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笔记中两个孩子异地同时一生一死彼此融通的故事:祥宏说夷坚

宋代段子:一个神奇的转世故事:不同地方的两个孩子在同一天,一生一死,死即是生,生即是死。怎么证明死的孩子随即转生了呢?因为新生儿的父亲提前在梦中得到了消息。这还只是表面意,深意是善待眼前人。

宋代笔记中两个孩子异地同时一生一死彼此融通的故事:祥宏说夷坚


樊氏生子梦来自祥宏讲夷坚

00:00

07:45

【原文】

衢人樊国均说:建炎庚戌岁,其父察调宣州通判,代乡人徐昌言,明年八月当赴官。是岁十二月七日,樊夜梦是月二十五日,宣卒携书来迎,抱一小儿拜廷下,讶其无仪从之物。答曰:“途间盗梗,不敢以器皿来,只有青盖及数轿耳。”问所以抱子状,曰:“家无妻室,唯此一子,爱之,故以自随。”

次日,以白父。父曰:“心思之官,故梦如是。”是时樊妻柴氏孕,当以正月免身,岁未尽五日,忽苦腹痛,将就蓐。宣卒张德以徐通判书来,云已得祠禄归乡,就携迓兵来。樊视其人,绝类所梦者,但不抱子。而询所赍物,其答与梦中言无异。 至暮,柴诞一子,既阅月,俱往宣城。

张德者来谒告,曰:“向被差时,一子才六岁,以无母,留姑氏拊养之。今归则死矣。”问其日,乃与柴氏诞子时同,则梦中之祥,盖当为樊氏子也。

宋代笔记中两个孩子异地同时一生一死彼此融通的故事:祥宏说夷坚


【白话语音文字版】

衢州人樊国均说:宋高宗建炎庚戌年(建炎四年,1130年),他父亲樊察调官担任宣州(安徽宣城)通判,当时的在任通判是 衢州老乡徐昌言。樊察按计划第二年八月才到宣州继任。

十二月七日夜里,樊国均梦到本月二十五日这天,宣州通判官署派来了迎接父亲赴任的士卒,他带着公文,还抱着个小孩,在那里下拜。樊国均梦中感到奇怪,说:“你怎么一个人来了?什么东西都没带呀?”士卒说:“路上闹盗匪,很多路段阻塞,所以没敢带太多东西,我只带了青盖和几顶轿子!”樊国均问:“你来迎接长官,怎么还带着小孩啊?”那士卒说:“我现在妻子没了,身边只剩这孩子了,我特别喜欢他,所以就随身带着了!”梦做到这儿,樊国均就醒了。

第二天,樊国均跟父亲说了这个梦,他父亲说:“看来我赴任这个事儿,你心里一直想着呢。”樊国均妻子柴氏已经怀孕了,正常情况的预产期是在第二年(1131年)的正月,但在建炎四年还差五天结束的时候(十二月二十五日),柴氏肚子难受,感觉要生孩子。就在这个当口,宣州通判官署来人了,带队士卒叫张德,他是拿着徐通判的书信来的。徐通判在信中跟樊察说自己已经获得祠禄官(退休),派张德来迎请樊察提前赴任。

樊国均一看见张德,感觉跟本月七号晚上梦到的那个士卒长的特别像,唯一区别,就是梦中人带着个小孩来,现实中张德是公事公办,没带孩子。樊国均问:“你都带了什么东西呀?”张德报告说:“我就带了青盖还有几顶轿子。”这跟那天晚上梦中人所说内容一样。就在这天晚上,樊国均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

等孩子过了满月,樊察才带着家眷,包括樊国均妻儿一起去宣城赴任。 到了宣城没两天,张德过来报告说:“前次我被差遣到衢州去接樊通判的时候,本来我是有个六岁的小孩,因为有这趟公差要从宣州要到衢州,路不近,我就把孩子放在他姑姑家了,我们这趟回到宣州以后,很不幸,我的小孩死了。”樊国均问:“哪天死的呀?”张德说:“就是去年十二月二十五号那天。”

看来,樊国均那个梦意味着张德的孩子在宣州去世马上就转世到衢州来给樊国均做儿子来了。

宋代笔记中两个孩子异地同时一生一死彼此融通的故事:祥宏说夷坚


【祥宏点评】:这是个神奇的转世、梦征与定数的故事。两个孩子同一天,一生一死,而且樊国均之前还梦到了,很自然联想到张德死去的孩子正是来给樊国均做儿子了,这算是一种梦征。看来,张德是带着自己孩子的魂魄来的衢州;宋代士大夫要去某地做官,一般来说,他未来的官署会派人到官员老家去迎接他,这些士兵叫“迓卒”(或 迓兵),张德就是“迓卒”;青盖就是青罗伞盖,官员到了一定级别才可以打青盖;徐昌言所说的“祠禄官”指的是朝廷准许退休,同时另给一份工资,这算是一种待遇。徐昌言提前退休。樊察就可以提前赴任,早拿俸禄。

文图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龙的传人”博客-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