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单选、阅读写作必考知识点,轻松过

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单选、材料分析阅读必考知识点,熟练掌握,事半功倍!

题型及各部分分值

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单选、阅读写作必考知识点,轻松过

教育法律法规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工作方针

总的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

3.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公平的

关键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

4.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单选、阅读写作必考知识点,轻松过


职业理念

教育观之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各项规定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当代中国的教育思想导向即为发展素质教育。

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素质教育)。

(二)理解素质教育应理解以下几点

1.宗旨:提高民族素质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等。其核心是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创造力。

素质教育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它是要将群体素质转化为个体素质,并通过个体的完善达到提高群体素质的目的,从而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我国在新世纪谋求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战略是(素质教育)。

2.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与实践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1)实践不仅是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创新精神萌芽和成长的沃土。

(2)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心智操作提供了交流机会。

(3)实践活动的丰富性能有效地调节大脑功能,充分挖掘大脑潜力。

3.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每个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

某学生园分班布置画展。张老师精心挑选部分“好的学生作品”展出,李老师则将每个孩子的作品展出。两位老师的做法中(李老师对,应支持每个学生的绘画表现)。

4.全面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不属于素质教育任务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平均发展)。

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5.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正规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个学生为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知识和技术需要时时追加和更新,学习伴随人的一生。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

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6.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不是把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看作知识的主人;不仅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更重要更本质的是把学生作为包含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学习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正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能动学习)。

7.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相对于专业性、职业性的定向教育而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是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行为规范、基本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使其拥有“一技之长”。

8.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课堂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和机械地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安排灵活与组合适当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教育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9.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充满创造的活力。素质教育既重视个体实现

个性化,又重视其实现社会化,既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又有益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0.评价实行多元化

(1)多维度横向评价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实际上是通过横向比较才发觉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时,不能使用统一固定的指标、单一的校内活动、唯一的校方资源去评价学生,而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指标、校内校外的多种活动,学校和家庭、社区的各种资源去评估学生。

(2)多视角纵向评价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中得到鼓励、看到希望,教师要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对同一个学生进行纵向比较。

无论是横向评价还是纵向评价,教师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活动的

过程中和学生所付出的努力上。

学前班学生发展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的。

对某一数学题,小卫和小波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同样的答案。周老师没有简单判断孰优孰劣,而且请他们上台陈述自己思考、推理、证明的步骤。这一做法体现了周老师具有(关注过程的教学理念)。

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单选、阅读写作必考知识点,轻松过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1.应试教育的教育观

应试教育体现了以应对考试和进行选拔为基础的教育价值取向。

(1)只重视少数学生,只教授应对考试的知识,强调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唯一性,忽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而造成学生片面、畸形的发展;

(2)把教育视为社会分层和选拔的工具,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视为终极目标,人的发展仅仅是适应选拔的手段;

(3)把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简化为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进而简化为简便易行的“纸笔测验”,事事分等,整齐排序,竞争本位。

班主任孙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知识改变命运,分数才是硬道理”,他自己出钱设立了“班主任基金”,用于奖励每学期末前三名的学生,孙老师的做法(不正确,考试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

2.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则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

(1)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

(2)承认发展的多样性,倡导个性发展;

(3)认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强调发展的主体性;

(4)注重潜能开发。

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从指导思想上看,应试教育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它唯分是举,限制了不擅长考试但有能力的人的进一步发展,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

,是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它为广大学子继续深造提供了广泛平台。

(2)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全面发展教育。

(3)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是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面向全体,是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4)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5)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的“主科”,轻视所谓的“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把它们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

(6)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为了应付中高考,作业较繁重,较多采用“题海战术”和机械记忆的方法,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

(7)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

。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8)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9)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10)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素质教育则确立

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对学生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某小学取消了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而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评价标准。学校的做法(正确,体现了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评价)不是为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以此作为学生优劣的判断标准。

改革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发展性取向)。 

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单选、阅读写作必考知识点,轻松过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更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正确目标

素质教育有三个主要特点,一要面向全体;二要全面发展;三是创新

2.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教育观

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人才观。在教育学生活动中,从领导到教师,要树立学生是“人”的观念,要学会认识学生,尊重学生,做孩子的朋友。

3.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

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是(教师自身的条件)。

我们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探索教师的教育素质,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心中有目标,时时有教育。倡导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第三,面向全体,因人施教。教师必须具备因人施教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了解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不同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孩子以不同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董老师上游戏课,小明爱举手,但总是答错,小强不爱举手,但老师点名总能答对,老师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启发小明多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实现集权与放权的结合。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为发扬教育改革的精神,某学校决定开设校本课程,下列做法正确的是(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优势,发扬学校传统开设“我爱阅读”课程)。

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单选、阅读写作必考知识点,轻松过


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的科学内涵

(一)学生是人

学生作为人,具有和成人一样的人格和尊严,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具有差异性,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学生是人,他不是教育的“白板”,更不是“小大人”。

人们常说“教师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要求(善于换位思考)。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指学生有发展的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军军的英语成绩比较差,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这次考试及格了。军军本以为老师会表扬他,没想到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他:“你这次考得特别好,不是抄来的吧?”老师的这种做法忽视的是(学生的发展性)。

(三)学生是权利的主体

学生与成人彼此平等,具有相同的价值,法律赋予了学生基本的人权。

1.学生和成人一样,彼此平等,具有相同的价值

学生是权利主体,意味着把学生看做与成人人格平等、具有相同的社会地位、享有基本人权的积极主动的、人格独立的人,是拥有权利并能行使自己权利的自由主体。

2.学生作为权利主体拥有权利

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

3.学生作为权利主体的特殊性

学生和成人一样平等地拥有法律保护的权利。

(1)学生权利的行使需要社会的教育和保护

(2)学生作为权利主体拥有权利,但不

连带与成人一样的责任和义务

4.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其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学儿童期的内在价值。实际上,学生期不仅是成人生活的准备阶段,儿童期自身还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5.学生是独特的个体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1)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不同方面的平均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但人的不同方面的发展并不能以同样的水平来要求

