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改革:在不同的聲音中尋找推進的契合點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江西殯葬改革一些公眾號、自媒體和互聯網上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引發廣泛的關注與熱議。江西省民政廳今天對此進行了積極的回應:要求殯葬改革既要積極穩步推進,又要堅決防止“一刀切”“運動式”的傾向,要耐心做好群眾工作,對簡單過激的做法,該制止的要立即制止,該糾偏的要立即糾偏。歷史上每一次涉及社會群體的改革與變遷,都會出現不同的看法與意見,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江西省民政廳以積極的態度回應網民的關切,以積極的作為指導全省殯葬改革必須遵循的方向與原則,對紓解少數地方因為方法簡單激進引起的問題有著積極的作用,值得點贊。文明社會每一個人都有申張話語權的權利,也有遵守社會道德,遵守法律秩序和倡導文明傾向的義務,在社會生態與文明的價值觀裡,每一種聲音都值得尊重。誰都有生老病死,自古以來,每一個重要的生命時間節點,炎黃子孫都有不同的儀式進行隆重的紀念,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習慣源頭。它們既有值得傳承的精華,也有應該擯棄的糟粕,還有一些在揚棄中推陳出新,形成新的公序良俗。如古代婦女纏足,“三寸金蓮”曾成為審美傾向。後來從倡導婦女放足,到法律禁止纏足,廢除了古老習俗中殘害婦女的枷鎖,用拋棄裹腳布的瀟灑,使中國婦權運動向文明跨出了一大步。有意思的是,從清初的男人蓄辮子到清未辛亥革命倡導剪辮子,反對的理由都是一樣:宗循祖宗遺訓。由此可見,許多傳統風俗,本來就是在此一時彼一時的矛盾消長中流傳。無論什麼時候,滄海桑田變幻。每當一種新的文明風尚取代舊的傳統習俗,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今天當殯葬改革,用火葬取代土葬向傳統的殯葬陋習挑戰,有人提出“入土為安,死者為大”的古訓與風俗,引起一些人的共鳴,形成一定範圍的弘揚傳統和尊重民俗的民意,並不奇怪。但也要防止極少數人通過道聽途說來的所謂新聞,甚至無中生有地造謠,博取眼球和賺取流量。還要注意有些看問題的觀點不是從真實材料中得出的科學結論和事實推理,而是三人成虎與悲憫煽情,就有可能向公眾傳遞一些片面甚至錯誤的信息,違背了在民眾與政府之間架設善意的訴求通道的初衷。行走在中華文明的沃土上,回望歷史,今天之所依然存在並受到歡迎的風俗習慣,無不都加入了時代發展的內容,都打上了文明進步的烙印。那些一成不變,固守僵化的所謂留存,終將被時間所淘汰。所以,面對殯葬改革不同的話語訴求都需要呼吸文明的空氣。用火葬替代土葬,無論算時間賬、資源賬、經濟賬和生態賬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越性,更重要的是它符合移風易俗的社會文明發展方向。此外,不同的話語訴求還要符合法治的精神,這是文明社會的應有之義。江西全省進行的殯葬改革有法可依,它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殯葬改革條例》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殯葬改革辦法》。移風易俗的過程,是新舊事物發生碰撞與交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問題與矛盾很正常,有不同的聲音也很正常。對網上那些出於善意的批評,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殯葬改革要依法推進,循序漸進,把政策宣講到位,把思想引導入心。尊重逝者,安慰生者,補齊短板,因地制宜,服務群眾。防止操之過激的思維方式,及時糾正殯葬改革中簡單粗暴的工作方法,取得人民群眾的理解、接受並支持,在殯葬改革中實現文明新風的樹立與民族習俗傳承的雙贏。讓不同話語訴求呼吸文明的空氣,每一個靈魂都會在思想的天空自由飛翔,每一個行動都會在文明的征途匯聚成前進的腳步,所有的語言都是溫暖的朗誦,所有的聲音都有堅定的和聲,成為推進社會文明建設的美麗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