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转向产业互联网后,检测互联网的路在哪里?

随着To C 领域的消费互联网逐渐成熟,行业格局走向稳定,集中度不断提高。B2B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则被视为互联网下半场。

不久前,BAT三家企业都宣布要拥抱实体经济,从侧重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兴起,诸多传统领域相继都将被互联网所改变和重构,并通过互联网提高跨行业协同的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

那么作为产业升级重要支撑的检测行业能否成为产业互联网的突破点?检测人是不是也该行动了?

本文逻辑:

1、检测行业学历高收入低

2、检测市场现状

3、解决方案

4、感恩陪伴,奉上彩蛋!

检测行业人效低

作为检测行业的一份子,我也是寒窗苦读很多年,拿了Master/Doctor的高材生啊!为什么我的同学已经是科技公司的翘楚,年薪百万了。可作为检测人的我,工资却是那么一丢丢?

原因是咱行业的人效低啊~

借SGS大佬的话来说,检测行业虽是科技服务业,但人均产值太低,即使做的比较出色的机构,年人均产值也不过20多万。一般一个百人规模的机构,每年的产值也不过2000万左右。20多万的人效,再去除设备成本、折旧、房租、运营成本、营销成本、股东回报等等,每年能发多少钱,你自己算算。

下图为检测行业近期数据,其中全国的检测人均产值是21万,而正常情况下30万元才是温饱线,所以就可以理解工资低的原因了。

BAT转向产业互联网后,检测互联网的路在哪里?

BAT转向产业互联网后,检测互联网的路在哪里?

那我们该如何把人效提高呢?互联网这么发达,to C的阿里中国零售平台GMV达46350亿(云观咨询监测2017全年数据),天花板快摸到了吧?但是到手的质量能保证吗?那么发展to B就迫在眉睫了。

检测人如何拥抱互联网

小编从检测市场,互联网这2个角度分析,个人看法,供参考及饭后闲谈。

检测市场

1、检测机构

目前检测机构的业务都来自于大客户,符合帕累托定律(二八定律):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客户。维护大客户的成本何其高:陪吃、陪喝、拿标书,一不小心还会被别人抢走项目。

BAT转向产业互联网后,检测互联网的路在哪里?

对“二八定律”叛离的是“长尾理论”,如淘宝,支付宝的模式都是很好的证明(小散单,零花钱聚集起来撼动了整个业界)。所以检测单位也需要关心一下长尾部分的中小客户,这些客户的特点:成本低,高利润比,抗风险能力高,又有成长空间。但是这部分数量大体积小,如何维护省成本?就是要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新的模式,去降低获客和维护客户的边际成本。

在互联网如此蓬勃发展的时代,检测机构应该运用一些新技术、新营销、新服务和新的精益化管理方式去运营好自己的业务,建立核心的竞争力和壁垒。

2、客户

1)B端客户,大部分都是固定检测机构合作(贡献机构80%利润的客户)。偶尔会觉的测得不准,换换另外一个检测机构,部分已形成固定思维模式,且客户年龄较大,难接受互联网。

2)C端客户,检测知识需要媒体事件反逼,需要检测机构来科普来激发检测需求,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事故发生再来检测,反推质量问题,属于严重的滞后型。亦存在检测机构不接个人订单的情况(原因:以防职业打假;政府订单饱和,个人单少事多)

3)其他找不到检测机构客户怎么办呢?(属于政府性质的关系业务暂且不提)针对这些散客,检测机构会专门聘用一批销售、业务每天电话轰炸来找到他们,或者通过整体建立有股权的骚扰微信社群来获得部分业务。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检测机构还是通过人力战术,是否持久?值得深思。本可以互联网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

1、检测机构不愿意将检测服务放到网上,而通过投入销售人员来解决散客问题。互联网社会,业务接到客户咨询后,都需要Ctrl+F(查找)一下手中的excel资质表格,看能否有资质拿下这单。(什么?那手上没有表格怎么破~电话人找人?)

检测行业需长期给客户科普,互联网化是一种趋势,难道我们一个业务员科普十几个客户?