(2)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所有的人按平均水平发展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承认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个性

(3)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独特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我们还要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不能违背学生的发展规律。

学生在发展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学生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1.身体的发展:个体的身体总是按照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的。

2.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

(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不同的学生在同一年龄阶段发展不平衡。

(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五)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切实地提高。

某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有违(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十个手指有长短”这句话表明,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性)。 

高中一年级入学开始,班主任王老师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并据此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这种做法表明王老师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单选、阅读写作必考知识点,轻松过

教师观

幼儿教师职业理念之主观题

一、如何阅读材料

1.认真仔细逐句阅读材料

2.人——找出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3.动词——教育行为

4.情感态度——发怒、无法控制情绪

材料:亮亮喜欢打人,经常有小朋友因此找王老师吿状。今天,小朋友们坐在餐厅等待吃饭时,明明经过亮亮身边,顺手戳了亮亮一下。亮亮还手打了明明一下。这时,王老师经过,看见亮亮打人,一把抓住他,用力狠狠戳他的头,推得他直摇晃,并生气的说:“看你还打人!”见到此情景,小朋友纷纷数落亮亮曾经打了自己,王老师听后更生气了,她用力拍打亮亮的肩膀,同时生气地大声吼道,说:“你真是讨人嫌!长得人不像人!”

问题:请从儿童观的角度,评价王老师的教育行为。

二、答题思路

1、表明观点

2、逐件事情进行分析

(1)积极的行为——赞同,分析教师该教育行为的意义。

(2)消极的行为——不赞同,分析教师该教育行为不符合那些职业理念,并指出正确做法。

3、总结并结合自身

【参考答案】

王老师的教育行为是不恰当的,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儿童观。

王老师见亮亮打人抓住亮亮、戳他、并对亮亮大声吼“你真是讨人嫌!长得人不像人!”,这些言行体现了王老师没有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没有看到儿童人格的独立性。儿童作为人,具有和成人一样的人格和尊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尊重幼儿及其独立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王老师生气的说“看你还打人”,说明王老师并未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亮亮,而是武断地以亮亮之前的行为来解释。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儿童发展的潜力只有通过适当的环境和教育,才能挖掘出来。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他们会对同一个环境作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反应。王老师应当倾听亮亮的表述,并且用恰当的语言与亮亮民主平等沟通。

王老师批评亮亮后,小朋友纷纷数落亮亮曾经打了自己。老师的批评导致孤立一些表现不好的幼儿,会使幼儿萌生抵触情绪,使幼儿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同时不利于幼儿在成长中建立自信心。久而久之,教师和幼儿就形成了一种“非对称”甚至“对立”的关系。王老师应该倾听亮亮的意见,体谅对方的心灵感受。

王老师应该考虑到儿童的独特性,意识到亮亮经常有打人的行为一定有背后的原因。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王老师应该因材施教,找出亮亮行为的原因,帮助亮亮取得进步。

材料:今天的午点是香蕉。拿到香蕉后,王浩马上双手握住香蕉,眯着眼,“啪”地向吴老师开枪,小朋友们都笑起来了。老师没有生气,而是问小朋友们:“王浩觉得他的香蕉像一把枪,你们的香蕉像什么呢?”

小朋友们低头看看手里头的香蕉,纷纷说“像小船”“像弯弯的月亮”“像香肠”……

吃香蕉的时候,吴老师问:“香蕉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啊?”小朋友抢着说:“很香很甜”“吃到嘴里很软”“香蕉有点粘牙齿”“和吃橘子不一样,它没有核”……

吃完香蕉,吴老师问:“大家说说看,香蕉皮像什么啊?”小朋友看看桌上的香蕉皮,高兴地说:“像降落伞”“像一朵花”“像一只大章鱼”……以往老师会要求小朋友们把香蕉皮丢到垃圾桶里,可是

今天,吴老师却要小朋友们把香蕉皮放在桌面上,并给小朋友们提供了绳子、透明胶、剪刀等工具,大家兴趣盎然地加工起来。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理念,评析吴老师的保教行为。

【参考答案】

吴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幼儿的保教活动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完成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广泛性,幼儿教育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也决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

小朋友王浩拿到香蕉后,向吴老师开枪,小朋友们都笑起来了,但吴老师没有生气说明吴老师情绪积极稳定。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使得其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幼儿,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以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投入教育活动中。

吴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总是找恰当的时机提问,吴老师的提问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吴老师的言语指导和幼儿的主动回答相结合,体现了吴老师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并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幼儿教师面对着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感情、主动发展的人,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由于教育对象的主动性,教育情境各不相同,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教育时不能一成不变,因循守旧,而要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吴老师在吃完香蕉后给小朋友们提供了绳子、透明胶、剪刀等工具进行加工活动说明王老师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地指导幼儿愉快地开展实践活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引导幼儿帮助幼儿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幼儿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帮助幼儿营造和维持游戏的积极氛围。

吴老师设计的加工活动,体现吴老师能抓住幼儿的认知方式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使实践活动与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交融为一体,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实物操作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三、思考维度

1、儿童观:发展中的人,有差异性、独特性,需要被尊重。

2、教师观:教师的角色,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爱、包容、情绪稳定,尊重信任儿童,因材施教,创造性,开发课程的意识,幼儿一日活动的整合性原则。

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单选、阅读写作必考知识点,轻松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