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的反斜面阵地,源于一次“尸山血海”式的战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的反斜面阵地,源于一次“尸山血海”式的战斗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的反斜面阵地,我想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边日军在南天门修的那个阵地,这恐怕也是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反斜面阵地这个词。实际上,这个电视剧说的一点没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军确实喜欢使用反斜面阵地。当然,这倒不是说反斜面阵地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当时日军针对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后补充的部队战斗力低下以及对手无论是在火力和素质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能挫败对手进攻的一种有效措施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的反斜面阵地,源于一次“尸山血海”式的战斗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日军反斜面阵地

那为什么这种阵地叫反斜面阵地呢?一般来说,通常的防御阵地都是利用有利的地形,选择构筑在面向敌人的正面。这样能够获得良好的视界和射界,有利于发挥火力,挫败敌方的进攻。而所谓的反斜面阵地。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把防御阵地构筑在背向敌人进攻方向的斜面。与通常的正面阵地相比,反斜面阵地不但能够有效地隐蔽防御企图和阵地布置情况,而且能有大大减少在敌方火力袭击时己方损失,为接下来的交战保存实力。这一点,《我的团长我的团》也有个鲜活的例子,在死啦死啦和虞啸卿的沙盘推演当中,死啦死啦就是利用反斜面阵地击败了虞啸卿的攻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的反斜面阵地,源于一次“尸山血海”式的战斗

常见的正面阵地

不过在有的人看来,和正面阵地相比,反斜面阵地似乎觉得牺牲了面向敌人的视野和射界等有利因素,这样打起来似乎有些"憋屈"。但是在实际作战当中是很少有单纯的反斜面阵地的,而是都会在面向敌人的正面构筑掩护阵地,这样不但能够消耗敌方的进攻力量,而且能够防止阵地的顶界线过早丢失,并为部署在后方的火炮射击提供校正。这样,当敌方在进攻掩护阵地的时候,不但可以借助阵地上上的火力,而且还可以依靠后方的重火力打乱敌方的进攻节奏。甚至在情况允许的时候,还可以借助掩护阵地发起反冲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的反斜面阵地,源于一次“尸山血海”式的战斗

东鸡冠山北堡垒的反斜面阵地

日军的反斜面阵地战斗绝大部分都发生在战争末期的防御战当中,比如在硫磺岛和冲绳岛,都有大量的反斜面阵地存在。虽然说这些战役最后都是日本人打输了。但是毫无疑问,凭借反斜面阵地日军给美军带来了不小的的麻烦。不过日本人构筑反斜面阵地的本事可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得自血的教训。在1904年的旅顺攻城战中,俄军就曾经构筑了大量的反斜面阵地。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东鸡冠山北堡垒,当进攻的日军在千辛万苦的攻占了俄军掩护阵地以后,却在俄军的反斜面阵地面前"尸山血海"。日军正是吸取了这场战斗的经验教训,这才有了日后的反斜面阵地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