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寫給抑鬱症患者的話

長久以來,我們的社會、我們周圍的人甚至抑鬱症患者本身都對抑鬱症這種疾病抱有一種錯誤的認識——性格軟弱、缺乏進取心、自暴自棄、喜歡自虐等。

但如今的醫學研究已經證實,抑鬱症是一種由大腦某些生物指標改變而已引起的真正疾病。當然,這一結果並不是讓所有的患者都去吃藥,而是讓我們所有人都去尊重理解抑鬱症患者的痛苦,正如我們尊重理解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的痛苦一樣。抑鬱症不是單純的“想不開”或“思想問題”,患者並不象我們想象的那樣容易振作起來。

與抑鬱症抗爭,患者需要的不是周圍人的看法,而是治療;不是周圍人的大道理或抱怨,而是幫助、支持、建議,或者更簡單的說是理解和照顧。

精神科醫生寫給抑鬱症患者的話

那麼為什麼世人會難以接受抑鬱症是一種疾病的觀念呢?

首先,這是一種看不見的痛苦:沒有傷口,沒有流血,沒有可以測量的指標,也沒有實驗室數據可以明確地作出診斷。所有的依據只是患者自己的感覺以及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其次,在別人眼中,抑鬱症很容易和所謂的“狀態不佳”混淆。正常人在外界條件嚴酷時會或多或少作出抗爭等反應,而真正的抑鬱症患者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只會不知所措。

抑鬱症是一種會影響我們生活全部的疾病:它會降低我們的行為能力,改變我們的世界觀,使我們的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遭。它會讓我們變得完全不象從前。

精神科醫生寫給抑鬱症患者的話

那抑鬱症的主要症狀究竟有哪些?

要明確診斷抑鬱症,以下的症狀必須不間斷地持續兩週以上,而且和平時的狀態有明顯差異

- 情感症狀(在抑鬱症中必須存在):幾乎每時每刻都情緒低落、悲傷或空虛;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體驗不到生活的樂趣。

- 生理症狀:行動遲緩、疲勞、無力;有時也會緊張、激越。食慾改變(可以是增加或減少)。睡眠障礙(可以是失眠或嗜睡)。

- 心理症狀:自我貶低、過於自責。有時會有厭世、自殺觀念和企圖。

- 認知症狀:難以集中注意力、思考困難、下決定時常常猶豫不決。

以上這些症狀經常會互相影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當我們感到越疲勞,做的事情就越少;而做的事情越少,我們就越自責;我們越自責,情緒就越低落,抑鬱症狀就越嚴重,疲勞就會越加劇……

這就是為什麼要與這些症狀做抗爭,防止它們互相影響使病情惡化。儘管做起來十分困難,而且剛開始時或許根本看不到任何良性改變,但我們沒的選擇,必須從打破這一惡性循環著手。當然僅靠患者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抑鬱症如不加以治療,可能持續數月或者更久。研究表明,未經治療或治療不當的抑鬱症極有可能復發。所以不僅要及時治療,而且藥物的量、維持的時間一定要足夠。

精神科醫生寫給抑鬱症患者的話

治療中的抑鬱症有三個階段,與用藥的三個階段相吻合

-“走出黑暗”期:在藥物的作用下,患者感到好轉,症狀的數量減少、嚴重程度減輕。他開始找回與疾病努力抗爭的力量。這段時間的用藥常被稱為“急性期用藥”,一般持續兩個月左右。

- 康復期:患者還十分“虛弱”,卻已經漸漸恢復正常的生活。但在面對困境時,甚至沒什麼特別的原因,症狀還是會重現,只是可能比剛開始時輕一點。這段時間,患者最容易自行停藥,因為他開始覺得自己已經痊癒。要記住,這僅僅是康復期,繼續服用藥物是非常重要的。這時的用藥我們稱為“鞏固期用藥”,它的目的已不是改善患者狀態(因為已經足夠好了),而是防止疾病的復發。這段時間因人而異。一般在四到十二個月之間。

- 治癒期:在六個月到一年的藥物治療(期間沒有明顯復發)以後,患者可以被認為“治癒”。這時可以遵醫囑逐步停藥,這樣做會使復發的風險降至最小。

精神科醫生寫給抑鬱症患者的話

抑鬱症其實自古以來就有之,而它經常會為社會、我們的家人、甚至患者本身所不理解。

患者自己對疾病的偏見會給他帶來雙重痛苦,使他越來越難以面對現實,更會為自己的現狀感到自責萬分,好比一個糖尿病患者為自己的糖尿病自責不已。

無論是自我責備(“都是我的錯”)還是推卸責任(“都是別人的錯”)的想法,對於患者來說都毫無用處。他只有在康復以後才能夠作出合理的反省,而不是在抑鬱症發病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