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早期投资云集、爱库存?

1、深度研究、调查后,发现行业大趋势

现在很多投资人都在看社交电商,希望找到好的标的,为什么我们能在早期投中两个比较头部的项目?

首先,我们还是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当年微商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很好奇,为什么它能够起来?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去看各种各样的微商,甚至把给微商做培训、IT系统的公司都看了一遍,但还投不下手,它们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层级这么多,意味着消费者拿到的商品性价比不高,也就不可持续。

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个道理:通过人跟人卖货,绝对会是零售主要的部分之一。很简单,你看大卖场的逻辑,消费者自己去货架拿货,之后去收银台交钱,是效率最高和成本最低的。导购员意味着成本增加,但为什么大卖场这么多区域还有导购员?因为有一些消费者或者品类需要有人去推荐。

当时我们看完微商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通过人卖货,会成为电商的主要方式之一。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什么叫社交电商,但认为人借助工具在线上卖货是可行的,工具就是微信;第二是

原来多层级的分销是不可能持续的。当我们得出结论后,看到云集第一次,投资意向就定下来了。

再拿爱库存来说,我们在2017年9月份决定的投资爱库存。2017年,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就是把美国20亿美金以上的所有零售公司,全部拉出来比较了一遍,然后一个个看中国有没有类似的,哪怕是变形的。我们在美国看到了TJ Maxx,就是线下卖库存商品的业态,有三家公司,分别是300多亿、120亿和60亿美金市值,现在都涨了一倍了。

但是像美国这么大的卖库存商品的零售公司,中国没有。中国有一个唯品会,一开始是这么干的,干着干着就变成卖新货去了。后来是打了特卖的口号,让品牌商为他定制货品。而美国那三家,做到那么大的体量,只是坚持卖库存的尾货。

它们其实早在1970年代就成立了,为什么中国在这个阶段才出现,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的服装代理结构跟美国不一样;第二,中国的地产和线下商业形态成本太高,不适合销售太低价的东西。美国通常是在郊区开发一大片地,入驻沃尔玛等大型商业体,消费者开车过去消费。

现在微信生态的机会来了,有了做这件事的机会和必然性。而且在线上做去库存的这种业态,假若不是爱库存的王敏做,李敏、张敏也会去做,一定会出来的。

2、为何选择投资爱库存?

那王敏为什么适合做呢?他原来是一个互联网创业者,懂技术和产品,会做流量,后来把公司卖掉赚了不少钱,就碰到O2O大潮,自己也投了O2O,但没怎么做成还亏了挺多钱。

这哥们说我要干一件靠谱的事,在摸索的过程中,他发现库存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就拿了一些库存货,在上海地铁站开线下店卖库存。他同时也开始研究了TJ Maxx,认为中国会出现一个。

但在线下,他越干越发现干不下去,所以在做了一年多以后,慢慢转移到了线上,然后走到今天的规模。

可贵的地方也在于,他干过一两年线下服装生意,要是以纯互联网的方式干,很可能干不成。因为这事太重了,比如后端的仓配、供应链等。第二,王敏特别坚韧,有的人干的不行就掉头了,他认定对的事一定要干成。

爱库存这家公司也很疯狂,天天持续奋战,上海像这样的公司不多。

这两年爱库存所获得的增长,除了创始人的这些特质,主要还是因为这个市场潜在的规模。我们调研过,四五六线城市消费者对于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需求特别大,尤其是它还有品牌。另外,供给方的需求也很大,像太平鸟每年有大量的库存出不去,王敏像在一大堆干柴前搞了个打火机,点了一把火而已。

除了前端的增长和变化,在后端,爱库存也已经建好四万多平米的仓,马上要投入使用了,这对它原有业务的升级有很大意义。

爱库存最早起来是代销模式,比如你是品牌商,把库存表给我,我拍照上传到APP,让那些小B来卖,卖了以后我拿着订单,派物流公司到你仓里取货发。这个模式问题在于,品牌商认为这些都是库存货,不会好好整理,有可能库存表上都是错的货。

另外,品牌商的觉悟配合度不一样,我们以前经常发现,排了物流的人去发货,要求品牌商把场地空出来,因为不同的人标准差别很大,有一些品牌的货第二天就到了,有些品牌商五天还没发货,导致客户的体验差异非常大。所以它建仓是要把货买到仓里,然后统一处理,确立标准,同时成本也会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在仓储上,服装的需求比较特别。爱库存的东西通常都是断码的,收货需要一件一件收,仓库的设计逻辑不一样。我们原来认为采购很难,后面发现这个更难,是真正的壁垒所在,流量都不是壁垒。说白了,我多花点钱也能让流量起来,但这种仓配形式之前在市场都没有,也不是多花点钱就能建起来的,需要更多的技术和运营投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