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捣衣图》中的传统服饰

【宋 · 捣衣图】纸本 水墨

规格:纵27.1厘米*横266.4厘米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捣衣”又称“捣练”,是古代服装制作中处理面料的一道工序。由于做衣服的布料经过纺织和多次浆染,比较粗硬,尤其是贴身穿的衣服,其布料要经过“捣衣”处理。妇女把布料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杵捶打敲平,使面料柔软,易于缝制。因妇女要准备冬衣,在古典诗词中,多有描写秋夜捣衣的情景。南北朝诗词名家温子升的《捣衣诗》中就提到过:“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捣衣图题材绘画多从捣衣诗而来,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唐朝开始流行。

宋代《捣衣图》中的传统服饰

此画为南宋画家牟益所绘。牟益,字德新,原籍不详,客居四川。擅画人物、山水。因他主要学习唐代周昉的画风,所以其画中人物有唐人风韵。晚年喜篆书,深究古文。清代书画鉴藏家安岐所著《墨缘汇观》称他的画“深得龙眠潇湘图法,秀润超逸,知其不名一家。”

此画根据南朝谢惠连《捣衣诗》之诗意所绘,诗作描述了秋冬时节,妇女在深闺捣衣的场景,表达女性独守空闺的孤单忧郁。此画取其诗意,共绘有人物三十二人,分为六段,描绘了妇女捣练、裁衣、缝衣的劳动场景,表现了女子的闺怨与相思之情。

宋代《捣衣图》中的传统服饰

宋代《捣衣图》 右起第一段

右起第一段共有仕女六人正整理衣装,似是正准备去做捣衣的工作,庭院秋深,高槐叶落。画中仕女均梳盘福龙髻,髻上或插梳,或无首饰。仕女均身穿直领对襟窄袖褙子,长裙高束、曳地,肩披绣花披帛。

宋代《捣衣图》中的传统服饰

宋代《捣衣图》右起第二段

右起第二段描绘了带着布料走在路上的仕女四人。画中仕女均梳盘福龙髻,髻上插梳。其中一个仕女正用发钗固定发型。宋代妇女多爱饰珠、插花。凡钗、簪、发夹上均饰有珠。首饰多作凤、鸳鸯、禽鸟或蝉、蛾、蝶之形,或作梅、桃、菊、牡丹等花形。质材为金、银、玉、翡翠等,花多为绢花。

宋代《捣衣图》中的传统服饰

宋代《捣衣图》第三段

右起第三段共有人物四人,其中仕女和侍女各两人。前引侍女手持烛台,表明这是在夜晚,四人均梳有垂螺髻。侍女身穿窄袖上襦,下穿曳地长裙,肩披绣花披帛。画面右侧仕女双手收于衣袖之中,梳有盘福龙髻,身穿窄衫长裙,腰间环佩,外披帛。

宋代《捣衣图》中的传统服饰

宋代《捣衣图》

右起第四段共有仕女五人,描绘捣衣场景。右边仕女将衣料铺平;中间两名仕女举杵敲打衣料。

宋代《捣衣图》中的传统服饰

宋代《捣衣图》第四段

第四段中左侧有两名仕女,坐于椅上的侍女似为长者做观看指导状;另一仕女左手持碗,站其身旁。五位仕女均上身穿窄袖上襦,下身着曳地长裙,肩披帛。

宋代《捣衣图》中的传统服饰

宋代《捣衣图》第五段

右起第五段共有仕女九人,分为两组。右侧拿着处理好的布料的三位仕女均梳盘福龙髻,髻上插梳,着窄衫长裙,肩披帛装束。

宋代《捣衣图》中的传统服饰

宋代《捣衣图》第五段

屏风旁两位仕女梳双鬟髻或高髻,髻上插梳;在床榻上裁剪缝衣的三位仕女梳盘福龙髻;左侧躲在屏风后的仕女梳低髻。仕女均身穿窄袖上襦,下穿曳地长裙,肩披绣花披帛。

宋代《捣衣图》中的传统服饰

宋代《捣衣图》第六段

最左边第六段描绘四位仕女将做好的衣物整理好装入箧中。其中三人个坐在床榻上,一个站在床边。仕女或梳高髻,或梳盘福龙髻,均身穿窄袖上襦,长裙高束,肩披帛。

#宋代绘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