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戴震誕辰294週年

我國清代中期,封建統治者推行文化專制,大興文字之獄,把百姓的正義追求視為“異端“,以“理”殺人。人們搖手觸禁、動輒得咎,“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梁謀”。

紀念戴震誕辰294週年

戴震

在此萬籟俱寂、萬喙息響之時,我們徽州休寧的大學者戴震(又叫戴東原),卻奮不顧身,用《孟子》字義疏證的方式,勇敢地批判“後儒以理殺人”,質疑“上下尊卑”等級分明的封建統治秩序,挺身而出為平民百姓代言,呼籲“體民之情,遂民之慾”,建設平等、“平恕”、“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的理想社會。

戴東原振聾發聵的呼喊,和同時代曹雪芹寫作《紅樓夢》一樣,引起了具有時代意義的思想大震動。戴東原被稱為我國早期啟蒙思想家。戴東原和曹雪芹被學術文化界譽之為“時代雙璧”。

紀念戴震誕辰294週年

梁啟超稱頌戴東原的《原善》、《孟子字義疏證》著作“一字一金”、“足以不朽”,“為中國文化轉一新方向”,是“八百年來思想界之一大革命”。胡適則極贊戴東原的哲學是“科學精神的哲學”,是“近世哲學的中興”。 極贊戴東原是“三百年中數一數二的巨人”。

戴震戴東原,清代雍正元年十二月(1724)出生在徽州休寧隆阜村三門裡一個貧寒的負販之家。

休寧隆阜是一個歷史文化蘊涵豐厚的徽州千年傳統古村落。隆阜戴氏家族自唐代就來到隆阜開基。由於隆阜北靠白嶽,緊鄰三江口,田土肥沃,至明清時期這裡已經發展成人煙密集經濟繁華的商業村鎮。隆阜長街三十多家各類店鋪交易忙碌,村裡沿橫江五個碼頭船舶穿行。“戴家大屋”、“曹家花園”、“七門廳”等徽派大宅代表著隆阜徽商的輝煌,古街官道深深的車轍印痕銘刻著隆阜的歷史悠長。隆阜村口,“禮門”牌坊跨路而立,戴氏“荊墩祠”恢宏肅穆,祠前“剡水鍾靈”石坊清秀古樸,古樟邊“雲起亭”翹角飛簷。

隆阜村民間尚文重教,從這裡走出了“江西四戴(戴衢亨及父戴第元、叔戴均元、兄戴心亨)”、大畫家戴本孝等等,代有名人。三門裡隆阜村西村頭,戴震故居正對萬架書山,簡單的徽派民居,建有古歡園。其故居建築道光年間毀於火,僅存院牆、院牆石庫門、一口家庭生活汲水用井。還有一個六角旗杆石墩,據說是戴震中舉後族裡為之在“三甲祠堂”豎旗的遺物。院內所長相傳戴震手植的板栗書和桂花樹,缺少保護在十幾年前枯毀。故居院牆上原嵌有黃炎培先生1934年考察時所書“戴東原先生讀書處”石刻和戴氏族裔所題“高山仰止”石刻,1969年大水毀失。戴震故居前原有碧水清幽的“戴東原洗硯池”,一個岸有垂柳桃花,水面荷花搖荑,鴨子嬉遊的小池塘,因東原在家寫書作文常在此洗刷筆硯而得名,現已被填土建民房。

紀念戴震誕辰294週年

戴震故居內“戴東原先生讀書處”, 戴震在自己的文章中稱之為橫江、率水“南北河之間”的“遊藝塾”,現已被徹底毀平,建成塑膠跑道。 戴震故居旁另有一口用整塊青石鑿成井欄的古井,井欄圈上汲水繩子磨出的十幾處深痕,有的可放大拇指。井欄圈上“ⅹ氏古井”,第一個字已被鑿去,傳說隆阜戴家祖上和隆阜吳家祖上曾為此井發生糾紛,戴震家也常在此井汲水,此井已被搬到“黎陽故邸”。戴震逝後,戴震直系後人以農為生,貧寒清苦,戴震故居逐漸荒廢。戴震故居遺址很早就引起國學大家們的關注。1924年梁啟超先生專門撰文呼籲要保護好戴震故居遺址,他感慨地說,戴東原才逝世一百多年,他的故居遺址就荒廢得無法目睹,這不僅是徽州鄉人之恥,也是國人之恥。可惜戴震故居遺址到如今已面貌全非,讓人扼腕。在隆阜村中街,1924年戴氏族裔在紀念戴東原誕辰二百週年時,購下“搖碧樓”,收藏戴東原著書和資料,辦隆阜“戴氏私立東原圖書館”,此圖書館徽派樓屋又叫“戴震藏書樓”,緊靠橫江碼頭,隔著碧波盪漾的橫江水和江中心桃李盛開的桃花島相對,風光秀美,是千年古村隆阜重要的一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此基礎上建立“戴震紀念館”。日本研究戴學的學者造訪紀念館,在《早稻田大學學報》發表過讚頌文章。“戴震紀念館”後來遷往屯溪老街,成為人們瞭解戴震學術的重要窗口,現在的桃花島已經變成一片醜陋不堪的房地產,再也不見桃李盛開的橫江溼地風光。

