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美聲發展史&美聲留學熱門院校推薦

>>>>美聲的演變

藝術歌曲就狹義來說,是指富有特色的十九世紀德國獨唱聲樂作品;就廣義而言則泛指作曲家在各個時期創作的具有一定藝術性的獨唱歌曲。

文藝復興是十四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在歐洲一些國家先後發生的文化和思想革命運動,它要求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反對教會的禁慾主義和來世思想,歌頌愛情,肯定現世生活。意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新興資產階級特別需要新的音樂來豐富它的精神生活,在帕萊斯特理那(Ciovanni Pietiuig Palestrina,1525—1594)和拉索(Qiando di Lasso,1532—1594)已將多聲部復調合唱發展到高峰頂點的情況下,許多意大利作曲家想尋求新的創作天地,以發揮他們的才智。

意大利美聲發展史&美聲留學熱門院校推薦

他們認為在一首歌曲中同時存在多條獨立旋律的進行,不同聲部同時唱出不同歌詞對錶達詞義和情感都是一種干擾,於是提出了“向對位法宣戰”,恢復古希臘單聲歌曲的主張,以利於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於是卡奇尼(Giulio Caccini,1546—1618)出版了題名為“新樂曲”的獨唱歌曲集,附上通奏低音伴奏。

為恢復早已被遺忘的古希臘悲劇,藝術家們探索試驗、在實踐中卻創造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歌劇。作曲家佩裡(Jacopo Peri,1561—1633)和詩人裡努奇尼創造了歌劇《達芙尼》,1597年在宮廷裡作非正式演出(樂譜現已失傳),1600年他們又寫出了《優麗狄茜》(Euridice),並作公開演出,於是1600年便成為歌劇誕生之年。

閹人歌手演唱《讓我痛哭吧!》

為了使宣敘調的演唱能取得像古希臘人在廣場上朗誦悲劇臺詞那樣響亮的效果,就得有充分的呼吸支持,消楚的咬字和洪亮又能傳遠的聲音,為了改進演唱的方法,就產生了“美聲”(bel canto)唱法,可以這樣說:美聲“是早期歌劇的產物”。

與此同時產生的其它種類的聲樂作品,如坎佐那(Conzone)樂器伴奏的獨唱歌曲康塔塔(Cantata),清唱劇(Oratorio)等也逐漸完成了向主調音樂的轉變,並有不少佳作問世。

1607年蒙特維爾第創作了歌劇《奧菲歐》(Orfeo),在這部作品中,音樂的旋律性大大加強,出現了詠歎調式的歌曲和主調風格的多聲部合唱,並擴大了樂隊,從而使音樂在歌劇中的作用大大提高,這部古老的歌劇至今仍在演出,並有一定的舞臺效果。大家熟悉的阿麗安娜(Ariana)的悲歌《讓我死亡》以古典式的感情表達使當時的觀眾淚流不止。

意大利美聲發展史&美聲留學熱門院校推薦

蒙特維爾第使歌劇成為意大利最廣泛的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大家都熱於創作、演唱和觀賞歌劇,意大利和歐洲各大城市都效仿威尼斯建立起歌劇院。繼蒙特維爾第之後,活躍在威尼斯的是卡瓦利(Pietro Francesco Cavalll,1602—1676)和切斯蒂(Marco Antonio Cesti,1623—1669),他們更為重視詠歎調寫作,在旋律的抒情性上也有所發展。切斯蒂的作品還很重視聲樂技巧的發揮。

在17世紀和18世紀之交,歌劇藝術的中心地從威尼斯移至那波里。那波里樂派的代表作家是亞·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那波里樂派特別注意發揮人聲美,使聲樂水平特別是花腔技巧,得到空前提高。這個樂派在18世紀上半葉聞名於全世界,歐洲許多國家都有這個樂派的大師在工作。

但那波里正歌劇是在宮廷劇院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因而不免受到了貴族觀眾享樂主義趣味的腐蝕影響而日趨衰落,雖經約梅里(Niccolo Jomelli,1714—1774)等努力,也未能克服其危機。與此相反,接近民間生活的那波里喜歌劇卻得到發展,代表人物有佩戈萊西(Giova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普契尼(Nicolo Piccini,1718—1880)、帕伊謝洛(GiovaniPasiello,1740—1816)等。

安吉拉.喬治烏演唱《為藝術,為愛情!》

那波里樂派奠基者亞·斯卡拉蒂的創作能夠保持戲劇要求和音樂要求的一致性,沒有他的後繼者的那些弊病,他確立了三段體詠歎調形式,第三段重複第一段音樂素材時,演唱者可添加裝飾和花腔。他的創作對學習聲樂技巧頗為有益。

