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國產手機廠商們爭奇鬥豔,未來還會再看到嗎?

昔日國產手機廠商們爭奇鬥豔,未來還會再看到嗎?

昔日國產手機廠商們爭奇鬥豔,未來還會再看到嗎?

各位看官們,還記得“金品質,立天下”這句廣告語嗎?當年劉德華用港普喊出這句廣告語時,金立也在2010年成為國產手機的銷量第一,就連諾基亞也要忌憚三分。

然而,前不久金立卻爆出資不抵債的傳聞。據《中國經濟網》報道,11月28日,深圳時代科技大廈金立集團總部,召開了一場經營性債權人會議。其中提到“金立整體債務大約170億元,包括銀行債權人債務約100億元,上游供應商約50億元以及廣告供應商約20億元”。金立即將面臨破產重組的命運。

當年的風光無兩,如今的落寞收場。那些年大放異彩的國產手機廠商們,如今都是怎麼了?

01

寡頭統治下的市場,小廠商不好過

錘子手機,深陷輿論中心,近幾個月來,新品TNT工作站受到了網友的強烈吐槽。此後又爆出裁員傳聞,甚至因為450萬元的貨款,錘子科技還被酷派告上了法庭——450萬竟然還不上。

魅族是國產智能手機的先行者,MX 1在蘋果與三星的專利糾紛案中一度被蘋果引用成為正面教材:看,你們三星就是抄蘋果了,沒有抄襲的話,應該是像MX 1這樣的產品。儘管阿里強勢入股,魅族手機的多產品戰略一直沒有打好,被媒體詬病“產品線混亂”……

昔日國產手機廠商們爭奇鬥豔,未來還會再看到嗎?

與華為、OV這樣的大廠相比,小廠商的生存處境堪憂。目前國產手機四巨頭華為、小米、OPPO、VIVO佔據了國內手機80%的市場份額。

一些廠商選擇另闢蹊徑,“出海”脫離窘境。知名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在近日發佈的2018年第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研究報告稱,一加佔據印度高端手機市場40%的份額,一舉超越蘋果三星成為印度高端手機第一品牌。2017年,一加手機盈利超百億。但出海這條路,未必適合所有廠商。

02

突圍飽和市場,研發投入高企

小廠商的生存困境更多反映的是智能手機市場的過於飽和。這一現象並非國內獨有,而是全球性的。IDC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總量達到3.42億部,較去年同期的3.482億部下滑1.8%,這已經是全球手機出貨量連續三個季度走低。

昔日國產手機廠商們爭奇鬥豔,未來還會再看到嗎?

智能手機的發展趨於遲緩,硬件軟件的更新換代通通變慢。硬件的採購成本和廣告的營銷成本越來越高。智能手機的研發出新,逐漸變成了資本的遊戲。同為研發,2017年華為投入的費用大概為500億,小米達到了60億,ov也有40億的投入。僅這些研發費用,就足以讓小廠商望而卻步。但是不進行迭代,又用什麼吸引用戶呢?

03

利潤率普遍偏低,國產芯片成為希望

如今,國產手機廠商在銷量上已把老大哥蘋果拋在身後。然而,2018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機業務產生的總利潤中,蘋果手機業務利潤佔62%,國產手機的利潤非常低,華為、OPPO、VIVO以及小米四家手機制造商的利潤總和不足20%。

回到開篇的金立。在採訪中,金立董事長劉立榮表示,金立從2013年以來就一直在虧損,費用大,產出不大,持續負現金流,一直通過銀行輸血。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國產手機產商利潤率一直偏低的現實。沒有核心技術,芯片全靠進口,這更加擠壓了利潤空間。以降價換銷量、求生存,似乎成為中小品牌手機廠商的無奈選擇。

昔日國產手機廠商們爭奇鬥豔,未來還會再看到嗎?

手機行業似乎真正進入了寡頭時代,但在利潤的賽道上,所有的國內廠商似乎都在同一起跑線。所有的現象無疑證明了那句老生常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芯片作為手機的核心構成,一直都被大眾期許能夠早日自主生產。

在這樣的呼聲中,華為的麒麟與小米的澎湃嶄露頭角,躍入手機終端+芯片的第一陣營。這個陣營當中,除了華為小米,剩下的也只有蘋果三星。正如雷軍所說,做芯片九死一生,但小米還是堅持要做。目前自主研發的芯片已經在入門級設備上成功運行並投入市場,這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芯片的研發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這條道路的盡頭會有微光閃耀。那也正是小廠商們突圍的希望之一。我們希望不久的將來,大廠商能夠繼續國際化,小廠商能夠繼續突出產品差異化,讓我們再次看到“魅族的flyme、錘子的匠人情懷、小米的只為發燒而生、金立的全球最薄……”爭奇鬥豔的盛景吧。

昔日國產手機廠商們爭奇鬥豔,未來還會再看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