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误传百年,听得见老祖宗哭泣的声音吗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误传百年,听得见老祖宗哭泣的声音吗

中国有许多的俗语,这些俗语有的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有的是圣贤人的谆谆教诲,其中都饱含着深邃的哲理,但是从表面来看却非常口语化,朗朗上口,比如描述西藏民族风情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一看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中华民族历经5000余年,俗语很多都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但也有一部分俗语,被后人扭曲,更为关键的是,被歪曲的俗语还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误人子弟.就比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被后人歪曲了数百年之久。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误传百年,听得见老祖宗哭泣的声音吗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其实圣贤的原话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不是"毒",这句话是有出处的,并非空穴来风.《增广贤文》中曾写: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量"在古代指的是计量单位,对于人来说,又可理解为"度量",就是容人的气度,前面的"量"和后面的"度"互相映衬,圣人是在教诲后人,男人一定要有胸怀,不能小肚鸡肠,唯唯诺诺,不然做不成事,更不算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人.做人嘛,还是要敞亮些,而历史之中大凡有成就之人,声名赫赫下也都有着容人的气度,比如曾国藩、唐太宗、康熙帝等。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误传百年,听得见老祖宗哭泣的声音吗


而从清朝时代起,这句话渐渐被人们误解,当初第一个念成“无毒不丈夫”的人,已经无从知晓,但是他肯定知晓这是个字原来的本意,但是一字之差,而意义却判若云泥,后者的意思是让男人学会狠得下心,其实男人狠一些也无可厚非,这是男人的性子,但是狠也有标准,现在许多人歪曲了这个“毒”字,超越道德的底线,超越亲情,超越友谊,做一些损人不利已的事情,当感到害怕的时候,有意思或者无意识地往往用“无毒不丈夫”的谬论安慰自己,就比如当下发生的杀妻骗保案。“无毒不丈夫”不无道理,但是用起来难度却非常大,相信古人当时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用“度”更加的贴切,也更加具有教育意义。身为一个男子,就要学会忍耐和包容,要有气度.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误传百年,听得见老祖宗哭泣的声音吗

忍耐、包容并不是代表自己在示弱,是一种在当下时局下的生存办法,是为了养精蓄锐,是为了蓄势待发,是为了东山再起,在一定条件下还代表着“舍得”,代表着“退一步海阔天空”。同仁堂原型拍摄成的《大宅门》里,二奶奶一句话:小不忍则乱大谋,等我喘过这口气来,我就一个一个把他们都咬死,说明了“无度不丈夫”的一层真谛。而当下火热的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也曾说过非常有名的一句相声台词,也是关于“度”的,你知道是哪句吗?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误传百年,听得见老祖宗哭泣的声音吗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误传百年,听得见老祖宗哭泣的声音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