十七世紀意大利歌劇在國外傳播,促成了一些國家民族歌劇的誕生。法國,原籍意大利的宮廷作曲家呂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寫出了受到法國古典悲劇朗誦聲調影響的法語宣敘調,並在歌劇中加進了豪華的芭蕾舞場面。拉莫(Jjean Philippec Rameau,1683—1764)是繼呂利之後的一位富有獨創性的法國作曲家。他的歌劇作品,在藝術風格上比呂利有更多的旋律性和抒情性,和聲的運用清晰、新穎,使用管絃樂隊也更為充分。英國作曲家帕塞爾(Heny Purcell,1659—1695)寫過大量的配劇音樂,其中有不少好的歌曲。他在晚年寫的《狄朵與埃涅阿斯》(Dido and Aeneas)是英國的第一部民族歌劇,遺憾的是後繼乏人。

意大利美聲發展史&美聲留學熱門院校推薦

在音樂史上,一般把文藝復興後的十七世紀初至十八世紀中葉這段時期稱為巴洛克時期,在創作上取得成就者大多是意大利人。但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卻是兩位德國人——巴赫(Joh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和亨德爾(George Friderie Handel,1685—1759),他們繼承過去的傳統,吸取同時代各國音樂的成就,使他們的創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後來的歐洲音樂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巴赫沒有創作過歌劇,其聲樂作品大多是以宗教為主要內容的合唱,而且比較注意發展德國本國音樂的傳統。亨德爾則不然,他廣泛地學習了意、法、德、英各國的音樂文化,創作了大量的歌劇和清唱劇。美籍華裔斯義桂教授在滬講學時,再三強調要多唱亨德爾的作品,以利於聲音的規範。

十八世紀下半葉七、八十年代德國掀起了“狂飆突進”文藝運動,提倡和人民接近,使用人民的語言,柏林歌曲作曲家舒爾茲(Johan Abraham Peter Schulz,1747—1800)、賴夏特(Johan Friedrich Relchardt,1752—1814)和策爾特(Carl Friedrich Zelter,1758—1832)創作了頗受人民歡迎的“民間風格歌曲”他們以民歌曲調為素材以哥德(Johann Wolfgag Goethe)等著名詩人的詩篇作為歌詞,寫出了簡單而有藝術性的歌曲。賴夏特和策爾特還是哥德的好朋友,他們的歌曲主要是用哥德的詩譜成的。與此同時,晚年的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也在維也納推進這一運動。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幾位大師在交響樂、歌劇、清唱劇、協奏曲、重奏曲、奏鳴曲……等各個領域都取得輝煌成就,他們雖然不很注意藝術歌曲寫作,但他們有限的作僕品卻推進了德奧藝術歌曲的發展。如海頓在歌曲中加上前奏和間奏,增強了鋼琴伴奏的作用。莫扎特也寫了三十多首受人喜愛的歌曲,其中的《紫羅蘭》是一首當時罕見的具有濃厚的浪漫風格的通譜歌,為剛剛興起的藝術歌曲體裁樹立了一個典範。貝多芬用哥德詩譜寫的歌曲,真摯純樸,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三位大師的創作,為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舒曼(Robert Schulmann,1810—1856)、勃拉姆斯(Johahnnes Brahms,1833—1897)……開拓出十九世紀德奧藝術歌曲的燦爛前程。

意大利美聲發展史&美聲留學熱門院校推薦

帶伴奏的獨唱歌曲文藝復興後期興起於意大利,但是這種寫作勢頭並沒有在意大利等國家持續下去,因為意大利人後來更熱衷於創作更為精緻而複雜的歌劇詠歎調;而德國人則熱衷於寫芭蕾舞音樂;英國自珀塞爾以後,長期沒有出現偉大作曲家,連改編民歌這類事情,也要請外國人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和貝多芬代勞;只有在德國,這種藝術歌曲在十八世紀下半葉古典時期就有了初步的興盛,而且順利地導向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空前繁榮。

考夫曼演唱《花之歌》

從歌劇誕生以來的十七、十八世紀古典歌曲,它的內容反映了當時的先進思想,在聲樂寫作技術上亦有可供借鑑之處,而在風格的純正和表現古典美方面則是無與倫比的。它們是發展美好音質,學習真正的美聲唱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經典,是全世界聲樂教學普遍採用的好教材。

十七、十八世紀的“美聲唱法”(Bel Canto),也有稱之謂“美聲唱法的黃金時代”。與十九世紀大歌劇形成後的“美聲唱法”,即“新美聲時期”的唱法上是有所區別的。大歌劇形成前的意大利歌劇稱之謂正歌劇或嚴肅歌劇(Opera Seria)。正歌劇中唱主角的都是閹人歌手,如著名的意大利閹人歌手法瑞奈裡(Farinelli)和卡法瑞裡(Caffarell)等都是人人皆知的歌唱家,很多歌劇作曲家如蒙特維爾第、卡西里米、亨德爾、格魯克、莫扎特等都為閹人歌手創作。

