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導購到代購,一字之差,為何收入大不同?

01

我有一位朋友,在屈臣氏的某個門店做店長,我看她已經做了好多年的店長,有一次閒聊的時候就問她,你從導購做起,又做了這麼多年店長,要經驗有經驗,要管理能力有管理能力,將來是不是要升到總部去?

結果她斬釘截鐵地回答:不可能!像我們這樣很少能上升到品牌總部那裡去的。

我當時挺驚愕的,你們這樣的怎麼了?怎麼就不能上升了呢?

後來聊了多了,才逐漸明白,對於導購這個群體來講,升到店長,基本就到了職業生涯的頂端。要不然,就要走向創業、自己開店這條路了。

作為一個河北農村的小姑娘,不到20歲,高中畢業就來到大城市打拼,沒有背景,沒有學歷,也沒有一技之長,導購是他們最合適的工作之一了,好在她吃苦耐勞,又很會說話,業績一直不錯,一步步被提升為店長。

但是,在這個店裡做了幾年店長,又會被調到另一個店裡。有時候,她也想突破一下,也辭過職,做過別的,但是,最終還是回來乖乖做店長。

像她這樣,已經是中國上千萬導購中比較好的了,做到了知名品牌的店長,大部分的導購其實只是在不斷的跳槽中,過著看似光彩實則迫不得已的生活。

導購這個群體,是所有職業中,流失率最高的了吧,我曾經採訪都市麗人的董事長,他多年前跟我說過一個行業數據,企業每年的導購流失率都在百分之二三十,甚至更多。

流失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銷售業績壓力,另一方面是因為這個職業,其實很難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作為品牌方,企業層面之所以一直不願意往上提拔他們,是因為他們的學歷層次不是太高,知道怎麼應對顧客,但是,怎麼處理與經銷商等更復雜利益關係的時候,他們的能力缺陷就凸顯出來了,所以,企業只是把他們當做銷售工具。

同時,對於導購來說,客戶也不是自己的,消費者基本是衝著品牌來的,很少說有哪個導購走了,然後把品牌的消費者也帶走了。前幾年O2O火的時候,很多企業也開發了一些專門幫助門店導購提升業績的IT系統,最終實踐下來,並不理想,導購善於面對面的溝通,拿下顧客,讓他們去管理客戶社群,很難。一方面是個人不擅長,另一方,則是商業模式走不通,一個品牌單獨建立一個消費社群,是很難長久的。

除非……

02

除非他們能獲得非常豐富的貨源,才能讓自己的社交電商走得下去,消費者很少願意一直在一個品牌的社群裡待著,他們的需求是多元化的。

但是,品牌商自己的導購,偏偏沒有辦法獲得更多貨源,他們只賣一個品牌的貨。

這個局怎麼解?

我聽過一個故事,兩年前,現在的愛庫存創始人王敏在上海開了一個做特賣的門店,經營一段時間後,他發現自己的顧客有一大批寶媽,這批人經常來,而且每次都是買一大批貨,肯定不是自己穿的。

後來一聊才發現,他們是代購,專門在微信群裡賣貨,而這批代購,有不少人是原來做導購的。

而他們之所以不做導購改做代購,往往是因為結婚生子後重回職場很難,沒辦法站櫃檯了,但是,他們除了賣貨,也不會幹別的,同時,又有很多身邊的朋友找他們下單,就這樣日積月累,客戶越來越多,他們就不斷在各個特賣場或者網絡上找貨,然後給顧客發照片,顧客下單了,他們再下單,沒有庫存壓力,也沒有經營風險,還不用上班,一邊帶孩子一邊做生意。

這個故事,一下子讓我豁然開朗,誰說導購沒有出路?導購用自己的優勢在這個時代給自己找了一條最好的出路,從導購轉身為代購,從單為品牌方服務,轉到還可以同時為消費者服務。

你可能會疑惑,現在電商這麼發達,下單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顧客為什麼願意從代購這裡購買?代購,到底又創造了什麼價值呢?

