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师:孔子为何不谈鬼神!只因一个“礼”字!多少人能遵守?

礼的繁体字,左边是一个示,右边是一个豊。豊的读音与护相同,意思是古时候行礼用的祭器,一般是青铜制品或玉制品,相当贵重。使用如此祭器,可见我们的祖先极重祭礼,因为祭礼的对象是天和鬼。说明了先秦典籍里的鬼和《聊斋志异》中流离荒野不能投胎的鬼不一样,它用来指代逝去的先人,是一个让人们充满敬畏感的词。

韩老师:孔子为何不谈鬼神!只因一个“礼”字!多少人能遵守?

示和豊加在一块构成了古代的礼字,意味着礼的产生是缘于人们要把内心的敬畏展示给上天和祖宗看,以阐明自己对天理人伦的信守。而上天和祖宗毕竟是虚拟的,随着思想的发展,礼的概念渐渐延伸拓展到人的身上和社会治理的层面。西周制礼,对各社会阶层之间及其内部的礼仪做出了细致而严肃的规范,以树立人类社会的敬畏精神——敬人心,畏公理。

韩老师:孔子为何不谈鬼神!只因一个“礼”字!多少人能遵守?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从来不谈鬼神之事,并不是嫌恶鬼神,而是心存敬畏、非礼勿言。孔子极度重视对天地和祖先的祭祀,并不是迷信愚顽,而是心存敬畏、正礼而行。孔子教导弟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下之意,做人处世要恭谨,修身治国要慎重,对个体,对民众,对社会,对国家,都应该心存敬畏。

韩老师:孔子为何不谈鬼神!只因一个“礼”字!多少人能遵守?

许多人对王阳明心学理解是,纵情任性,随心所欲,这是天大的误会与可怕的曲解。王阳明说,天理常存,方能从心。敬畏,是一个人心灵洒脱的前提。尧与舜战战兢兢,周文王小心翼翼,都是敬畏的表现,才是心体的自然。依据王阳明的思想,回归本心(致良知)是为了寻找敬畏,以心为用(知行合一)是为了修行敬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