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减值引业绩“变脸” 私募紧急发布“避雷”绝招

进入2019年,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现象频频出现,让股民们防不胜防。

对于投资者如何“避雷”这一问题,弄玉投资总经理何上溯向指出,投资人要避免商誉减值的“雷”,还是要从上市公司并购的“源头”开始检验:看看并购报告书的详细内容、资产标的的盈利能力如何、行业发展前景和行业中竞争优势如何,这和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方式是一样的。

在考察并购案例时,应当重视并购价格,合理的并购价格是“避雷”的关键。如果上市公司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并购一些盈利能力强的资产,那说不定多年以后这类资产不会变“雷”,也不存在商誉减值问题,而是一项“隐蔽资产”。

上海千波资产束其全告诉记者,规避商誉减值这种“雷”,最好的办法还是少购买具有大量商誉资产的上市公司,尤其是最近大幅度并购、账面上记载着巨量商誉的公司。上市公司购买资产不能只看评估价值,还要从长远评估这块资产在若干年后的预期价值,否则很容易出现高价购买资产“后遗症”,业绩承诺期一过就“变脸”,投资者必然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

在2015年前后,有很多公司在被收购过程中,其价值被高估至净资产的十倍甚至百倍之多。这些被高估出的部分被会计以商誉的形式沉淀在总资产中,从而造成了上市公司净资产大大虚高。如此一来,一旦被收购企业业绩不达标甚至发生巨额的亏损(尤其是被收购企业往往在业绩最辉煌的阶段被收购),上市公司就不得不对并购中形成的商誉进行减计甚至计提归零,从而造成上市公司业绩的巨幅波动甚至大幅度亏损,给上市公司股价造成重大影响,严重影响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万霁资产董事长牛春宝表示,因为2018年市场环境不好,估计很多公司会就商誉做大手笔计提。规避这种“地雷”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碰有大量收购行为的公司。因为90%左右的收购,尤其是跨行业收购,都是不成功的。

也有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透露,目前股市处于低位,上市公司会有主动或被动做低2018年业绩的预期,为的是2019年“轻装上阵”,有个好的业绩预期,这就是业内认为的业绩“洗澡”。上市公司业绩“洗澡”主要涉及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等方面,这些都是上市公司可以计提减值、进行业绩调整的“点”。

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告诉记者,商誉减值问题最近三年越来越严重,而在今年年初频频爆发。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三季报披露的商誉值规模高达1.4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商誉值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会给整个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对于这种商誉减值的业绩“地雷”,投资者在选股时需要特别注意财报中的商誉值,商誉值特别大的,“爆雷”的概率也许比较大。但是简单地看商誉值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看商誉值占总资产的比重,如果超过一定的比例,比如30%以上,可以将其列为高风险。在选股时,上市公司如果存在类似的商誉值高占比,就可以考虑予以排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