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加班?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加班?

“吃得比豬少,幹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中國職場人如此調侃自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6小時,比上月增加0.1小時。中國人加班有多瘋狂?京東以23:16的平均下班時間,成為中國最“狠”公司冠軍;華為每日人均加班時間長達3.96小時,成為中國企業“加班王”。人比人氣死人,中國人又開始羨慕歪果仁。調查顯示,在每週工作時間最短的國家和地區中,即便是排在第17位的倫敦,也只有33.46小時。(中國新聞週刊)

不少人認為,今天的一代人比以前更富裕、更健康、更長壽,享受更大限度的自由,但為何還是瘋狂加班,還是感到壓力大?在我們身邊,因為壓力有人猝死,有人自殺,有人失眠,有人失調,有人夜夜加班,有人沒空做愛,有人瘋狂騷擾閨蜜,工作生活兩不分,社交媒體上一片呻吟發洩之聲,商場裡擠滿了報復性消費者。太多人在說:最想做的事是狠狠地睡上一覺,睡到自然醒。比起上一代人,我們的生活似乎更壓抑,因為生活比以前更復雜、誘惑更多了。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加班?

如果不是因為壓力,誰願意加班?那麼誰的壓力最大?生活壓力最大的要屬中國的白領。中國的白領工作的壓力堪稱世界大一,工作第一、生活第二,是這個社會的大多數現象。如果陳逸飛不死,那麼過勞死就是抬不上桌面的小眾話題,即使大家都心知肚明中國人的節假日全世界最少。如果胡新宇不死,華為肯定不會嚴禁擅自加班,即便之前人人都在搏命。中國人恐懼過勞死,但更熱愛加班。因為吃飯要錢,穿衣要錢,孩子上學也要錢,可是,到哪兒弄錢呢?

而家庭壓力最大的要屬中國的中年人。抖音上流傳一句話,老闆要是想罵人,就一定要罵中年人,罵了他們不敢辭職不敢反抗,因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不僅上有老下有小,還要為過去幾十年的社保還賬。他們最大的壓力來自身份焦慮,這幫從憤青躍升到準中產的階層時時感受到地位不保。他們是中國14萬億民間存款的主力軍,不過大多屬預防性儲蓄,動不得,因為稍不留神,即會淪為房奴、車奴然後是卡奴、病奴、學奴。中年是一個臨界點,雖然事業蒸蒸日上,身體卻每況愈下。

那麼,我們的壓力從哪裡來?物價漲得比鬍子還快但工資漲得比眉毛還慢,要想過得好,只有無奈地拼命硬幹了。房子、車子、票子,就足以讓現代人壓力不堪,買房買車是上班族們必需的“目標”,而就連新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得了七百多萬都還在為房子著急,你就不難看出這個國家的大多數人面臨的窘境。於是謀求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份穩定不錯的收入,是眾人追求的目標。但這往往意味著要付出更多、承受更多,因為在人才濟濟的城市裡,隨時都可能會有人超越你、替代你……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加班?

一個人,從生下來開始就彷彿要與時間賽跑了。比如,讓孩子早早開始學音樂、補英語、練畫畫,似乎少一樣就會被淘汰;高考前非要早早學完所有課程,提早一年開始複習;進入社會一味升官發財,對職業歸屬感的追求反而成了不切實際的幻想。成家立業急,大學剛畢業,不少家長就開始催孩子結婚生子。孩子們希望先立業後成家,而在家長的催促下倉促完婚,不僅生活質量得不到保證,還可能一生碌碌無為。

在追求財富方面,多少人希望一夜暴富,企業主疏於實業的經營,而投身“來錢快”的房地產等行業;職員輕視主業,不是通過踏實工作,而是把大量精力放在炒房、炒股上,希望快速積累財富;很多企業不關心產品和技術開發,而一味抄襲、山寨;不少演員模特,為成功而甘被潛規則;女博士後為了取得北京戶口和留在北京工作的機會,不惜投懷送抱,與編譯局局長開房17次;企業投標不憑實力,而靠走後門、拉關係……捷徑心態讓人們失去耐心,變得急功近利、心態浮躁。

中國人為何如此著急?社會學家孫立平認為,中國社會不是金字塔,而是馬拉松。金字塔社會,如果安於底層生活,可以過上貧窮低賤的生活而心安理得,印度的賤民即是如此。然而,在馬拉松社會,每個人都需要奔跑,如果慢了就會被徹底拋棄。被拋棄的結果是,看著別人遠去的背影,永遠和這個社會脫節。

當前的中國社會給年輕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看到別人拿著高薪、住著大房子、開著名車,一種不平衡感油然而生。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神話屢次上演,並藉助現代傳播工具無限擴散,財富新貴們光鮮亮麗的生活不斷地刺激人們的慾望,成很多人追求的目標。膨脹的慾望和嚴酷的現實急劇增加了現代人的壓力,將其細化就是,賺錢要趁早、出名要趁早、升官要趁早,相互攀比、你追我趕的社會已然形成。甚至各種快速高效的廣告充斥於我們的眼中——一分鐘治療近視、三分鐘人流、七天美白、十四天減肥、兩個療程豐胸。一年成名,兩年出書,三年暴富……

當社會應提供的醫療、養老、教育等福利保障不夠完善時,個人身上的擔子就顯得尤其沉重。無疑這讓會中國的年輕人,把生活成為工作的附屬品。這是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也是病人。對此西班牙《世界報》曾說:“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象力。他們本可以吟誦詩歌、結伴旅行、開讀書會。但現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樣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而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種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