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鲁迅:那命如草芥的时代,他这么痛骂民国,为何能全身而退?

第一流的知识分子是第二个政府。想鲁迅当年,如此痛骂国民党,持续揭露国民政府的残暴,意在动摇甚至推倒其统治,匕首投枪之猛、影响力之大、追随者之众、背后力量之强,说彼时的上海虹口区景云里周宅是“第二政府”,也许不算太夸张吧。

谈鲁迅:那命如草芥的时代,他这么痛骂民国,为何能全身而退?

但是,鲁迅姿态如此决裂、思想如此“危险”,国民政府却始终对他无可奈何,不仅没有暗杀之,甚至有时还予以优容,让他安然病死家中,似乎显得很宽宏大量,甚至很慈悲为怀。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因为鲁迅自1930年以后,因为中外各方势力的角逐,已然不仅仅只是一名自由撰稿人,而是一位“箭垛”式人物,关于他生平与思想状况的记述,早已黄河水一般越搅越浑,我们如今要“正本清源”,基本已经不可能。

所以,本愚免为其难,为鲁迅何以可痛骂国民政府而安然无恙,作几点基本推断吧。因详论会显得文字巨多,在这里不得已也只能舍弃很多证明史料,改用我自己笼统的叙述,祈读此的朋友们谅之。


1,国民政府的松散与投鼠忌器

一种很强大的声音认为,鲁迅之所以可以撕心裂肺骂国家、批政府而安然无恙,是因为当时的国民政府政治开明,以及权力松散之故。

谈鲁迅:那命如草芥的时代,他这么痛骂民国,为何能全身而退?

我个人不否认这样的看法,只是觉得将原因解释的未免过于简单。稍知现代史即知,国民政府也是暴力起家,造反建国,暗杀成癖,对待政治及文化异见分子并不见得比此前任何专制政府更加仁慈。

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有一大本黑账,就是他的暗杀历史。被国民政府处理掉的“异已”人物, 比较著名的,就有这一名单:德寿、铁良、凤山、陶成章、汤化龙、唐绍仪、张敬尧、邓铿、曾仲鸣,张啸林、杨杰、杨虎城、廖仲恺、杨杏佛、史量才、李公朴、闻一多等。

国民政府实在并非一个吃素的政府。他对左翼力量的剿杀也一直不遗余力,典型的就是所谓的“左联五烈士”与“龙华二十四烈士”的死。这些人不过都是“左联盟主”的“手下”,尚且要喋血赔命,国民政府独独会放过头子鲁迅?

谈鲁迅:那命如草芥的时代,他这么痛骂民国,为何能全身而退?

鲁迅没有遭遇到同等待遇的暗杀,后来如杨奎松等先生推测:一,他在当时的名气太大了,关涉到国际观感与各方势力,这样的人物国民政府也投鼠忌器,不好下手;二,鲁迅生前咒天骂地,但并非蠢驴,不会轻易自陷死地,所以他也不会公然去骂段祺瑞、蒋介石这样一些首脑,取的是指桑骂槐式的策略,国民政府自感没有伤及“核心”,也没必要太过理会他。


2,作为光复会、同盟会及民国政府“老革命资格”的鲁迅

鲁迅不仅只是“文学家”而已,他还有“老革命家”的一面。他能全身而退,他的这一身份,即便不能说是关键因素,至少也是一层有利的保护色。

鲁迅是老同盟会参与者、光复会的老资格。虽然周作人说他不是”会员",但是他的熱心參與是毫无疑义的,而许寿裳则明确说鲁迅是光复会会员,甚至是准备发展他为“头领的”,只是“入会的人,对于家人父子本不相告的”,所以即便是周作人,也不清楚内幕。

近年来,也有学者力主鲁迅就是光复会的首批会员,同盟会的参与者,只是或因光复会要派他回国刺杀清廷要员退出而已。研究专家倪墨炎2006年出的专著《鲁迅的社会活动》中就有专章考证,确认无疑。可以说,说起革命履历,他也是早期日本留学生、革命党人、“二会”会员或参与者、”民国元勋”章太炎弟子、民国政府后来众多要员的“朋友”,论“资历”,甚至比蒋介石还要高。

谈鲁迅:那命如草芥的时代,他这么痛骂民国,为何能全身而退?

1902年前后,光复会成立,大本营在绍兴,活动中心在日本。其中的领导人陶成章、骨干徐锡麟、许寿裳等,要么是鲁迅的密友,要么就是老师,鲁迅与彼时的革命事业联系紧密。这些材料,鲁迅自己的文章、周作人的记录、沈瓞民的回忆也是有案可查的。

也因为如此之故,1910前后,论学历只是杂牌医专的肄业的鲁迅,一回国,可以就任绍兴中学堂监学;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一成立,他可以马上“当官”,被蔡元培任命为教育部某司第一科科长。历经14年国民政府高级公务员生涯,后来差点升任司长。

鲁迅有这样的“官运”,绝非仅仅是因为与蔡有着绍兴乡谊之故,而更多凭借的是“革命资历”。比如他的弟弟周作人,在日时与革命党较为疏远,就没有这殊荣,只能到大学教书。

可以说,鲁迅本身,论身份,就是国民党与国民政府的“同志”与“老人”,他的批评,虽然越界,但即便在国民党内部很多人看来,也并非是多大不了的事情。


3,辛亥革命“绍兴会”及民国政府中心力量“江浙帮”庇佑下的鲁迅

我们都知道, 晚清革命党人乃至后来的民国政府,最主导力量力量,是广东人与江浙群体。特别是北伐后,随着孙中山的陨落、汪精卫的背叛、廖仲恺的被暗杀,广东势力逐渐衰退,“江浙帮”基本主导了国民政府。

谈鲁迅:那命如草芥的时代,他这么痛骂民国,为何能全身而退?

