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的“水火不相射”,有的書上寫成“水火相射”,哪個正解?

文|曉生

易經繫辭中在描述八卦方位時,有句話寫到 “

水火不相射”,而有的書上卻寫成“水火相射”,哪個才是正確的呢?

要想分辨哪種說法是正確的,我們先要搞明白這兩句話的意思。

易經中的“水火不相射”,有的書上寫成“水火相射”,哪個正解?

我們先來說“水火不相射”,這是來描述八卦方位的,意思是水為坎卦,表示西方,火為離卦,表示東方。

為什麼坎為水錶示西方,離為火表示西方呢?我覺得應該是我國的水源都發源於西部的唐古拉山脈,而水為生命之源,特別是在落後的古代對水看的尤為重要,所以在八卦中把西方命名為水。東方是太陽昇起的地方,太陽昇起帶來光明和熱量,使農作物發芽,萬物生長,太陽在過去乃至現在都是最重要的能量來源,所以在八卦中把東方命名為火。

易經中的“水火不相射”,有的書上寫成“水火相射”,哪個正解?

我們來看,東方為火,西方為水,首先從方位上來說,兩者方向相反,很難產生交集,所以說“不相射”,其次,從屬性上來說,這兩種屬性截然不同,平時我們就說水火不相容,兩者放到一塊,很難和平共處,從這個方面也可以說明其不相射,就是其很難共存。

那“水火相射”又是什麼意思呢?曉生覺得它表達的是一種陰陽調和,陰陽平衡的思想,其實說白了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

易經中的“水火不相射”,有的書上寫成“水火相射”,哪個正解?

我們知道易傳是孔子所著,不管它吸收多少其他學派的思想,最終要體現的肯定是儒家的思想理念,孔子周遊列國時沒少去魯國,魯國作為周朝的封地,可能周文王也去過,魯國就是現在的山東,那是在海邊上,太陽從東方的海平面上升起,像不像從海里出來的?孔子時代科技沒這麼發達,可能那時候的人們覺得太陽就是從海里升起來的,孔子一看,這正合陰陽平衡之理啊,這不就是“水火相射”嗎?

易經中的“水火不相射”,有的書上寫成“水火相射”,哪個正解?

同樣,西方的“水”也是一個道理,我們剛才說了,水是發源於我國的西部,可是西邊那地方卻是很熱的,傳說共工怒觸不周山,西北的天空翹了起來,太陽滑到西北,把那塊地方給烤的啊,那叫一個外焦裡嫩,大名鼎鼎的火焰山就在那兒,那邊既是水源,又是“火源”,火大的不得了,這也是“水火相射”,合了陰陽平衡之理。

總之“水火相射”說的就是陰陽平衡,符合易經的陰陽之理,當然,更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易經中的“水火不相射”,有的書上寫成“水火相射”,哪個正解?

關於這個問題,曉生覺得還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離卦和坎卦分別表示太陽和月亮,太陽出來的時候,月亮就落下了,同樣,太陽落山後,月亮才會升起,它們一般不會“打照面”的,所以稱為“水火不相射”,但是也有特殊情況,太陽和月亮同時出現在天空,我們稱之為“水火相射”,就是每月的上弦月和下弦月的時候。我想,古人觀測天象的時候,應該很容易能發現這一點的。

易經中的“水火不相射”,有的書上寫成“水火相射”,哪個正解?

最後總結一下,易經中的“水火不相射”和“水火相射”兩種說法都是對的,就像易經中的水火既濟卦和火水未濟卦,它們表示事物的兩種狀態,這兩種狀態都是合理的,但是,隨著事物的發展,最終還是要達到陰陽平衡的。

對於易經中的這個問題,不知道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