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不過關,商湯卻把自己包裝成了最會融資賺錢的"AI獨角獸"

今年10月,由阿里巴巴集團、商湯科技及香港科技園公司攜手成立的香港人工智能及數據實驗室(HKAI Lab)正式營運。據瞭解,從2014年11月成立至今,商湯科技已經歷9輪融資,除兩筆交易未公開數額外,公佈的融資總額超18億美元,且每筆融資間隔的時間越來越短。對此,不禁讓人疑竇叢生:在AI掀起的科技浪潮裡,技術難道不是公司的底氣嗎?為何融資反客為主,成為讓這位"AI獨角獸"名聲在外的標誌?

技術不過關,商湯卻把自己包裝成了最會融資賺錢的

早在今年4月,商湯科技獲得阿里領投的6億美元C輪融資,5月底,獲得厚朴投資、銀湖投資、老虎基金等多家投資機構投資的C+輪6.2億美元融資。另外,據報道,商湯科技獲軟銀中國10億美元投資,估值達到60億美元。不得不說,商湯在融資這方面,確實令圍觀群眾咋舌。

隨著"All in AI"口號的提出,人工智能產業的東風便吹遍了科技公司的邊邊角角。在這場東風中,2014年建立起來的商湯科技似乎長了一對翅膀,順風高飛。專注於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原創技術的商湯,依靠自身原創技術和場景落地能力,迅速將技術產品化,深受資本市場青睞。然而,以商湯現有的技術,真的擔得起"AI巨頭"的稱號嗎?

話說,商湯最早的發起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2011年時,湯曉鷗領導的實驗室就開始研究深度學習,2014年商湯成立。原先搞學術的人一本正經做起技術,讓人不得不懷疑,在現如今AI浪潮裡,到底多少人在"裸泳"。畢竟,現有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並不成熟,還存在諸多優化和深究的問題。而商湯引以為主要產業技術的人臉識別技術,相對於曠視科技、依圖科技、雲從科技等其他玩家,也並無優勢可言,尤其近兩年來,CV技術已然同質化。在安防領域,商湯科技相比較於海康威視、大華、科達等傳統安防行業中的霸主來說的確遜色不少。如果只賣算法模型,沒有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很快就會被其他公司甩在後面,到最後只能一敗塗地。

技術不過關,商湯卻把自己包裝成了最會融資賺錢的

成都雙流機場

不可否認的是,商湯確實努力推進人臉識別在安防場景的落地,並且投入了較大精力,可仍舊被不聲不響的依圖秒殺。所以,商湯的頻繁融資真的能幫助企業提高落地和盈收能力嗎?而商湯科技到底有什麼過硬的實力呢?

據悉,商湯科技聲稱為 400 多家企業用戶服務,包括高通、中國移動、海航集團、華為、Vivo、美圖、微博等。而作為競爭對手的Face++(曠視)也常常被拿來與之對比,尤其是在智能手機領域。據悉Face++ 為小米 Note 3 和 vivo V7+ 提供了人臉解鎖技術,其中小米 Note 3 公佈的人臉解鎖用時約為 0.05 秒,而 Face++ 宣稱在自己的實驗室內已經能做到 0.01 秒左右。反觀商湯,為 OPPO R11s 提供的人臉解鎖解決方案,官方號稱解鎖速度最快達到 0.08 秒,9 月下旬發佈的 vivo X20 也用了它的人臉解鎖方案。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0.03秒可以短到忽略不計,而科技實力的懸殊卻在0.03秒之間可見一斑。

在AI這個新興的領域,商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基因裡有一種想把人工智能行業的蛋糕做大的決心和勇氣,無奈科技實力卻撐不起那麼大的野心。目前人工智能離成熟還很遠,探索的路上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前輩,少一點包裝,多一點研究和技術積累。至於商湯是否擔得起"智能視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這個稱號,想必大家已經仁者見仁人,智者見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