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公佈後,有多少家長正忙著“毀掉”孩子?

這幾天,對很多家長來說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高考成績公佈了。

成績出來後,幾多歡喜幾多愁,但絕大多數家長立刻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另一件大事上——幫孩子填報志願。

但這個“幫”字的意義確是複雜的,家長能“幫”孩子的程度也是迥乎不同,在孩子填報志願這件事情上,家長的分寸感卻暴露了很多問題。

殊不知,幫著幫著,有很多家長就在“毀掉”自己的孩子。

高考成績公佈後,有多少家長正忙著“毀掉”孩子?

一手包辦式父母:

剝奪孩子的決定權

如果說高考是萬里長征,那麼高考填報志願可以算是這萬里長征的最後一步。

這一步,由誰走,怎麼走,對許多考生和家庭而言至關重要。

微博上有一個熱門話題:#高考志願誰做主#,絕大多數孩子表明態度:

高考志願要以自己為主,不希望父母的過度干涉。

高考成績公佈後,有多少家長正忙著“毀掉”孩子?

同樣是這個問題,家長的答案卻並不一致。

對一些家長而言,他們能夠支持和理解孩子的選擇,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還有一種霸權家長,乾脆直接插手,自己獨裁專斷,為孩子擇校。

除了高考志願,父母早早的為孩子規劃好了人生:

“我想讓孩子的大學離家近一些,讀本省的學校。”

“我覺得孩子去讀**大學,念**專業將來肯定很好。”

我希望孩子唸完大學,將來可以做穩定一點的工作。”

我想?我覺得?我希望?

字裡行間都暴露了家長的控制慾,小到填報志願大到人生方向的選擇權,早已無形中由“孩子”轉移到了“父母”。

可是,這樣的干涉真的是為孩子好嗎?答案顯而易見。

或許,多年以後,你會發現一個殘酷的真相:

孩子人生的遺憾,與你的有關。

網上還有一個很火的帖子:父母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你的職業的選擇? 你希望他們插手你的未來嗎?

絕大多數人回答是否定的,父母的過度干預給他們帶來了痛苦和遺憾。

@玻璃心的栗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自己該對自己負責,父母的干涉讓我難受。

高考成績公佈後,有多少家長正忙著“毀掉”孩子?

@城市inside:我很累,沒有什麼興奮感,甚至迷茫,一度想放棄。

高考成績公佈後,有多少家長正忙著“毀掉”孩子?

@94櫻叔:我極其非常特別厭恨父母插手我22歲後的人生選擇。

高考成績公佈後,有多少家長正忙著“毀掉”孩子?

看了這些網友的經歷,不禁想起米勒曾經說過: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父母其實根本不想撫養你,他們只想撫養他們想象中的那個孩子。”

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個體,請不要強迫你的孩子,成為你想象中的孩子。

不要逼著他們成為誰,成為自己就是他們此生最大的事情。

如果,你不想孩子的遺憾與你有關;如果,不想孩子成為你人生的複製品;如果,你不能一直守住孩子的未來,就請把主動權交給他們。

高考志願和人生方向,都得孩子自己來。

漫漫人生路,誰也不能替他走。

高考成績公佈後,有多少家長正忙著“毀掉”孩子?

固化型思維:

鎖死孩子的認知空間

你眼中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你所認為的好與壞又是怎麼樣的?

高考成績公佈後,有多少家長正忙著“毀掉”孩子?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慢慢形成自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還會在不自覺中傳遞自己的觀念,而這些東西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你的孩子。

在孩子的人生選擇中,有些父母雖然不會強制幫孩子決策,但會用他們固有的思維,引導孩子朝著自己的方向去思考,比如:

爸爸:有個朋友學的金融專業,現在是我們班發展最好的一個;

媽媽:女孩子學機械專業會很累哦,你的身體肯定受不了的;

爸媽:學藝術的人太多了,實現夢想的能有幾個呢?你看誰誰誰……

父母的經驗固然對孩子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但是父母的經驗並非都是對的。

如果讓孩子透過你的世界看世界,他們看到的可能是更小的世界。

世界是變化的,社會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的,10年前對你好的選擇,10年後未必也適用於你的孩子,不是嗎?

