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師解析|孫晉諾:優秀的學生是怎樣被庸俗的教師毀掉的?

明師解析|孫晉諾:優秀的學生是怎樣被庸俗的教師毀掉的?

孫晉諾,省特級教師、優秀教師,江蘇師範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先後主持完成了國家級、省級規劃辦課題兩項,目前繼續主持省級課題“專題式閱讀教學——葉老‘目標’說實踐研究”工作。

一位家長非常憂心地給我說,她兒子的作文越來越差,總是在38分左右徘徊。她發了剛剛月考的作文給我看,這篇作文只得了39分(滿分50分)。

禮物

禮物,也許是一件精美的物品,也許是一次難忘的事情,也許是一個感人的溫暖。也許是……用心體會,生活點滴中的一件小事,也會是一件珍貴而特殊的禮物。

每天都是母親騎電動車送我上學。那一天,我與幾個好朋友像往常一樣打鬧著上樓,我走到三樓時,不經意間,回頭一瞟,竟發現母親依然在送我的地方向教學樓這邊凝視,她好像是發覺了我在看她似的,匆匆地走了。

回到家以後,我問母親:“今天早上你是在看我嗎?”“是啊,我怕你會摔跤或者別的什麼事,每次送你的時候都會留下來看看你。”她答道。“可是在樓梯上那麼多人,大家都穿著校服,你怎麼能辨認出我呢?”我不解地問。“憑你每天上樓的速度,可以判斷你大概在什麼地方,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看你的時候感覺你在我的眼中特別明顯。”

次日,我又回了一次頭,這次,我更加清晰地看清楚了母親的樣子:她雙手把住電動車的龍頭,一隻腳搭在踏板上,另一隻腳撐住地,眼睛凝視著我,有快樂、欣慰、期盼。可能這次離得太近了,我沒有走多遠,她看見了,我在看他,母親笑了一下,繼續看著我上樓,如一尊雕塑一般靜靜地站著,任憑風兒吹亂她的頭髮。

許多天後,母親臨時有事,便由父親送我,我往前走了幾步,又習慣性的回了一下頭,猛然想起送我的人是父親,本不抱太大的希望,可竟發現,父親的動作神態赫然與母親一模一樣。

回想往事,我自從上幼兒園開始,便由父母接送,我早已習以為常,這類每天發生的小事,竟是過了十二年才發現。

現在每次下車之時,我總要和父母道一聲“再見”,然後腳步堅定地走進學校,我知道身後父母那溫暖的目光是我堅強的後盾。

啊,父母那一次次的凝視,便是父母給予我們的愛,這份特殊的禮物就像一片遼闊無垠的大海,純的沒有一絲雜念。我將永久的將這份禮物珍藏。


我不知道那個學校作文閱卷的標準是什麼,讓我疑惑不解的是,這篇作文何以是39分。

首先,這位小作者寫的是自己的真實生活,選取了一個日常生活中特別不易覺察的一個小細節,媽媽目送我上樓。讀到這個細節,讓我馬上想到了兩篇文章,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龍應臺的《目送》。史鐵生坐著輪椅出去,偶然間他又回去,結果發現母親還是站在原地,是送他走的姿勢,這個瞬間讓史鐵生忽然間明白了母親的無數個“白天后的黑夜,黑夜後的白天”的艱難痛苦。龍應臺的《目送》蘊含了人生親情間的永遠的痛。一個初二的學生,並沒有讀過《我與地壇》,他能選擇母親送我上樓後依然遙遙關注的那個瞬間落筆,這是多麼會寫作文的孩子啊!憑這一點,怎麼是39分?

其次,這是一個能夠傳達敏銳的生活感受的孩子。感受而能傳達,這是寫作的關鍵。你看,“那一天,我與幾個好朋友像往常一樣打鬧著上樓,我走到三樓時,不經意間,回頭一瞟,竟發現母親依然在送我的地方向教學樓這邊凝視,她好像是發覺了我在看她似的,匆匆地走了。”這幾話好似簡單的敘述,其實,他的敘述簡潔而有韻味,是看似無心的有心。按照一般思維的孩子,會把這個場景敘述成流水賬,會旁逸斜出,這個孩子沒有,他緊緊地扣住敘述的中心,從我的視角觀察母親,從母親的視角觀察我,母愛在這種互為觀察中得以呈現。

第三段回到家後,與母親的交流,實實在在,既沒有拔高,也沒有模糊化,而是真實地呈現了生活的本來面貌。這說明孩子對母親的話有深入的領會,一個漠然的孩子是記不住這些話的。筆者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讓每個同學寫一句最能反映父親或母親個性的話,結果百分之八十的同學都寫天氣冷了注意加衣服之類的話,可以說是千父一面,萬母一容。這個孩子已經脫離了這個,“憑你每天上樓的速度,可以判斷你大概在什麼地方,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看你的時候感覺你在我的眼中特別明顯。”沒有真實的經歷,沒有真切的感受,沒有深入的體會,沒有一定的表達力,這樣的句子是不會出現的。

再次,這個孩子很會營造細節。“她雙手把住電動車的龍頭,一隻腳搭在踏板上,另一隻腳撐住地,眼睛凝視著我,有快樂、欣慰、期盼。可能這次離得太近了,我沒有走多遠,她看見了,我在看他,母親笑了一下,繼續看著我上樓”,作為一個初二的學生,能這樣生動地勾勒出媽媽停在那兒看自己孩子的情景,說明這孩子具有較高的摹寫水平,這難道不是記敘文寫作的核心素養嗎?

再次,從這篇文章的層次安排來看,由母親寫到父親,再寫到父母的日常點點滴滴,進而擴展到天下父母的情懷,意義的開掘也具備了。為何只有39分?

如果說,這篇文章還有修改空間的話,可能有以下幾點:

1.把開頭一段去掉。這種穿靴戴帽的寫法減損了全篇文章質樸而深刻的魅力;

2.“如一尊雕塑一般靜靜地站著,任憑風兒吹亂她的頭髮。”這句生硬,把本來活生生的母親形象寫死板了,目的是拔高,效果恰恰相反。不妨學一學史鐵生,在這裡由實向虛裡寫,寫一寫母親平時那些愛撫的眼神,關注的神情,讓內涵更加豐富。

3.“猛然想起送我的人是父親,本不抱太大的希望,可竟發現,父親的動作神態赫然與母親一模一樣。”這段是敘述性語言,如果把它改成描寫性語言,或更好。比如,想再回頭,忽然想起,今天是父親,父親不會在那兒停留了,轉了一半的頭又轉回來了,然後又上了一層樓,還是忍不住回頭,結果看到了父親,這個時候,可能在父親剛剛也要轉頭離去的剎那也在向樓上觀看,父子的眼神一碰就離開了。當然,現實可能不是這樣的,但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一幕。為什麼要這麼寫,就是要讓文字富有波瀾與故事性。

4.至於結尾,考慮到是考場作文,考慮到閱卷老師的智商,點一下題還是有必要的,不然,他看不懂。從好文章的角度看,不點題,題已在文字中,更妙!

學校的月考,針對自己的學生批卷,應該是心平氣和,把好文章給改出來的,現在看,也未必。很多老師只要碰到滿紙菸霞的文字就做了俘虜,根本不去讀那些平實而有意味的文字,這是一種弊病,這種病害了自己,倒是小事,害了孩子,就是犯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