《綠樹成蔭》、《讓我死亡》、《沒有優麗迪茜怎能活》等歌曲都是當時歌劇中的詠歎調,演唱的主角也都是閹人歌手,他們特有的生理機能,充沛的呼吸量,精湛的聲樂技巧,給這個時期的的歌劇及“美聲唱法”的形成與傳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十九世紀大歌劇逐步形成,“美聲唱法”又發展到一個新的興旺的時期。隨著時間的推進,被扭曲了的閹人歌手逐漸減少。但這些正歌劇中的詠歎調後人都把它當作古典歌曲來演唱,也不受歌劇詠歎調中的角色的限制。如《綠樹成蔭》、《尼娜》等歌曲,不論男女,都可用來作為音樂會獨唱節目,作為訓練更是聲樂學生必唱曲目。

意大利美聲唱法的三個基本條件:

1. 喉頭保持在最下面,儘量打開喉嚨,使聲帶完全自由地工作。

2. 運用面罩共鳴。

3. 運用橫膈膜支持。

三個基本條件之間的關係:

用打哈欠的感覺去打開喉嚨,打開喉嚨的目的是為了使聲音進入面罩。喉結穩定是靠橫膈膜支持好。實際上,打開喉嚨、放下喉結、橫膈膜支持是美聲唱法的核心。

意大利美聲發展史&美聲留學熱門院校推薦

>>>>意大利院校推薦

說到這裡,有很多同學有去意大利學聲樂的想法,但是對意大利音樂學院的聲樂還不是很不是很清楚,尤其是看到和聲樂有關的學科後瞬間懵了,不知道該作何選擇,那我們今天就給大家解讀一下:

通常情況下說的聲樂是傳統聲樂,在本科階段一般分三類:

  • 聲樂(canto)專業,顧名思義就是一般的聲樂演唱。
  • 室內樂聲樂(musica vocale da camera)專業,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研究室內樂的學科,其主要學習內容大多數為藝術歌曲。
  • 巴洛克聲樂(Canto Barocco)專業,有些學校把它單獨陳列出來,主要學習的方向是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與歷史,還有當時比較特有的記譜法、標記、唱法等等。

*在意大利音樂學院的本科三年學制裡,聲樂專業不會劃分的如此詳細,但各個方向都會涉獵一點,學習的內容也比較寬泛,主要是給學生培養一個良好的音樂素養與基礎,如樂理、和聲、音樂教學法、記譜法、音符記號、朗誦等課程。

在研究生時期,各個專業就會細化出各個分支,如巴里音樂學院研究生的聲樂和室內樂聲樂專業。

聲樂(canto)專業方向就分出歌劇方向、音樂會方向以及古歌劇方向。

  • 歌劇(canto Lirico teatrale)方向主要學習的內容包括歌劇院的歷史、歌劇的歷史、各個著名作曲家和作詞家的生平及主要作品、曲式分析、即興演唱法(主要針對宣敘調的即興演唱)、舞臺表演等等課程。
  • 音樂會方向則在專業內容上的學習偏重於室內樂作品、部分歌劇詠歎調、聖詠或清唱劇之類的作品,並且還要接觸除意大利語之外的至少一門語言,如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拉丁語等,以及其國家的作品。
  • 古歌劇方向則是偏重於學習早期的美聲作品,包括古詠歎調,如卡契尼、帕利索提、佩爾戈萊西、波爾多尼、蒙特威爾第、喬爾達尼、皮契尼、斯卡拉蒂等作曲家的作品。

室內樂聲樂,由於它本身就是一個大的研究方向,所以在研究生領域並沒有繼續細分下去。

  • 研究生階段學習內容對演唱作品的範圍與深度進行了加強。對室內樂作品的學習,學生不僅僅侷限於意大利作品,課程裡面會設置有國外語言這一門課,在學習的時候同樣要接觸大量的德國、法國、西班牙、俄羅斯亦或者是美國的作品。學生不僅要學習各國的室內樂,還要了解他們的語言發音(語言的基礎發音和朗讀等)等。
  • 室內樂還有些比較特殊的課程就是與樂器的合奏,比如聲樂與小提琴、鋼琴、中提琴、大提琴與吉他等等的合奏,這個是canto方向不會有的內容。


意大利美聲發展史&美聲留學熱門院校推薦

北部院校:米蘭威爾第音樂學院、博洛尼亞音樂學院、都靈音樂學院、帕爾馬音樂學院、佛羅倫薩音樂學院、佩薩羅音樂學院、加拉拉泰“普契尼”音樂學院等;

中部院校:羅馬音樂學院、弗羅西諾內音樂學院、拉奎拉音樂學院等;

南部院校:巴里音樂學院、貝內文託音樂學院、福賈音樂學院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