江浙群体从辛亥革命起,论人数、声势、力量都几乎占据中心。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中就说“光复会既成立,与会者独浙皖两省志士,而他省不与焉”,就是说革命刚开始时,光复会都是浙皖两省人。后来的蒋介石时代的国民政府,江浙人更是构建起了最核心上层圈。

而据谢一彪《陶成章传》的查考,革命党其实皖人也少,主要是浙人,而浙人中又主要是绍兴人。如当时最有名的人物诸如蔡元培、陶成章、徐锡麟、秋瑾、陈伯平等,都是绍兴人。光复会的首任会长、副会长还有主要骨干,几乎都是绍兴人。正因其领导人几乎都是绍兴人,后来绍兴籍会员也格外多,兄弟相邀、父子联袂入会者,比比皆是,仅《绍兴市志》有名可查的光复会会员就有265人,因此后来有人说,光复会就是“绍兴会”。

我们现在可以阅读到的材料都可证明,鲁迅在1930年代的彻底的“左翼化”转向,选择和国民政府对抗,是多次深陷险境的。比如1930年,这位国民政府的“老前辈”,就因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被国民党当局通缉。

谈鲁迅:那命如草芥的时代,他这么痛骂民国,为何能全身而退?

而他能安然无恙,也是屡屡蒙受当时国民政府内部“江浙帮”、“绍兴会”很多要员的支援或网开一面。这其中,就有蒋介石的亲信邵力子、陈布雷的暗中保护。连蒋介石似乎都对对鲁迅颇为尊敬,据增田涉1947年《鲁迅的印象》中的记载,当时“的行政院长(即蒋介石)暗地派人向他联络,说希望跟他会面,但是他拒绝了”;后来鲁迅去世时,蒋还是送了十万丧仪费。他们也都是浙江人。


4,藏身租界并受多方势力保护下的鲁迅

鲁迅的批评国民政府,与之对抗。不是孤军奋战,也不是专程自寻死路。他是有极好的斗争策略,有极广泛的人脉基础作保障,并有多方势力在暗中庇护他的。他不是一个天真的书生。

鲁迅从不愿作无谓的牺牲。鲁迅骂国民政府,确实是明目张胆地骂,是冒着被逮捕杀头的风险,但是他在公开对抗的1930年代前后,也确实“乱邦不居”,借助的是上海的日本租界区域——属于国民政府管辖权之外的地方,想查禁乃至暗杀他其实都不容易,那将引发是国际争端。

所以,作家李敖,一生都不服气鲁迅。他当年在《李敖有话说》节目中公开说,鲁迅所以可以骂政府,是因为他只是在租界里过生活,受到的是洋人和日本鬼子的护佑,“生命最后的十年是在日本人的保护之下写的文章”,“文章卖出去也许被骚扰,可是他人身很安全,不会像我们,动不动就被关起来了,不会。所以鲁迅的勇敢,在我看来,必须说,是来自租界的保护”。接着,他出示很多证据说,“今天把鲁迅捧成英雄的人,指他如何敌视,或者如何跟国民党政府对干,把鲁迅说得那么高风亮节,我不能接受这种说法”。

谈鲁迅:那命如草芥的时代,他这么痛骂民国,为何能全身而退?

李敖的话,虽然偏激,但并非信口开河。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鲁迅在当时,至少受到三方力量的保护:1,国民党高层中的开明派,比如蔡元培、宋庆龄、陈布雷等要员;2,日本的某方势力;3,以及来自延安的派系。虽然三方并非一伙,甚至敌对,但都有各自的盘算,反倒误打误撞殊途同归。

不然,假设国民政府真要的通缉你,真要暗杀你,连廖仲恺、唐绍仪这样的森严守备都难逃一劫,一介书生的鲁迅,不要说什么租借,天涯海角还是可以分分钟让你送命。

通缉令的发出,某种程度上只是警告他不要太过分,要注意言行的分寸而已——这一点,鲁迅自己也对内山完造谈过。


5,最后一点多余的总结

以上只是几点推测,其余不一而足的原因当然会更多。我下午坐窗下闲谈这些,个人的期待,是虽简单化理解,但多少能还原一点历史的真实场景。

需要另外说明的是,我个人非常喜欢鲁迅,上午所重读的书籍,依然还是他的杂文全集。我所说的这些,主观上完全没有想去降低鲁迅的“伟大性”。我重点想提及的,是我们需要尊重历史,同时也有必要将鲁迅还原为真实的“人”——真实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尊重。

谈鲁迅:那命如草芥的时代,他这么痛骂民国,为何能全身而退?

他不是刀枪不入无所畏惧的神。他一生顽强地斗争,与官僚群体都、与国民党斗、与国民政府斗、与权力斗、与愚民斗,几乎与所有人与所有势力结恶。最终,不至于落魄无依,且能全身而退,凭的不是侥幸,更不是险恶社会施舍的慈悲,而是策略。

曹聚仁当年这样评说鲁迅,“我以为他是坐在坦克车里作战的,他是先要把自己保护起来,再用猛烈火力作战。它爬得很慢,但是压力很重。毕竟他是绍兴师爷的天地中出来,每下一着棋,都有其谋略的”。

为什么鲁迅能够批评国民政府而安然无恙,我觉得理解了曹聚仁这段话,就已经可以理解全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