规划车辆租赁系统、标识系统、旅游代理系统、旅游公共服务系统,要研究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度假方式等。这些不仅涉及到旅游硬件建设,还涉及到服务与政策等软件建设问题。

5旅游治理结构问题

过去,在没有全域旅游概念的情况下,很多部门都不太重视旅游,但随着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引起了很多部门的关注,那旅游业的治理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在全域旅游时代,旅游的治理结构一定也会发生变革。对于旅游的综合性、跨部门以及跨行业的旅游需求,如何站在全社会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以相关管理部门的角度来实施旅游便利化,是新机构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部门管理的分割,使得围绕旅游便利化的协调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例如,主要旅游目的地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随着自驾游的发展,服务重点已经从为货运车辆服务转向为旅游者服务,我们理应随着这种服务对象的转变进行所谓的“服务区革命”,将高速公路服务区变成一个具有旅游功能的休闲区、购物区。这种需要是现实的需要,但由于管理权限问题,“服务区革命”一直没有展开,这就制约了自驾游品质的提升。

未来的旅游治理模式会向旅游监察的角度发展,从旅游便利化角度来督查相关部门,这可能成为新时代旅游治理机制改革的内生动力。

6旅游制度优化问题

一个旅游目的地要发展不同的旅游形态,必须要有不同的空间形态,这些适应“大旅游”的空间形态是一种新型空间,在土地、规划等方面却没有制度设计来保证其发展。

比如,自驾游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营地,在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中,没有专门的为旅游者服务的自驾车房车营地用地类型,这就造成自驾游营地在获取建设用地时存在困难。我国现有的汽车露营地,用水、供电、卫生、安全、私密性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以上种种制度的欠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汽车露营旅游的普及。

同时,近几年出现的短租、分时度假、分权度假、旅游养老等新型旅游形态的发展也因其发展过快受到制度与政策定制滞后的掣肘;技术型消费,如滑雪、滑翔、航空、潜水、邮轮、登山受到基地相关制度的限制;旅居车上路问题也受到交通法规的制约。

国家应尽快进行顶层设计,从制度与政策方面进行有效调整,以改革创新为指导思想,重新构建、推动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新时代旅游制度体系。(张 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