虽然说检测服务属于沟通比较多的类型,互联网化难度大,在检测机构精益化管理的同时,业务模式也应当像淘宝一样的便利,客户随手一查就能找到您。

BAT转向产业互联网后,检测互联网的路在哪里?

2、这是个互联网的社会,理想的做法是把这些检测机构的服务都放到网上,对应地区,对应检测单位,供客户直接下单寄样拿报告。但现实中变量很多的,碰到过医疗+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他们和我们检测行业存在同样的问题。感谢前路有BAT等为我们开路培养客户互联网习惯,作为检测行业的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对检测行业的深入理解来拥抱互联网,发展我们的检测行业呢?

为什么说互联网化是一种趋势?可以借鉴产品经理5W2H的方法来分析

Why:为什么说检测+互联网是下一个趋势?

What:检测+互联网提供了什么核心价值?它的构成逻辑是什么?

Where:检测+互联网会在哪些领域得以应用?

Who:谁会是检测+互联网的受益者?我能用得上吗?

When:检测+互联网会经历哪些周期?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How:如果可以,我该如何运用检测+互联网?

How much:研究检测+互联网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我需要花时间学习吗?

BAT转向产业互联网后,检测互联网的路在哪里?

举一个商业案例。曾经有个全球最大的手机品牌叫做诺基亚,2007年的时候,它仍然占据了47%的市场份额。

那一年,乔布斯刚刚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机,仅仅占有0.6%的市场份额,这完全没有引起诺基亚高层的重视。

反之,他们认为自己拥有高效的研发体系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因此一门心思试图生产出更好质量的手机。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虽然诺基亚的质量依然是首屈一指,但苹果却全新定义了手机这个市场。

除此之外,苹果还重新解构了游戏、出版、相机、音响等诸多个行业,让许多人的失败来的措手不及。

回过头来看,像诺基亚同类的公司究竟错在了哪里呢?

正如许多人所说,有时候你什么也没做错,只是因为你的思维定势了,对于自己“专业”的过度信赖。诺基亚犹如检测行业的不接受互联网思维的检测机构。对检测+互联网说的话:你既要能享受得了机会的高潮,也要能忍得住趋势的黑暗

“找我测”解决方案

1、通过标准化,以客户结果为导向的检测服务产品体系,用户可在线上自助下单,提交委托,完成从订单到获取报告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检测机构接单过程中的电话咨询和线下沟通,同时方便客户就近自主选择检测单位(已合作全国400多家检测单位)。

BAT转向产业互联网后,检测互联网的路在哪里?

2、为检测机构提供提供结构化的在线技术文档(减少对检测机构客服或者业务人员的依赖),网上销售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外宣传展示等功能。

BAT转向产业互联网后,检测互联网的路在哪里?

3、“找我测”是集检测交易、专家库、设备资源库、数据库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检测平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未来还将持续整合行业资源,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AI等技术,为新材料、检测和其他相关行业提供数据和咨询服务,以数据为驱动,完善产业互联网生态体系。

BAT转向产业互联网后,检测互联网的路在哪里?

彩蛋1

2018年10月,“找我测”完成天使轮融资!

BAT转向产业互联网后,检测互联网的路在哪里?

彩蛋2

2018年11月,“找我测”的运营方北京金码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中标—工信部“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项目”!(有人说,拿了这个项目,可以把检测圈给搅出浪花来?)

BAT转向产业互联网后,检测互联网的路在哪里?

彩蛋3

留言评论点赞数前5名送上“找我测”定制的神秘礼物!(小度音箱,边做家务边听天籁之音,小朋友也可以用来学习哦~)——————————仅限“找我测”微信公众号留言集赞有效

BAT转向产业互联网后,检测互联网的路在哪里?

ps:写本文的起因:小编写【自如事件后,又一长租公寓,多名租客脱发、持续低烧!】的目的是想说,检测事件本来是常规的存在,健康本来是属于每一个人,而不是通过事故,媒体来反逼检测事件发生。

后来有读者反馈,说我只是“提出问题”,却没谈“怎么办”,这不是耍流氓么?

于是,为了证明我不是一个流氓,便有了此文。但是主题还是跑路了---

“找我测”,您的身边的检测助手!

找我测-纯线上交易的检测服务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