戴東原在嚴冬隆隆的雷聲中出世,到了十歲才開口講話,卻是讀書格外勤奮,“日數千言不肯休”,而且善於思考。在讀《大學章句》時向塾師的發問,竟難住了塾師。這一問學的“懷疑”精神,後來被國學大師梁啟超頌之為了不起的“清學精神”。 戴東原一邊隨販布的父親出外教授蒙童,一邊刻苦自學。在徽州家鄉和程瑤田、金榜、鄭牧、方晞原、汪肇龍、汪梧鳳等年輕學子一道研鑽學問,先後在“賣姜老人”、戴恂、江永、戴瀚等名師的教導指引下,廣治文字訓詁、聲韻考證、天文歷算,對六經等儒學典籍的精義瞭然於心。一部厚厚的《十三經注疏》,戴東原竟能將註疏背得滾瓜爛熟,二十二歲就寫成了研習古算的《策算》著作。

為了探索社會治亂之道,戴東原以求真求是的態度廣博問學,承傳徽州先賢的學風,從一字一詞開始,紮實訓詁考證,實事求是,厚積薄發,學識精深,成為當時正在興起的徽州樸學的代表人物。所著《六書論》、《考工記圖注》、《爾雅文字考》、《轉語二十章》等著作深受學人讚歎。

紀念戴震誕辰294週年

戴東原在做學問的過程中,一直關心著身邊的農事民生,他和江永、賣姜老人等努力研究天文地理,設計製作觀察雨雪陰晴的“天象儀”,還在大旱之年向村農推廣“龍骨水車”,設計屯溪珠塘水壩抵禦水災。戴東原在遊歷南北著書講學時,用心修纂《直隸河渠書》,編修《汾州府志》、《汾陽縣誌》,想到的都是如何對民生有益,就是在四庫館給西方傳入的書籍寫提要時,也總是主張看它是否對民生有用。

戴東原三十三歲遭族豪迫害隻身離家,四十歲中舉,此後多次參加會試,想通過科舉為國效力,實現“聞道”的人生抱負,但都未能如願,顛沛於大江南北,坐館講學、修志著書,經歷坎坷艱辛。而戴東原“學高天下”“名動京師”,紀昀、王鳴盛、錢大昕、王昶、朱筠、秦惠田等達官、學問大家都十分看重。戴東原的經籍文字考證和對歷算、輿地的研究,尋根達杪,力求“十分之見”,象對“桄(橫)被四表”中“桄、(橫)”的考證和戰國樂器鐘的圖繪,都被後來發現的文獻和出土實物所確證。因此胡適稱戴東原是當時最接近科學的學者。戴東原修地方誌強調首先要搞清地理沿革,他的修志思想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戴東原研究水地很用心,曾寫作《水地記》長篇。用了二十多年校勘整理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找到了整理的規律,貢獻最大。

紀念戴震誕辰294週年

乾隆三十八(1773)年,朝廷開四庫全書館整理刊行古籍。戴東原被特詔入館,負責禮經和《永樂大典》中古算經的校勘整理。戴東原耗盡心血,夜以繼日,出色地完成了校理任務,還校理了《水經注》本子,校勘最善,乾隆作詩褒揚。在四庫全書館五年中,戴東原身體累垮了,眼睛也不行了。京城眼睛攤的老者感慨地說:我這裡的老花是度數最高的了,再高的就沒法找了。戴東原一邊校書,一邊抓緊寫作他的哲學著作。在《孟子字義疏證》等批判官方“理學”、探索社會治亂之“道”的著作中,戴東原指出封建統治者對百姓的專制壓迫是社會混亂的總根源。戴東原以唯物觀解釋“理”,建構起體民之情遂民之慾的新“理學”。 戴東原的哲學創新“石破天驚”,在當時引起了世俗的激烈反對,封建衛道士們指責戴東原“離經叛道”,一些好友也不很理解,但戴東原堅信自己的哲學思想是“正人心之要”,就是辭館回家也決不改初心。

乾隆四十二(1777)年,戴東原被庸醫所誤,病逝於四庫全書館任所。只有五十五歲。這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不僅是徽州樸學學派的中堅,而且以富民為本的哲學思想,被章太炎、梁啟超、胡適等國學大師稱之為是“思想界一大革命”,是“理學的中興”。 戴東原作為中國近世啟蒙的先驅,成為“十九世紀的一線曙光”。

在戴震誕辰294週年之際,讓我們記住這位了不起的徽州先賢對中華民族的傑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