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惋惜明臣,以銅為境比魏徵,卻為何對他心有怨念

盛世王朝,離不開鎮守疆土的大將,離不開直言勸諫的大臣。縱觀歷史,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光復漢室;李隆基少年時結識姜皎,後請姜皎入王朝,創建“開元盛世”;南宋文天祥,忽必烈賞識才能,以宰相之位換文天祥,文天祥只求一死,絕不投降。可見成功的君王離不開這些有勇有謀、敢進獻忠言的臣子。

唐太宗惋惜明臣,以銅為境比魏徵,卻為何對他心有怨念

貞觀十七年,一代忠臣魏徵逝世。唐太宗以銅為鏡、以史為境、以人為境來比喻人生能夠影射自己不足的人。更是含淚說自己失掉了人生的一名導師啊!

忠臣魏徵,早先輔佐太子李建成,與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不同立場的對立人物而存在。在李世民後登帝位時,魏徵以階下囚身份被太宗問話。

唐太宗惋惜明臣,以銅為境比魏徵,卻為何對他心有怨念

唐太宗因魏徵直言說出“皇太子若聽自己的,也就不會是這番景象了。”認為魏徵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因身份改變而改變自己。敢於說真話,唐太宗李世民就把魏徵收進自己的朝野,魏徵遇見了明君,不負太宗所望。成就了一代直言進諫的忠臣,更是榮登我國曆史十大忠臣名單。

唐太宗對魏徵可是即擁有愛,但也擁有恨。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在皇后私下交流時,抱怨魏徵對他這個天子絲毫沒有天子應有的對待,說到這裡更是氣憤的說,“我有一天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皇后聽後,不勸皇帝,更說太宗擁有這樣的臣子,實乃幸事啊!

唐太宗惋惜明臣,以銅為境比魏徵,卻為何對他心有怨念

唐太宗冷靜後也明白了,從那以後對魏徵更是寵愛有加與欽佩!他虛心聽取魏徵的建議,在魏徵的輔佐之下,創立了“貞觀之年”的盛世。

君君臣臣,相輔相成。按照歷史發展軌跡,太宗直至魏徵死後,都對魏徵十分的敬佩,更是惋惜魏徵的離世。但是魏徵死後,太宗對魏徵卻發生了類似鞭屍的事情——推翻了魏徵的墓碑,雖然後來重新建立了墓碑。但是不得不讓人疑惑,這是為什麼呢?

唐太宗惋惜明臣,以銅為境比魏徵,卻為何對他心有怨念

翻看史書,發現太宗是懷疑魏徵生前與太子勾結,才如此氣憤。魏徵是太宗派去輔佐太子李承乾,後來太子李承乾密謀造反,讓太宗對魏徵埋下懷疑的種子。太子造反牽扯出來的兩位大臣,均是魏徵生前舉薦的大臣,太宗讓這顆種子發芽了。後來懷疑的種子成長出來是因為有人向太宗舉報說,曾經魏徵進諫太宗的奏章,都讓人記入史冊了。太宗認為魏徵只想給自己留下一個忠臣之名,而讓自己有黑歷史。此番才解釋了太宗為何推翻魏徵墓碑的不可理喻的事件。

唐太宗惋惜明臣,以銅為境比魏徵,卻為何對他心有怨念

陪伴君王從初立王朝到王朝的鼎盛,均是這些大臣在背後辛苦付出。自古許多大臣蒙冤而死的例子,可謂多得數不下。手握大權的帝王,都是在自己的國家走向盛世後犯了多疑的毛病。現今法治社會,人人平等,但我們在彼此的相處中都要保持以真心換真心。若有猜忌之心,簡單說是關係破解,更上一步是公司之間的合作終止,又或是國家之間的信任瓦解。所以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放下那些偏見與懷疑,讓我們相處更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