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老師:孔子為何不談鬼神!只因一個“禮”字!多少人能遵守?

禮的繁體字,左邊是一個示,右邊是一個豊。豊的讀音與護相同,意思是古時候行禮用的祭器,一般是青銅製品或玉製品,相當貴重。使用如此祭器,可見我們的祖先極重祭禮,因為祭禮的對象是天和鬼。說明了先秦典籍裡的鬼和《聊齋志異》中流離荒野不能投胎的鬼不一樣,它用來指代逝去的先人,是一個讓人們充滿敬畏感的詞。

韓老師:孔子為何不談鬼神!只因一個“禮”字!多少人能遵守?

示和豊加在一塊構成了古代的禮字,意味著禮的產生是緣於人們要把內心的敬畏展示給上天和祖宗看,以闡明自己對天理人倫的信守。而上天和祖宗畢竟是虛擬的,隨著思想的發展,禮的概念漸漸延伸拓展到人的身上和社會治理的層面。西周制禮,對各社會階層之間及其內部的禮儀做出了細緻而嚴肅的規範,以樹立人類社會的敬畏精神——敬人心,畏公理。

韓老師:孔子為何不談鬼神!只因一個“禮”字!多少人能遵守?

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從來不談鬼神之事,並不是嫌惡鬼神,而是心存敬畏、非禮勿言。孔子極度重視對天地和祖先的祭祀,並不是迷信愚頑,而是心存敬畏、正禮而行。孔子教導弟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言下之意,做人處世要恭謹,修身治國要慎重,對個體,對民眾,對社會,對國家,都應該心存敬畏。

韓老師:孔子為何不談鬼神!只因一個“禮”字!多少人能遵守?

許多人對王陽明心學理解是,縱情任性,隨心所欲,這是天大的誤會與可怕的曲解。王陽明說,天理常存,方能從心。敬畏,是一個人心靈灑脫的前提。堯與舜戰戰兢兢,周文王小心翼翼,都是敬畏的表現,才是心體的自然。依據王陽明的思想,迴歸本心(致良知)是為了尋找敬畏,以心為用(知行合一)是為了修行敬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