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的起源與馴化

家畜的起源與馴化


廣義上的家畜是指馴化的動物,包括各種畜禽,還包括家蠶、蜂、家魚等。狹義的家畜是指馴化的哺乳動物,一般的六畜是指:馬、牛、羊、雞、豬、狗。

舊石器時代,以狩獵採集經濟為主,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先民很難產生馴養動物的意識,隨著生產性經濟的發展,狩獵採集經濟成為輔助性經濟,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剩餘產生之後,家畜馴養才開始發展起來。可以說家畜飼養與私有制和人類的定居生活密切相關,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家畜的起源與馴化

定居生活



一、家畜的起源

在我國,家畜的起源當在農業起源之後。在距今約10500-9700年的徐水南莊頭遺址發現了數量較多的水、陸生動物遺骸,有雞、鶴、狼、狗、豬、鹿等,狗和豬可能是家畜,其他都是野生動物。

家畜的起源與馴化

六畜



到新石器時代中期,家畜飼養已經發展起來,如大地灣文化時期,在白家村出土的12種動物骨骼中,豬、水牛、狗、雞都是家養動物,豬最多。當時家豬的飼養規模較大,僅次於家豬的是水牛,從骨骼的尺寸、形狀上看,與野生水牛有明顯區別,當是家養水牛。

《史記·夏本紀》中有“豢龍氏”、“御龍氏”的記載,《周禮》中有“服不氏掌教擾猛獸”的記載,《淮南子》亦有“拘獸以為畜”等說,這些都反映了動物的馴養活動。在新石器時代中期,雞、狗、豬、羊等動物已被馴化成家畜家禽,成為史前時期農業經濟的重要補充。

二、考古學實證

武安磁山遺址發現雞骨較多,狗和豬的骨骼亦有發現,經鑑定,狗和豬已是家畜,並確認磁山雞是中國目前最早被飼養的家雞。

家畜的起源與馴化

磁山遺址


家畜的起源與馴化

凌家灘文化豬



舞陽賈湖遺址、北辛莊遺址,都發現雞骨,應當都是家禽。

皂市下層文化的石門皂市遺址、胡家屋場遺址都有家豬遺存,胡家屋場有許多反映肉食來源的動物遺骸,年代越早數量越多,經鑑定有水牛、羊、豬、鹿、鼠等陸生動物和魚、螺等水生動物,牛、羊、豬可能是人工飼養的,其餘皆為狩獵和捕撈對象。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各地常見以大量的豬作為獻祭用牲或陪葬生靈,飼養業的規模變大,飼養水平進步。

家畜的起源與馴化

陶豬



牛骨在黃河流域的磁山遺址、裴李崗遺址和賈湖遺址中都有發現。磁山是小型黃牛,賈湖遺址是黃牛和水牛,都不能肯定是家畜,但肯定處於半馴化階段。在彭頭山遺址、皂市下層遺址、胡家屋場、城背溪遺址等地,都發現水牛骨。在當時,黃河流域可能以飼養黃牛為主,華南地區則基本上都是水牛。

磁山遺址出土狗骨較多,還有較完整的狗骨架,狗骨體形不大,當是已被馴化成家畜。在裴李崗文化中,也發現狗骨。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黃河流域,狗成為主要的飼養對象,飼養的規模較大,技術有所進步,常見用狗陪葬的墓葬。

裴李崗遺址發現羊骨和陶塑羊頭,元君廟遺址的灰坑裡出土羊骨,皂市下層文化的皂市遺址、胡家屋場等出羊骨,但目前學術界不認為它們是家畜。

三、家畜的發展

新石器時代末期,農業的發展促進了飼養業的發展,使之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組成部分,主要的家畜有雞、狗、豬、牛(黃牛、水牛和西藏地區的家犛牛)、羊(綿羊和山羊),六畜除馬外,都已出現,有些成為肉食的主要來源。

而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家庭飼養業隨著稻作農業的發展而發展,主要家畜有豬、狗、水牛和雞,豬和雞是主要的肉食來源,水牛用來耕田,以從事漁獵和採集等輔助經濟部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