舉個例子,有的導購之前在知名品牌做過櫃姐,而且做過好幾個品牌的櫃姐,所以,對於這一類品牌,已經很懂行了,如何鑑別真假,哪裡的貨源更有價格優勢,誰跟誰的品質差不多,價格差多少,他們都門兒清;還有的服裝導購,每天見那麼多顧客,經歷了那麼多潮流週期,對於時尚風向、如何因人而異進行搭配,他們說得頭頭是道。

愛庫存創始人王敏說過一個例子,曾經有一個分銷商,有了新貨之後,會單獨給客戶發鏈接,十有八九,這個客戶就會下單,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她給顧客推薦的商品,基本都是很符合客戶需要的,她知道對方的身高、相貌、愛好、購物頻次,以及收入水平,知道什麼level的審美適合對方。

這就是他們通過自己的能力在商品之外創造的新價值,在貨源層面,有更深的鑑別能力;在搭配方面,有更強的專業能力;在顧客方面,有更好的溝通能力。

這種價值,是阿里、騰訊等任何大平臺的大數據所無法比擬的,很多人都說,大數據人工智能電子商務會讓很多人失業,我倒覺得不至於,你看,實體店不景氣,導購看起來失業了,卻在社群電商的領域重新找到了價值,通過一對一的服務,反而搶走了傳統電商的份額,而且他們本人比以前掙得更多,風險還更低。

這應該叫天道輪迴,還是叫辯證唯物主義呢?

03

不過,導購在產品方面很專業,在運營層面,沒有平臺的支持也是不行的。

平臺能給導購(分銷商)什麼支持呢?

以愛庫存為例,愛庫存整合了超過5000個知名品牌的庫存產品,這給了導購們充足的貨源,只有貨源豐富,導購的產品能力才能釋放的出來。

產品是瞭解用戶需求的道具,產品越多,導購對客戶就越瞭解,越瞭解客戶,客戶對導購也會越信任,越願意在她這裡下單。以前導購只代理一個品牌,現在有多個品牌的貨源,就極大地豐富了導購的產品線。打個比方,一個賣秋水伊人的女裝導購,為了與本品牌的品類起衝突,可以銷售化妝品、保健品等,一方面可以做品類補充,另一方面不涉及銷售競爭品牌商品,而售賣其他品類商品做互補,在職業道德與法律層面是合理。

另外,導購可以自由定價,賣多少錢,自己說了算。由於都是庫存產品,很多產品的價格都是二三折,最低的一折都有,底價很低,導購自由加價的空間就大,這些品牌都是大牌,庫存貨市面上沒有賣的,低價正品,讓有銷售經驗的導購更容易賣出商品,也給她的用戶帶去良好的購物體驗。

所以,導購平時做正品正價,業餘時間做低價,形成很好的組合,滿足了客戶各個層次的需求。

除了貨源、價格,還有培訓。如何吸引客流、轉化客人、維護客群、增加復購,都需要一套更專業的手法,這是原來導購所不具備的。

轉型之後的導購,收入是原來的好幾倍,更關鍵的是,自己的職業贏得了更多的認同。

職業價值找到了,導購們的社會和家庭價值,也就更穩固了。

原來,導購們社會存在感不強,就是因為,社會的中心往往給功成名就的人,家庭的中心往往給學習優異、賺到錢或者靠著單位長臉的人,而導購,他們可能學歷不高,社會地位不高,有時候有點邊緣化。

但是,當導購變成某個領域的意見領袖的時候,她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都會隨著她的職業價值而改變。

所以,中國上千萬的商場導購們,是時候轉變思路,重新發掘自己價值的時候了,沒必要因學歷而自卑,因職業而妄自菲薄,成為某個領域的KOL,一樣可以擁抱成功,扭轉命運!

從導購到代購,一字之差,為何收入大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