世界是立體的,而很多人的認知層構建的世界是平面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偏見越多,思維越侷限。

如果你不能打破自己的偏見,孩子就可能被鎖死在你的狹小認知空間裡。

相反,在未知之中,孩子視覺下的世界或許更廣闊。

關於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在網上看到了一個很棒的範例:

環衛工人在用水管給綠植噴水,有一對父子就站在那裡觀看。

5、6歲的小男孩,對澆水很感興趣,爸爸想讓孩子親自體驗一下,就禮貌請求環衛工。

環衛工人答應以後,小男孩就拿著水管頭,很認真很開心的澆水。過了一會小男孩說:爸爸,我長大也想當前環衛工人澆水!

他爸語氣很平和的說:好呀,只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行行出狀元。

然後爸爸問兒子說,那你不當解放軍去救人了嗎?

小男孩又問:我可不可以解放軍和環衛工人都當?

爸爸回答:沒問題啊,只要好好努力,你將來想做什麼那是你自己的選擇,爸爸都支持你。

有人說: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選擇不是非對即錯。

對你的孩子少一些否定和打擊,多一些瞭解和鼓勵,孩子才能客觀的看世界,孩子才能有更多的選擇。

讓孩子身處世界看世界,世界才能無界。

高考成績公佈後,有多少家長正忙著“毀掉”孩子?

“應試教育型”培養:

孩子幸福能力缺失

你期待的孩子成長成什麼樣子的?

換一個說法來講,你認為孩子怎麼樣才算成功呢?

從小學霸,大學考上同濟大學,出國留學拿到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拿到了工程碩士學位,這樣的孩子算是成功嗎?

前段時間這樣被一則新聞刷屏。

48歲的留學碩士,要依靠82歲的老媽養活,留學回來後,整整6年在家做無業遊民,心安理得的啃老。

視頻中阿婆悔恨的提到:“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

一心一意培養孩子上名校,樣樣包辦,而忽視了孩子其他的能力的培養,就這樣無可避免的養出了“巨嬰”。

孩子學習上的成功,並沒能彌補他生活中其他能力的不足。成績的好壞,並不決定孩子的人生。

學習,從來都只是提升自己的一個途徑,而不是目的。考什麼大學,也不是決定孩子人生的關鍵因素,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比“應試考學”重要。

俞敏洪曾提到,有四樣東西比讓孩子考上一個好大學更重要:

1.面對孩子成長,要保持心平氣和和正能量的狀態。

2.要給孩子設立一些行為規範,並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

3.在讀書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再壞也壞不到哪裡。

4.父母對孩子傳遞情商和逆商,比傳遞任何東西都要重要。

在《奇葩說》中俞敏洪與蔡康永的一段對話,也同樣值得深思。

蔡康永問俞敏洪: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也可以嗎?

俞敏洪這樣回答,他認為人的一生中有兩件事情很重要:

一個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在這之上才是你的偉大志向能否讓你更加幸福和快樂。

他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是那麼關注,他注重的是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他不要求孩子成為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只希望她可以幸福快樂的成長。

高考成績公佈後,有多少家長正忙著“毀掉”孩子?

亞里士多德說:

人這一生,可以錘鍊的,只應是自給自足的幸福。如果達不到這樣的狀態,你的痛苦永遠沒法拯救。

內心難以獲取幸福感,依靠外在的評價和他人的認可才能快樂,內心的極度匱乏,就會走錯路。

對於孩子也是如此,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培養獲取幸福的能力,內心豐盈富足。

不要讓你的孩子,在追逐中,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高考成績公佈後,有多少家長正忙著“毀掉”孩子?

好的父母是孩子成長,好的容器。

你的格局,影響孩子的格局;你的分寸感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願你,能擁有自給自足的快樂。

願你,能給孩子自由生長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