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極致的《極致中國》,光有外國人視角還遠遠不夠

不極致的《極致中國》,光有外國人視角還遠遠不夠

導讀:《極致中國》更像是“一日遊”下的隔靴搔癢,而非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的經典案例。

文 | 看山還是山

10月,在國新辦對外推廣局的指導下,由五洲傳播中心、美國國家地理製作的紀錄片《極致中國》在網絡上線。該系列由本·霍頓擔任主持人,每集45分鐘,分為雪山、海洋、天坑三集。

宣傳語中提到,該紀錄片精選了三個最富中國極致之美和人文特色的山水秘境取景拍攝,融合了世界頂級製作團隊、多重拍攝手段與高科技製作技術,將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

不極致的《極致中國》,光有外國人視角還遠遠不夠

在筆者看來,前所未有的體驗應該就是:明明是中國本土紀錄片的套路,因為加入了外國人串場、英語旁白,變成了不得不看字幕的旅行紀錄片。按照導演組的想法,這確實國際化。

據介紹,《極致中國》通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本土化譯製傳播。

能夠看到,這是一個“野心很大”的劇組,他們想做得足夠國際化,讓這個系列成為類似《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成為具有國際品牌效應的中國文化產品。

但它真的那麼極致嗎?

從製作手段上看,我們不得不承認,來自國外的製作力量確實把鏡頭語言、剪輯手法做得非常成熟,不管是拍攝還是編輯,該系列都是“教科書”級別的製作。

但是,如果從內容層面來看,它真的具備把中國特色傳播國際的本事嗎?

我看未必。

不娛樂也不走心的“套路”太多

一位主持人和嘉賓旅行探險,互相套話,一問一答中交代背景信息、推進故事發展,然後體驗運動項目——遇險——克服困難——成功。這樣的節目套路旅遊衛視一抓一大把,這種真人秀模式下,《極致中國》既沒有強大的資金投入把“探險”程度做極致,也沒有類似《跟著貝爾去冒險》的全明星陣容。

《極致中國》的敘事模式實在單一且復古。

不極致的《極致中國》,光有外國人視角還遠遠不夠

我記得BBC大概在好幾年前,就出過一個系列叫《玩轉地球》(Lonely Planet),裡面有13集,講了不同國家的好吃、好玩的新奇事物,同樣也是一個主人公的體驗式旅行。《極致中國》雖然多了一個人,但並沒有什麼化學反應,可以看得出來,他們都在導演的安排下,小心地走位和配合。

不極致的《極致中國》,光有外國人視角還遠遠不夠

也正是因為拍攝的流程化非常明顯,所以丟掉了很多真實的動人細節,在第一集中,主人公們探訪了四姑娘山中的一戶人家,圍繞這一家人的段落非常長,從看牛、做餅、拾柴禾、拍照、宰牛到吃飯,差不多14分鐘,非常細緻地展現了當地人的生活狀態,對國際傳播來說,這確實展現了一些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在這樣長的段落中情節推進不夠,“展現”太多使得一切都進展輕鬆,好像又丟掉了“極致”的概念,而且,普通人的生活,並沒有滿足觀眾“獵奇”的心理。

不極致的《極致中國》,光有外國人視角還遠遠不夠

這個叫本霍頓的外國人所體驗的一日遊項目沒有那麼驚心動魄,剪輯和音樂再稍微掉下來一點,就會成為無聊的流水賬,對於國外的觀眾來說,這些日常生活的展現不知道有沒有新鮮感。

在這整個段落中,片子對民族特色,特別是提到的嘉絨藏族,並沒有什麼獨特鮮明的體現,只是引出一個概念,民俗的挖掘還停留在“站著問問話,看看風景,感嘆‘啊,真美’”的階段,這種淺文化之旅,中國豐富精彩的人文百態在他們的走走看看中顯得非常單薄。文化特色不夠鮮明,又如何更好地國際傳播?

所以全片呈現著一種既不夠娛樂也不夠走心的平實,這種平實沒有什麼不對,只是對不起片名和製作團隊的野心。

不極致的《極致中國》,光有外國人視角還遠遠不夠

冗長拖沓,缺有趣細節

第一集裡一開始沒多久,兩人就開始往一塊石頭上爬,貌似很艱難地在挑戰,而且兩人都單獨爬了一遍,段落很長,爬了四分鐘,從觀眾的視角來看,在這塊不高的石頭上,即使摔下來好像也沒有什麼大問題。這段長達四分鐘的爬石頭段落,跟極致有什麼關係呢?觀眾為什麼要看這麼長且情節單一的一個段落呢?

不極致的《極致中國》,光有外國人視角還遠遠不夠

掉入瑣碎事件記錄,忘記和觀眾交流,就容易失去代入感。

例如後面還有過河走一個枯樹的獨木橋,這些很小的段落,充斥的多了,就弱化了“極致”的概念,因為這些“探索過程”,連一個普通觀眾看來都不夠極致吧?更不用說,在那些戶外運動大神眼中,不知道他們代表了極致中國的哪一方面。

不極致的《極致中國》,光有外國人視角還遠遠不夠

在第一集結尾的大段落中,就是從出場一開始就營造鋪墊的“攀冰運動”。這是一個長達14分鐘的運動過程,在網絡各路視頻中,用這個時長只講一件事,可以說是對時間非常奢侈的浪費。

體驗生活、挑戰攀冰這兩個大的段落,前後情節脫離太久,在內容層面非常像是兩個片子,故事線不夠單一,在“極致”的內在邏輯上欠勾勒。加入的民俗部分削弱了強情節的“戶外挑戰”的線索,這些運動項目顯得擺拍且做作,而且,挑戰過程中缺乏設計,又丟掉了“真人秀”的精彩度。

不極致的《極致中國》,光有外國人視角還遠遠不夠

整個系列的其他幾集中也增加了一些極限運動項目來體現“極致”,但這些諸如抱石、攀冰、探洞、潛水的項目,技術難度看上去都不大,在視覺呈現上非常樸實,更不用說這樣的事件在整個敘事狀態下顯得非常個人化,彷彿就是主持人和嘉賓二人的小打小鬧。

不極致的《極致中國》,光有外國人視角還遠遠不夠

整個系列的隔靴搔癢之感,對“極致”二字的體現非常有限,雖然加入了外國人的視角,但是在國際傳播中對“中國特色”的提煉和體現卻隱藏了起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大多數較為極限和極致的探險來自中國嘉賓的資料畫面,至少這在國際傳播中能建立一點中國人的形象,他們英語好,而且戶外運動能力值得稱道。

(作者系國內戶外探險類紀錄片導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